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3038124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6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程标准】1.中外历史纲要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时空框架】【概念清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过渡时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1954年宪法、毛泽东思想【知识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1)召开:1949年9月21日,北平。(2)

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2)过程(3)意义2.稳定物价(1)原因: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2)措施3.抗美援朝(1)背景(4)影响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1)方针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

3、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2)成果: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2.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4月(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1953年12月,中

4、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4.参加亚非会议(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1953年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5、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2.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第2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6、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时空框架】【概念清单】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左”倾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三线建设。【知识梳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一)探

7、索-政策理论指导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3)内容: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2.中共八大:1956年9月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2) 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春(1) 方法:团结-批评-团结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

8、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二)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左倾思想泛滥2.表现:(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济规律。(2)“大跃进”运动农业方面:片面追求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虚报谎报,“共产风”工业方面:片面追求工业生产的高速度,大练钢铁,“追赶超”(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特点:一大:公社规模和经营范围大;二共:集体化、公有化程度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导致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

9、重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探索中的调整1.措施:(1)“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的内容:失调的农轻重比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2)七千人大会 :1962年召开【外交(19561966)】(1)重视亚非关系,出现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后,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文革时期的外交(1966-1976)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背景:日趋紧张的

10、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影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1970年)。(6)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1971年,恢复在联合

11、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第26届联大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意义: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3. 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第二十六讲 背诵题目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巩固政权的措施3.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内容4.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中华民族

12、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巩固政权的措施3.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内容第2 3两题见前面加粗字体4.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1.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2.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2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