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083949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诊断学诊断学- -发热发热 发热发热(fever)v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 下丘脑后区的产热中枢和下下丘脑后区的产热中枢和下丘脑前区的散热中枢。丘脑前区的散热中枢。v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v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

2、热。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减少,则出现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发生机制发生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exoge

3、nous pyrogen)v各种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各种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v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v激活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激活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细胞系统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 (endogenous pyrogen)v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 v透过血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使调定点上升v体温调节中枢

4、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冲动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冲动v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强或通过运动神经使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强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使产热增多; 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v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外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产生致热原细胞产生致热原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组织巨噬细胞组织巨噬细胞 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

5、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寒颤寒颤 散热散热 产热产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v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冰帽、冬眠降温。冰帽、冬眠降温。v产热过多: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控制原发病后,体温恢复正常。恢复正常。v散热减少: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

6、心力衰竭,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特点:一一般为低热。般为低热。非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临床分类临床分类v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v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v一般感染: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v特殊感染: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通常体温不超过38.538.5,但急,但急性溶血,体温性溶血,体温39

7、39以上。以上。v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内出血、大血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肿、大面积烧伤-临床上称为吸收热。临床上称为吸收热。v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坏死。v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2)抗原)抗原-抗体反应:抗体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体温体温37.537.53838之间;之间;(3)内分泌代谢障碍;)内分

8、泌代谢障碍;(4)皮肤散热减少;)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多为低热。v原发性低热:原发性低热: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v感染后感染后低热:低热:系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未恢复。注意系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未恢复。注意与潜在的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与潜在的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v夏季低热:夏季低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多见于幼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多见于幼儿;儿;v生理性低热: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月经、妊娠。精神紧张、剧烈运动。月经、妊娠。v口测法:口测

9、法:5 5:36.3-37.236.3-37.2;准确,但不能用;准确,但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v肛测法:肛测法:5 5:36.5-37.736.5-37.7;一般较口测法高;一般较口测法高0.3-0.50.3-0.5;稳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稳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v腋测法:腋测法:1010:36-3736-37;简便、安全;且不易;简便、安全;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发生交叉感染。 体温测量体温测量发热的分度发热的分度v低热低热 37.3-38v中等度热中等度热 38.1-39v高热高热 39.1-41v超高热超高热 41以上以上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

10、三个阶段。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临床表现为畏寒、寒战,肌肉酸痛、畏寒、寒战,肌肉酸痛、乏力。乏力。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v骤升型: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寒战。v缓升型: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峰多不伴寒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峰多不伴寒战。战。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2、高热期:、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临床

11、表现为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出汗。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出汗。3、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渐减弱或消失,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临床表现为温降至正常水平。临床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v骤降骤降v渐降渐降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

12、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不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根据典型根据典型的热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热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稽留热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维持在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数天或数周,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弛张热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以上,波动幅度大,24

13、小时波动范围可小时波动范围可超过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间歇热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持续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v波状热(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体温逐渐上升3939以以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v回归热(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体温骤升至3939以上,以上,持续数

14、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v不规则热(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一定的规律。热型热型发热特点发热特点体温能否降体温能否降至正常至正常常见疾病常见疾病稽留热稽留热39-4039-40以上以上波动不超波动不超1 1 。否否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伤寒弛张热弛张热3939以上,波动大,以上,波动大,超超2 2。否否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肺结核

15、、化脓性炎症。间歇热间歇热无热期与发热反复无热期与发热反复交替。交替。能能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波状热波状热逐渐上升,逐渐下逐渐上升,逐渐下降,逐渐升高降,逐渐升高能能布鲁菌病布鲁菌病回归热回归热急骤上升,骤降急骤上升,骤降能能回归热,霍奇金病、周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期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无规则无规则不定期不定期结核病、风湿热、肺炎、结核病、风湿热、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v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程度、频度(间歇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程度、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性或持续性)、诱因;v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v应包

16、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v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况、食欲、体重状态、睡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况、食欲、体重状态、睡眠及大小便情况;眠及大小便情况;v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v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服药史、职业特点等。问诊要点问诊要点v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发热伴有咳嗽、咳痰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寒战、胸痛、寒战、胸痛、咳铁锈色痰咳铁锈色痰大叶性肺炎;盗汗、消瘦、结核菌素大叶性肺炎;盗汗、消瘦、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试验阳性结核病;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

17、丝,抽结核病;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丝,抽烟、年龄烟、年龄4040岁以上岁以上肺癌。肺癌。v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v发热伴有尿急、尿频、尿痛发热伴有尿急、尿频、尿痛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v发热伴有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关节痛发热伴有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关节痛血液系统、血液系统、结缔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vFUOFUO概念最早是在概念最早是在19611961年由年由PetersderfPetersderf提出的。提出的。v定义:发热定义:发热3 3周以上,体温周以上,体温( (肛温肛温)38.3)38.3以上,入院后以上,入院后1 1周仍周仍无法明确诊断。无法明确诊断。v19921992年年Petersderf Petersderf 将修改为经将修改为经“1“1周详细的检查仍无法明确周详细的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诊断”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诊断学-发热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