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3128070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掌握作者的观点;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论证思路;3.品味语言。【教学难点】1.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2.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3.梳理作者写作思路,

2、掌握论证方法。教学重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学情调查:预习后,学生的初步认知。(一)学生交流: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搽(ch)省悟(xng w) 玄(xun)虚 诓(kung)骗 前仆(p)后继佛(f)慨(ki) 谱(p) 宰(zi) 脊(j) 诬蔑(wmi)2.理解重点词语。自夸:自己夸耀自己。一味:副词,单纯地。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脊梁:脊柱,文中比喻有自信

3、力的中国人。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仆,倒下。继,接着,跟上。3.将搜集整理的背景资料在小组中阅读交流,了解鲁迅写作本文的背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课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当时,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

4、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4.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正面立论的文章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而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5、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说明: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之一。以“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和“明确作者观点”为支点,撬起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同时渗透驳论文相关的语文知识。)二、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一)学生默读课文,明确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何作用?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明确全文主旨。(二)梳理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三)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阅读收获。预设:(一)

6、本文批驳的敌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头所举三个“事实”: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同时作为敌论据,承认了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下文的批驳敌论证过程作了铺垫。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士。(二)第一部分(第1-2段):举出三个事实论据,摆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1段: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第2段: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3-5)通过驳论证

7、驳倒敌论点。第3-4段:失去“他信力”。第5段:发展“自欺力”。第三部分(第6-8段):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反驳对方论点。第6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第7-8段:通过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第四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三)小组同学之间进一步讨论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如何进行驳论的?相互补充,完善阅读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旨在鼓励学生多交流讨论,使思路更加清晰。预设: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三个事实)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指出其

8、论据并不能证明其论点,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这等于宣告了对方的论点不成立,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文章将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悲观论调进行了有力批驳。(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积累词语;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掌握论证方法。”所以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预习时学生已经搜集了相关的写作背景,课堂上

9、可以小组交流一下预习成果,相互补充。本文从论证方式上来看,和以往学过的立论文章不同。通过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清晰地呈现出来:开头先摆出敌论据,进而指出敌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驳论证,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之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有力论据来证明。文章结构清晰,逻辑缜密,过渡自然。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批驳对方观点和树立自己的观点的,把握全文思路。)三、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解决了课文中易错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结构,梳理了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学习,认识了驳论文与立论文的区别,既理清了驳论文的一般层次结构,又学习了本文以驳论证的

10、方法直接批驳、兼用正面立论方法的写法。(说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再次强调学习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节课做准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本文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语言含蓄中带有辛辣的讽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结构,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一)“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作者运用了“仿拟”,从“自信力”仿造出“他信力”,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

11、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二)读句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思考: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预设:“中国的脊梁”的含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

12、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李时珍、祖冲之、詹天佑等。拼命硬干的人:是指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或解除疾苦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舍身求法的人:“法”在这里可解释为“标准、规范”,也有“公平”“正直”“正义”等含义,所以,“舍身求法的人”可以解释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的人”即追求真理的人。如玄奘、商鞅,谭嗣同等。意义:当时日本

13、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受到极大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悲观失望的情绪蔓延。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唤醒民族自尊心,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三)怎样理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预设:“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鲁迅曾经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在表面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讲的是: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去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能称之为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

14、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是“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说明:承接上节课内容,在梳理作者论证思路后,研读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将课后“积累拓展”的练习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紧密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二、速读课文,找出语言犀利,富有讽刺战斗意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分小组讨论交流)(一)课文第1自然段。“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预设:“总”可以理解成“一向,长期”,表现出国民党反

15、动政府长期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只”表现出国民党当局盲目崇外、摇尾乞怜、乱抓救命稻草的可怜相;“一味”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辛辣的语言运用了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刻画出悲观论者的嘴脸,反动当局的丑恶嘴脸,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预设:这个结论是从上文的现象中分析得来的。首先,运用仿拟,仿照“自信力”,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将反动当局的丑恶嘴脸,自欺欺人的

16、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鲁迅从现象入手,分析出两个概念:第一,“先信地,信物,后信国联”;从自夸“地大物博”到求助国际干预,总之“没有相信过自己”这是“他信力”。第二,然后“逐渐玄虚起来”,求神拜佛,“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是发展着“自欺力”。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显示了鲁迅论证的缜密性。(说明:在品读这段文字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理解“总”、“只”、“一味”这些词,对这些词语的准确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并体会反动当局的丑恶嘴脸。这样的语言是尖锐犀利,而且极具有讽刺意味的。第1自然段有加黑点的句子,要想一想:这些当初被删掉的文字,有怎样的深意?为什么会被删掉?如果删掉,对文章主旨

17、的表达有影响吗?第4段也是如此。)三、小组讨论交流:朗读第8、9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预设:“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从谈古转入论今。“从古以来”,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历史上是这样,现实中也是这样。“他们有确信,不自欺”这是具有真正的自信力,是对前文的呼应。“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前仆后继”一词写出作者对这样的人的敬慕。“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又写出作者深深地担忧、惋惜,语气沉重。“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对反动言论的痛斥。第9段提出了“

18、怎样论中国人”。充满自信与肯定,提出“要论中国人,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富有感染力,极具说服力和号召力。鲁迅先生对鼓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人充满憎恨和嘲讽,对古今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充满了崇敬和赞扬。爱憎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说明:在阅读这两段文字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文章逻辑性强,文笔缜密的特点,并领会鲁迅在文中谈到的“要看地底下”,“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从而建立中国的自信力的深意。)四、布置作业请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

19、,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说明: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五、总结1.通过阅读课文,品读重要语句,理解了语句的深层含义。2.小组讨论,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1)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2)品读语句,理解含义,要注意抓关键字词。(说明:对全课做出归纳总结,再次强调学习目标,强化学习重难点。这是一篇驳论文,概括力强,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学习起来的时候,可能会有阅读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应背景资料,辅助理解文本。本文虽然是议论性文章,但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含蓄的,并不外显,这就要求学生要细细体味,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