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田田田 文档编号:317122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核舟记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

2、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罔(wng) 贻(y)有奇(yu j) 箬篷(ru) 髯(rn) 衣褶(zh)袒胸(tn) 黍(sh) 矫首(jio) 篆章(zhun) 壬戌(rn x)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1)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一词多义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

3、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词类活用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

4、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5、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

6、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明确

7、:奇巧。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

8、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

9、技艺的奇巧、精湛?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六)指名

10、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可取之处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不足之处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1核舟记 创新教案.doc)为本站会员(田田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