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我看课时11总课时总第:日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2. 赏析重点语段,领悟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揣摩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准备课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完成助学稿预习题。教学过程二次修改、旁注一、激趣导入教师介绍作者:他曾求学清华,毕业于西南联大;他投笔从戎,二十四岁参加过抗日远征军,是少数从野人山走出来的战士之一;他被喻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即使在抗日战场上,他诗篇依然有着强烈的抒情风格他就是著名诗人穆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青春的他的青春的诗篇我看。二、初读课文,品味音韵之美1.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展示朗读
2、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词语的重读;(5)读出情感。师生以第一节为例,尝试划分全诗朗读节奏。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让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诵这节诗,注意体现朗读要求,教师进行评价。组推荐学生深情朗诵其余诗节,教师逐一点评。然后集体朗诵全诗,体会诗歌韵味。小组内成员展示:读出节奏,诵出真情。2.品味诗歌的音韵之美(1)请同学们说一说朗诵这首诗时的感受是什么?(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归纳总结上述问题的看法
3、,并进行抢答展示。预设:(1)抑扬顿挫,激情澎湃,曲调优美,琅琅上口。(2)示例一:因为押韵。第一诗节韵脚是“草”和“潮”, 第一诗节韵脚是“草”“潮”, 第二诗节韵脚是“里”和“地”, 第三诗节韵脚是“画”和“发”, 第四诗节韵脚是“息”和“逸”, 第五诗节韵脚是“游”和“流”。押韵使得诗歌具有音韵美。示例二:因为诗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诗歌前两节连续四个“我看”,不断重复;第三节两个“哦”字重复;第四节两个“去吧”重复。回环往复,反复吟哦,既有音韵美,也有结构美。教师小结:因为押韵及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尤其是前两段)的可诵读性,音乐性非常强。连续四个“我看”,不断重复,获得了
4、一种旋律的美感,同时也有前后照应的结构美。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点的,重韵律与节奏,语言清新,并且在内在与自然相通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致和谐。因而,诗歌给人一种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明白了这一点儿,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三、品读课文,感受意境之美1.诗歌前两个诗节,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学生讨论,用精炼的词语概括。预设:描写了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等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绮丽、优美、生气勃勃的美丽图画。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开篇描写这幅优美的画卷?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预设: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写景,来烘托个渲染自己的美
5、好情感,为后文抒情奠定基调。四、研读课文,鉴赏情感之美1.诗歌三四两节分别出现了“你”字,结合全诗,试分析这里的“你”字指代什么?(各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各小组结论)预设:这两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2.诗句含义理解(1)试分析诗句“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的含义。学生探究并作答。预设:诗人指出尽管自己曾将忧伤烦恼向自然倾吐,但大自然并未因其而黯淡衰颓,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丰润”“勃发”。(2)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预设: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
6、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3.研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预设:愿望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过自由自在、热烈奔放的生活。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等词语表现出来。4.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预设: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但困境之下,作者并没有低落、悲伤和绝望。他的心灵仍保有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对自然保有一份人之初的纯真赞美。 五、主题小结诗人以春日夕照图的描绘开篇,讴歌了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继以歌颂大自然对自己和远古哲人情感的包容接纳,表达了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热烈奔放的生活的愿望。六、拓展延伸诵读穆旦的另一首诗春,体会作者诗中流淌着的激越的诗情。附:板书设计我看 意象穆旦其人其文 意境之美 修辞可读性、音乐性 与自然融为一体音韵之美 情感之美 押韵 反复 自由奔放的生活 教后记(第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