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及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123143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导学案教师版)日期 班级 组名 姓名 评价 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3.联系生活,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1. 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作者】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作品介绍 】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与大学中庸

2、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2. 在书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3. 我的疑惑:1.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1)一词多义: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城 三里之

3、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2)圈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2.活动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的齐心协力。(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采用四面围攻方式,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了。活动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

4、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本

5、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论证(4)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是逐层深入地说理,不能颠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1.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2. 中考链接(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寡助之至,亲

6、戚畔之,多助之至_,天下顺之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上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4)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C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C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

7、损魁父之丘。(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D) A.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导学案学生版)日期 班级 组名 姓名 评价 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3.联系生活,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现象,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4. 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作者

8、】孟子,名 , 战国时期著名 、 、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 ,与孔子合称 “孔孟”。主张: 【作品介绍 】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 ”。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 ,说理 ,气势 ,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 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5. 在书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6. 我的疑惑:1.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1)一词多义: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之 三里之城: 多

9、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以怪之矣: 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非不高也: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2)圈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活动二:翻译句子。(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活动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3)

10、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 (4)找出文中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如: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1.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3. 中考链接(1)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 , , , 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上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4)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下列句中的“以”字,不当“凭”、“靠”讲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