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夯实文言基础,把握文意。(重点)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3、学会以知人论世来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重、难点)课前准备:1、知人论世,搜集苏轼生平资料。2、制作PPT。教学方法:品读、合作探究、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起跑线:1、播放轻音乐,出示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导入新课。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二、学海拾贝:(一)、夯实基础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2、老师强调重点词、句。重点词语:户欣然遂步者交横闲人重点句子: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自主学习1、借用课文词语填空,并为文章划分层次。叙(夜游)之事写(月色)之景抒(闲人)之情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三)、合作探究一(生生合作、老师适时点拨)品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夜游时赏到了怎样的月下美景?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月色的?(品读赏析佳句,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线索:月色入户欣赏到的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月色的方法:比喻修辞虚实相生动静结合2、夜游时苏轼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赏月的?你从哪些词、句可知?请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3、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老师点评)愉悦的心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孤独的心情:念无与为乐者。陶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悠闲: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资料助读1: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苏轼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资料助读2: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
4、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被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这些诗作可见逆境中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合作探究二(师生合作探究,老师适时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中“闲人”该如何理解?闲人:清闲的人,文中有两层意思,政治上无所事事的人;志趣高雅的人。作者的心境是复杂而微妙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已包含在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权无职,清闲无比,内心的悲凉无处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类美景,如果不是富有雅趣的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总结升华: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学生从任一角度谈收获)2.随堂训练(口语交际)同学们,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会遇到许多困难、挑战,你该如何面对?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课堂笔记。五、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线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百感交集,幽微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