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感情背诵本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预习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品味语言。2.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2、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1.字词交流:锦幛 荇藻 蓬蒿 蘸着 轻抚 蝼蚁(蝼蛄
3、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三、研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效果有什么差别?5.而如今这美丽的家
4、乡在我“摸索”下却已是“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拓展链接】:你们是否联想到了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是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参考资料:“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6.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7.第21行:“运”换成“用”行不行?读一读!8.“广大的土地”、“辽远的一角”、“永恒的中国”象征
5、什么?9.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内容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说有何不同?并列起来有什么效果?10.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可以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11.讨论: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四、背诵这首诗。五、预习诊断: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
6、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_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_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_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_六、预习质疑:读了这首诗后,你还有哪些疑问?试写在下面。附:参考答案三、品读赏析:1.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2.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积极。3.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47 (略)8.“
8、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个意象是作者对抗日的民族解放力量的挚爱和向往,这是众多灰暗,血腥的意象中最突显的意象,是作者对光明的到来的自信心所在。9.构成对照诗人使用两套笔墨,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渲染出两种不同的色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1)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2)前半部分是风景如画的“家乡” 如今被侵略者糟蹋得一片凄凉。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
9、是多种感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真实的比喻了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群众毫无生活保障、生存保障,任人驱使的状况,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10.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
10、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11.(1)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
11、,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2)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3)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4)这首诗歌有别于其他抗战期间的号角诗。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预习诊断: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2对。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