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47084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五第五章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奥德弗的“ERG”理论 第四节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第七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八节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2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一.群体动力论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3一.群体动力论 群体动力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Kurt Lewin)创立的。他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的概念,提出了“场”理论。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卢因首先用“群体动力学”这个术语来表示

2、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并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的“场论”,即个人、群体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群体特征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环境的影响。4 他提出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函数,行为=f(个性环境)。同样,群体行为也可以用上述公式来表示,即行为=f(群体体征环境)卢因认为: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大于或小于总和。5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根据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群体中各成员的行为是由其所处环境与其个性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

3、结果。所以,为了使员工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在组织中创造良好的群体环境。“环境”概念主要是指群体及其成员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等物质环境,将其拓宽还应包括文化或称精神环境,即群体气氛。群体的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行为习惯、群体的领导方式以及群体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6(一)群体风气 群体风气:群体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群体风气对群体行为的作用-潜移默化、规范、筛选、凝聚。7(二)群体行为习惯 群体成员都有其独特行为方式,当某种行为方式逐渐获得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就会在群体中保留

4、,成为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8(三)群体的领导方式 专制领导方式:个人决策,要求群体服从。群体成员爱争吵和攻击,有的完全依附于领导者。领导不在,群体活动停顿。取得中等效率。民主领导方式:鼓励成员参与决策,领导主要进行调解和仲裁。成员友好,领导者和成员关系自由自在,领导不在,工作能平稳持续。自由放任领导方式:低估领导作用,情报交换站,向成员提供资料和情报,不进行控制。工作进展不稳定,效率不高。非生产性活动多。无原则争辩和讨论浪费时间。9(四)群体的人际关系 群体的人际关系是指群体成员对个人的行为。这些行为有时会起正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又会起负的、消极的作用。群体成员间如果能形成一种相互尊

5、重、团结合作,情谊深厚的人际关系,就会对群体工作和员工心理健康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10第二节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二.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1一.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它将组织提供给员工的各种工作条件和要素进行了归纳,把它们分成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由外界环境引起。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不满意,不能使职工满意、激发积极性。(只能防病治伤,但不能提高体质)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基于工作本身。改善这类因素能激励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处理不好也引起不满,但影响不大。12保健与激励因素列表 保

6、健因素(环境)薪金 监督、管理方式 地位 安全 工作环境 政策与行政管理 人际关系 激励(工作本身)工作本身 赏识 进步 成长的可能 责任 成就 13双因素与需要层次论的兼容 马斯洛的理论是针对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而赫氏理论是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而言的。生理、安全、社交以及自尊需要中的地位为保健因素,而自尊中的晋升、褒奖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激励因素。14二.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1.双因素理论的局限 调查取样数量较少,仅203人;缺乏代表性-工程师、会 计师,不能代表一般职工。赫兹伯格调查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把好结果归于自己努力,把不好结果归于客观或他人是人的一般心理,他的问题无法反映这点。

7、其次,赫兹伯格没有使用满意尺度的概念。认为满意和生产率提高必然联系,实际不然。将保健、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不妥的。他们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152.双因素理论的贡献 说明了激励措施并不一定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满足不同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不一样。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安排、精神鼓励等内在因素。163.对双因素理论的借鉴 实施激励时,注意区别保健、激励因素,前者满足消除不满,后者可产生满意。双因素理论产生在美国。当前中国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工资和奖金不仅是保健因素,运用恰当也有激励作用。注意激励深度

8、问题。外在激励缺乏深度,持续时间也短暂。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重要应用“工作丰富化”,扩大工作内容,将工人由从事单一工作变为多种工作。17第三节 奥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通过更接近实际经验研究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Existence)、联系(Relatedness)和发展(Growth)需要 区别:(1)人同时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2)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需要的渴求会更加强烈。马斯洛理论是一种刚性的台阶式上

9、升系列结构,“ERG”理论三类需要可同时起作用,还提出“受挫回归”的思想。18ERG理论 生存需要(Existence)与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联系需要(Relatedness)对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是与马斯洛社交和自尊需要中的外在部分相对应的。发展需要(Growth)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自尊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包含的特征。19“ERG”理论的启示 “ERG”理论与我们对人们是各不相同的个体的认识更加一致。有效激励必须了解需要层次、所起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等,有针对性地给以满足。领

10、导者应特别注重下属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防止“受挫回归”现象发生。20第四节 麦克利兰成就激励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David C.McClelland)麦克利兰提出的。他把人的高层次需要归纳为三种:成就、权力和归属需要。这些需要与激励工作有特别联系。权力需要:想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要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愿望或驱动力。高权力欲者喜欢承担责任,倾向于寻求竞争性和领导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力求影响他人,对权威和影响力的关心胜过有效的业绩表现。健谈好辩、头脑冷静、善于提出要求、喜欢演讲,爱教训别人。21 归属需要:从友爱中获得快乐,喜欢保持友善关系,愿意安慰和帮助危难中的伙伴。高归属需要

11、者注重保持融洽的社会关系,渴望他人喜爱和接纳,喜欢合作而非竞争性职位。成就需要:超过或达到一系列标准,希望把事情做得比以往更好,愿意为成功而努力的驱动力。高成就需要者,对成功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样也强烈担心失败;宁愿为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后得到的奖赏而奋斗。22成就需要与工作的关系 高成就者:有个人责任、希望获得工作上的反馈和适度冒险性(成功可能0.5)的环境,激励水平高。创造性活动更易成功-经营自己的公司;销售,管理大组织中一个独立部门。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源于自己努力的成败。高权力需要者:希望承担责任,影响他人,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与绩效相比,更关心威望和影响力。是管理有效性的一个必

12、要条件,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关系。最优管理者:高权力需要,低归属需要。23成就激励理论的启示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希望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高成就需要者。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24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Vroom)1964年在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

13、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公式表示:MVE 激励力=效价 期望值 M激发力量,个人受激励程度;V目标效价,对预期成果(效用)估价;E期望值,达到预期目标概率。25激励中的三个关系 努力与绩效关系。个人主观认为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有信心,激发力量。目标太高,努力也不会见效,失去内在动力,工作消极。绩效与奖励关系。认为取得绩效能够获得合理的奖励,产生工作热情,否则没有积极性。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关系。不同的人需要不同,采用同一奖励办法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激发的工作动力就不同。26期望理论的综合性 效价的综合性:精神的、物质的;正、负、零;包含某一

14、结果的绝对值,也包含相对值;不是指某单项的效价,而指各种效价的总和。同一活动和目标对不同的人效价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效价也不一样。期望概率不是客观的平均概率(大家都预期的),而是当事人主观判断的概率,与个人能力、经验及愿意做出的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效价和平均个人期望概率相互影响。平均概率小,效价相对增大。27期望理论对激励的启示 抓住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设置激励目标尽可能加大效价综合值。如月奖金与工资调级、先进工作者称号挂钩。适当加大不同人所得的效价差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的效价差值。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概率要适当,实际概率与效价反向关系。期望心理的

15、疏导。及时疏导过强的员工期望心理,以防挫折,常用方法“目标转移”,将其目标转移到新领域和下一轮竞赛。28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60年代提出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研究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对量。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人对他人所得感觉/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29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

16、识等)与“投入”(包括教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30公平的复杂性 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无论是自己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一般人总对自己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投入估计过低。与个人所持公平标准有关。公平标准可以是贡献率,也有需要率、平均率。与绩效评定的指标有关。与评定人有关。不同的评定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31公平理论的启示 影响奖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

17、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注意引导员工正确的公平观: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性起源于纯主观的比较,多听别人看法,也许会客观一些;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会造成恶性循环。32第七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他是从动物实验中得出来的,最初用于训练动物;后来进一步用于人的学习,并发明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广泛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改造上。强化理论和期望理论都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的关系,但期望理论较多涉及主观判断等内部心理过程,而强化理论只讨论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强化理论较多地强调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

18、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33强化理论内容 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果刺激对他有利,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若刺激对他不利,则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这是环境对行为的强化结果。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其进一步加强,重复出现-经济,非经济的。连续,固定性费时费力,效力递减。不定期(间断性)、不定量强化。34强化理论内容 惩罚惩罚:不符合组织目标行为,迫使其少发生或不再发生。连续性,间隔性惩罚:间隔一段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间隙(次数)负强化负强化:规定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并说明惩罚细则,使成员行为趋向于符合要求规范状态。非正面的对所希望行为的强化。忽

19、视(自然消退):对出现的不符合要求行为“冷处理”,“无为而治”。35强化理论的启示 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小步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强化,易于目标实现,也可增强信心。及时反馈。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结果告诉行动者。好的结果能鼓舞人心,继续努力,坏的结果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影响和改变员工行为的重点:积极强化而不简单的惩罚;惩罚效果较快,但作用暂时,心理副作用大。36第八节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波特和劳勒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导出了更完备的激励模式,该理论建立在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较好地说明了整个激励过程。目标努力绩效奖励满意进一步努力的良性循环。37启示:(1)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2)工作绩效取决于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任务理解的深度;(3)奖励以绩效为前提,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物质奖励;(4)激励是否产生满意,取决于受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平。(5)满意导致进一步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