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例展示活动方案 为了切实提升全校教师执教水平,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例展示活动。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本次活动,特制定本方案。一、 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肓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为目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例展示活动。旨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二、 活动时间:2023年X月X日-2023年X月X日三、学校领导小组组 长:XX副组长:XX成 员:XXX四、活动程序与要求1、课例展示活动实施步骤如下:第一环节:授课教师要根
2、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授课的课题,收集相关资料,灵活整理,写出教学方法运用及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第二环节: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课件及课堂实录,上传XX平台展示给同组教师。第三环节:所有教师上XX平台上参加同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每人按要求写好听课记录和评课记录,活动结束后由研修组长收集起听评课记录。 五、管理要求1、 参加活动教师要求: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教师都要参加本次活动。参加活动的一线上课教师需要提交教学设计、课件及课堂实录。非一线上课教师只需要提交教学设计和课件。参加活动的所有教师都要登录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参加本学科的听评课活动,每人只少听2节课,写好听课记
3、录及评课记录。2、 研修组长要求 负责通知本组每一位成员参加活动,要求组内成员人人全过程参与。 会同组内成员定好本组活动详细计划带领组内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制定课堂操作策略,定好上课内容、上课人员安排好组内成员进行集体备课。 注意资料收集,组内教师的听课记录、评课记录、活动过程的图片资料等。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2023年8月1日课例简介请简要阐述课例名称、 教学对象、 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策略、 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情况。课例名称: 认识直角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教学设计理念: 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 有
4、目的、 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教学策略: 认识直角 是我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设计的一堂创新教学案例, 目的是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利用 PP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学具、 PPT 课件、 思维导图进行合作学习应用“问卷星” 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评、 互评。实施效果及推广应用: 多技术与数学科的融合, 能把枯燥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生动的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本课例在本次校本研修中作为案例值得推广。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2认识直角
5、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 已经接触过角。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 从生活中感受直角, 从动手操作中学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感受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对象分析请从学生认识能力、 认识结构、 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 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学习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阐明所使用的教学对象分析方法和工具。1、 我所任教的学生是二年级学生, 学生的思维
6、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 发现能力。2、 在学习认识直角 一课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互相讨论, 互相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教学目标分析(一)、 知识技能:1、 初步认识直角, 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2、 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3、 学生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二)、 数学思考:经历折一折、 画一画等
7、过程, 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三)、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折一折、 比一比, 通过观察、 验证、 讨论、 归纳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共同创作思维导图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绘制在思维导图中, 最终归纳出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四)、 情感态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美。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请阐明教学的重点、 难点、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方法及技术工具(含工具、 资源、 平台等) 支持 。教学的重点: 认识直角, 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解决措施: 通过让学生观察
8、、 操作分析、 比较, 经历折一折、 画一画等过程, 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的难点: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直角, 使学生感受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解决措施: 通过观察比较、 动手操作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3主要教学策略认识直角 是我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设计的一堂创新教学案例,目 的是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
9、; 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 PPT 课件、 思维导图进行合作学习应用“问卷星” 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评、 互评。技术工具、 平台、资源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课件 PPT、 思维导图、 word 软件。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思路1. 选择“多技术融合环境” 的教师, 请阐明技术、 资源(含平台与工具) 对课堂导入、 课堂讲授、 课堂评价等教学环节的支持。2. 选择“智慧教育环境” 的教师, 请阐明技术、 资源(含平台与工具) 对创造真实学习情境、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数据支持的精准测评及指导等教学环节的支持。
10、我选择的是“多技术融合环境”, 我基本能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有目的、 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我的设计思路是: 我的设想是: 利用 PPT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并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 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 PPT 课件、 思维导图进行合作学习应用“问卷星” 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 设计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自评、 互评。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一、培训管理团队与指导团队成员管理团队成员分工校长领导小组组长,首席信息官CIO书记副组长,检查与评价教学副校长副组长,常务管理、督促推进、检查评价德育副校长副组长,检查与评价后勤
11、副校长副组长,检查与评价指导团队成员分工信息处主任指导小组组长,2.0培训首席指导官制定学校培训规划、实施方案教务处主任副组长,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检查管理、记录、数据采集教科室主任成员,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校本教研的组织指导、检查管理、记录、数据采集信息中心主管成员,2.0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技术老师成员,2.0培训技术指导二、校本研修目标1.每个老师至少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通过三个微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和25学时的在线学习,并且在学校层面提交至少2个教研活动简报。2.面向教师:打造开放式现代型名师团队,让全体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增强和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意
12、识、应用理念、应用习惯,促进教师信息思维、文化等方面有所提升。3.面向学生: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课堂自信心在前后测试中,表现出明显差异。标准化测试成绩得到明显提高。4.面向学校:一年以后,学校统考成绩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三、校本研修实施1.学校集中培训安排理念与模式学习:定位学校对全体教师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期望,提出技术无痕,让技术常态化应用、简单技术熟练化、改变教师资源观、让信息技术从教师的“教的工具”向“学的工具”转变。时间专题学时培训方式授课者第一次1.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系列解读。2.微能力点选择与学习应用策略。3线上讲座/线
13、下讲座专家/研修团队第二次1.专家讲座:混合式校本研修如何有效开展?现场展示:围绕主题某教研组开展研修过程+小讲座:如何有效开展混合式校本研修。2.校本应用考核的实施细则。3线上讲座/线下讲座专家/研修团队第三次1.微能力点解读及应用策略。(结合学校选择典型微能力)2.微能力点应用案例分享。3线上讲座/线下讲座专家/研修团队1.现场展示课:微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2.小讲座:微能力点的选用及应用策略。线下讲座专家/研修团队第四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应用。3线下讲座 +操作应用研修团队/专家第五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变革。3线上讲座/线下讲座专家/研修团队微能力点选学微能
14、力点名称选择理由适合群体学科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A12.评价数据的伴随式采集。适合多媒体环境操作主要针对老教师和刚入职教师。B1技术支持的测验 B2微课设计与制作。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B5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B10档案袋评价。常态化课堂走向教与学方式转变多数中青年教师C 2.创造真实学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C5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前沿应用与研究个性化教学部分骨干教师和信息达人。2.教研组研修活动安排活动形式:A.集体备课 B.示范观摩 C.听课评
15、课 D.同课异构 E.微格教学 F.案例分析与点评 G.专题讲座 H.交流研讨 I.结对互助 J.专题沙龙 K.小组学习 L.实践反思 M.教学竞赛 N.专题研究 O.论文撰写 P.课程学习 Q.能力认证 R.展示分享 S.其它时间主题内容 / 流程活动形式主持人第一次学习研讨1.结合微能选择线上信息技术融合教研资源。2.结合案例学习研讨。学科工作坊线上+线下第二次集体备课1.围绕自选微能备课,形成初步融合教学设计。2.协作文档上,在线编辑修改。3.现场说课,进一步研讨教学设计。个人+学科工作坊线上+线下(现场观摩/网上直播)第三次微能支撑1.根据内容和微能,选用媒体资源及平台。2.互动教学课
16、件修改完善。个人+组本线下第四次上课议课1.根据以上设计,现场上课。注意与班班通结合。2.观课,议课。(组内教师轮流上,可上短课)个人+学科工作坊线下(现场观摩/网上直播)第五次成果打磨1.成果展示。2.教研组或校培训团队提出修改建议。3.成果上传平台/参加评选。个人+学科工作坊线下第六次模式研讨1.了解常见教学模式。2.归纳总结学科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学科工作坊研修线上+线下四、校本应用考核(一)考核总体要求1.课程学习:25学时。2.校本应用实践:25学时,其中每个微能力点为5学时,每次教研活动为5学时,学校需要至少组织两次教研活动。3.全员教师参加培训,100%合格,20%优秀。每位教
17、师需要考核三个微能力点。能理解趋向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测评通过率争取达到100%。(二)学科教师校本应用考核评价表研修环节考核任务内容评分细则分数学校集中培训15分1.按时参加学校集中培训。全勤5分;迟到2次以下3分;2次以上0分。2.培训后收获或感想1篇。优秀5分;良好3分 合格1分。3.个人培训计划。优秀5分;良好3分 合格1分。线上自主学习30分完成线上培训任务,达到规划学时数。(30分)。完成任务要求得30分;未完成线上学习得0分,整个培训一票否决不合格。校本研修活动30分1.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案。(5分)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2.互动式课件/微课。(5分)优秀5分;良好3分
18、;合格1分。3.课堂实录片段,310分钟,可用手机录制。(10分)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5分;不合格3分。4.与微能力点“提交指南”对应的任务及评价标准。(10分)优秀10分;合格8分;不合格0分。成果打磨展示25分1.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2.融合创新应用经验交流/论文。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3.融合创新应用课题研究。市级以上5分;区级课题5分;校级课题4分。4.教学设计、说案、课件、微课、实录等资源包。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5.教学模式/校本研修创新方式。优秀5分;良好3分;合格1分。加分项10分1.区级及以上交流或示范培训。2.教学模式交
19、流及推广应用。3.区级以及上赛课获奖。参与1项得5分,最高10分。考核结果优秀( ) 合格( ) 不合格( )总分五、机制建设1.组织保障成立信息化2.0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CIO),全面负责本轮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并结合我校发展规划,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指导团队,负责为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规划、实施、调整、推进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发展性建议。学校信息组担任技术支持。科组长和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工作坊主和主力,领导建立教师引领团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学科和年级为单位,加强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应用指导。2.制度保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情况纳入过程性绩效考核;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和骨干教师考核内容;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3.激励政策学校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培训活动中的优秀个人和优秀教研组、年级组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