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思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成长”中的一篇教读课,选自朝花夕拾,对于朝花夕拾学生并不陌生,它是我们上半学期刚刚精读的一部名著。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曾提到写作的缘由,它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
2、横生的童心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意蕴丰富形象丰富情感充沛的散文,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而我们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小孩子,那就要尊重学生经验,也就是儿童经验,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教。本单元又重在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这篇文章大约2500字左右,又是最好的范本,那如何采用默读方式整合重要的信息,同时又能让学生联系自我,结合文本,将童年的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感受温暖快乐,体会童真童趣,便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设计理念1.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体悟童真童趣。2.默读与朗读相结合,口述与回答相补充,回味童真童趣。3.紧扣教材,适当的前后比较法,引导学生深
3、入理解课文意旨。二、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2.精读课文,感受童年的乐趣;三、学习重点、难点默读与精读相结合,感受童年的乐趣;四、学习过程:1.导入: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板书课题,作者。(注意书名号)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3.空间和时间顺序。4.点名事件。)(注意主语)2.我为老师和同学介绍鲁迅先生。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口语交际,注意称呼)3.默读方法: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
4、目的:保证阅读的完整性,提高阅读的速度。提示: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4.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分清段落,理清脉络)5.假如童年的鲁迅邀请小明到他家做客,并和他一同游览百草园,但小明听说百草园是荒园,人迹罕至,他不想去。你觉得鲁迅怎样介绍百草园,小明才会前往呢?(小组讨论,乐园)补充:萧红呼兰河传;民间故事:王小打柴;一颗高粱种;小巴狗。拔草抓虫 有形有色 有滋有味 乐园 故事传说 绘声绘色 有惊无险 雪地捕鸟 有张有弛 可期可叹6.清沈复幼时记趣,印证乐趣,探寻乐趣的缘由。7.假如童年的鲁迅邀请小明到他家做客,并和他一同浏览百
5、草园,但小明听说百草园是荒园,人迹罕至,他不想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怎样介绍百草园,小明前往呢?8.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前后呼应,强调记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代表文章。教学这篇课文,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凭借阅读经验就能感觉到,文章所描绘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地富有童心和情趣。特别是第一课时,更应教出童心童趣,而不是一味的讲解字词,排除字词障碍更不是抓住写作技巧,模仿学习,冲淡了散文学习的情味,破坏了散文学习的氛围。可现在的一线的教学实实在在九出现这样的问题,有趣的文章教教不起有趣,这篇文章也如此。教学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本来教师不说,学生还在有些地方读出了一些趣味,而经教师上课一讲,学生不但没有增加原有的阅读趣味,反而在教师自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讲解中,渐渐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我想,只有深入文本,通过生活情景的细致还原,我觉得,儿童的快乐总是活生生的,总是在一人一事的细枝末节中丰富表现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展开如此琐碎而细微的生活情景还原,童趣的五彩缤纷,童心的精致无比,童年的细腻诗意,才能融化为学生真切刻骨、丰富多彩的体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