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作:陈光冬质量组织建设质量组织建设目目 录录质量策划管理质量策划管理质量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现场质量控制现场质量控制质量计量管理质量计量管理质量信息化质量信息化质量改善实施质量改善实施质量成本降低质量成本降低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体系建设第1 章 质量组织建设细节1:设计质量部组织结构1、矩阵式质量部组织结构质量经理设计质量管理样品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加工质量管理装配质量管理包装质量管理运输质量管理A产品工程师A客户跟单B产品工程师 B客户跟单C产品工程师C客户跟单类类别别说说 明明优点 1、机动、灵活,可随产品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建和解散。2、合理地调配资源,使质量管
2、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分隔的现象。4、各产品工程师对所负责的产品实施系统化的质量控制,保证各独立产品的质量稳定。5、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质量保障和优质服务。缺点1、纵向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交叉,提高了工作难度。2、对横向质量工程师的工作技能和协调能力要求较高。3、横向质量工程师与纵向质量管理人员可能产生权限冲突。表1-1矩阵式质量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单一型质量部组织结构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进料检验主管工序控制主管机械加工检验主管装配检验主管质量管理体系主管专员专员专员专员专员专员 表1-2单一型质量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类类别别说说 明明
3、优点1、质量主管和检验专员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2、组织结构精简,指令传达迅速,办事效率高。3、质量检验工作全面、细致。4、上下级沟通方便,发现问题可及时解决。缺点1、某一环节末检查到位,将直接影响全部产品的质量。2、生产任务量大、作业内容复杂时,管理者压力相对增大,容易出现判断失衡。3、各作业人员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4、需要团队合作的事项,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3、多产品线质量部组织结构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管理主管产品线A产品线A产品线A专员成品检验主管进料检验主管制程检验主管专员专员专员成品检验主管进料检验主管制程检验主管专员专员专员成品检验主管进料检验主管制程检
4、验主管专员专员专员表1-3多产品线质量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类类别别说说 明明优点1、产品项目明晰,管理相对集中,具有独立运作能力,抗风险能力强。2、管理决策程序完善,产品协作效率高。3、某一岗位出现问题,会对所在产品线的进度造成影响,但不会影响其他产品线的生产。缺点1、相对独立,容易形成小集体,难以管理。2、产品线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协调较难。4、单一工厂多产品的质量部组织结构质量经理工序控制工程师工序控制工程师工序控制工程师工序控制工程师进料产品线A产品线B产品线C质量工程师产品线A质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产品线B产品线C表1-4单一工厂多产品的质量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类别类别说说 明明优点1、产品项
5、目明确,分类严格,领导管理有序。2、各产品线具有独立运作能力,可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3、管理决策程序完善,产品协作效率高。缺点1、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产品线,需要同等数量的质量控制人数。2、须严格做好进料检验工作,产品质量的风险加大。3、每条产品线均安排工序控制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会耗费大量人力。5、多科室的质量部组织结构机械装配检验包装检验性能试检质量服务监督档案管理质量统计分析外购设备检验原材料检验外协品检验零部件检验下料检验制程检验成品检验质量经理检验总科检验一科检验二科表1-5多科室的质量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类类别别说说 明明优点1、不同的检验科室负责不同的检验工作内容,专业性强。2、每
6、个检验项目内容明确、不重复、不空缺。3、一个人可兼数职,有效节省人力成本。缺点1、人员职责交叉,工作衔接复杂。2、各科室相互独立,容易出现协调困难、推脱责任等问题。细节2、落实质量管理的岗位责任1、分解质量部岗位职责 A、质量部的逻辑分组分组三原则:(1)将质量活动内容一致的归为一组。(2)将质量活动内容大部分一致的归为一组。(3)质量活动内容虽不同,但时间或空间的关系极为密切、难以分割的归为一组。依据逻辑分组设置岗位。B、质量部的工作岗位:序号序号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序号序号工作岗位工作岗位1质量主管7成品检验员2质量工程师8出货检验员3管理者代表9质量稽查员4质量总监10文控文员5进料检验员1
7、1计量员6制程检验员12质量统计员细节2、落实质量管理的岗位责任2、落实各岗位的职责 通过制订岗位说明书,明确与岗位相对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岗位说明书内容主要包括:(1)岗位编号 (2)隶属部门 (3)岗位名称 (4)岗位职责 (5)任职资格细节2、落实质量管理的岗位责任细节3、做好质量人员的招聘工作1、需求管理调查空缺情况,确定需求清单 (参见表1-8)2、面试管理制定面试管理清单(参见表1-9)、落实面试的每一个细节,按要求组织面试。细节4、科学设计质量人员的岗位薪资常见的薪酬结构:岗位薪资基本工资+技能等级补贴+当月绩效 +特种补贴(工龄、工作环境)细节5、做好质量人员的培训工作1、
8、质量人员的培训时机:a、新员工加盟 b、质量人员晋升或换岗 c、环境改变 d、满足补救的需要2、质量人员的培训方法:a、讲授法b、演示法c、案例法d、讨论法e、视听法f、角色扮演法细节5、做好质量人员的培训工作3、设计质量培训的内容体系 质量人员培训内容三层次:质量知识培训质量技能培训质量素质培训质量人员所处的不同阶段:试用期转正初期转正后稳定期细节5、做好质量人员的培训工作细节6、强化质量人员绩效管理1、强化质量人员的绩效管理明确质量绩效指标的导向性 绩效管理指标设计常见误区:(1)单一价值取向的指标设计 (2)问题式的指标设计 (3)指标指向不明确要以质量成果为导向灵活运用绩效管理指标2、
9、质量人员绩效考评的常见方法A、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法B、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法C、结果导向型考评法细节6、强化质量人员绩效管理3、质量人员绩效考评的过程管理 质量人员绩效考评的过程分为三阶段考评前:制定计划、做好准备、考评前培训考评中:考评信息的收集分析、实施考评考评后:面谈、改进、归档细节6、强化质量人员绩效管理细节7、建立外协作业质量管理机制 外协作业是解决生产运作困境的有效途径。1、外协发料质量管理外协发料的内容l 成品外协l 半成品外协l 材料外协外协发料流程l 制作外协发料单l 检验外协发料l 外协发料的审批 补料、退料操作流程l补料p开具补料单p审核签字p发料l退料p汇总退料p外协管理
10、员鉴定p退料p补料细节7、建立外协作业质量管理机制2、外协作业质量控制生产前的质量协议过程 统一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审核外协商的样品样件确认正式生产的质量控制 标准、实施检验、一般管理、异动管理、重要零件管理、监察管理、记录管理验货流程与审核程序 送检检验入库 不合格:(1)特采 (2)退货出现质量问题的处理细节7、建立外协作业质量管理机制第二章 质量策划管理1、确立质量方针 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理清企业的经营思想满足要求的持续改进的承诺经过反复讨论细节8、确立并推广质量方针2、质量方针的推广过程 宣传落实检测评审改进细节8、确立并推广质量方针1、质量目标的设计要求和内容
11、 具体要求: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满足持续改进要求,以增强客户满意度根据质量方针提供的框架来确定满足包括产品质量特性所需的质量标准质量目标是可以测量的质量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质量目标是可分解的,以确保执行。细节9、设计和推行质量目标1、质量目标的设计要求和内容 具体内容:产品的质量目标 过程的质量目标客户满意的目标细节9、设计和推行质量目标2、质量目标设计 具体步骤:确定质量目标框架识别过程分析现状分析和确定产品质量特性根据质量方针、质量水平和相关标准规范确定企业的总质量目标各职能部门依据企业经营理念、质量方针和本部门的管理过程分解总质量目标细节9、设计和推行质量目标3、质量目标的推行管理
12、 三步骤:传达实施检测和改进细节9、设计和推行质量目标细节10、面向过程的产品质量设计高质量的产品设计是企业的根本责任,如果产品设计不好,无论员工多努力,无论提供什么先进的手段,都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1、重视产品设计过程 设计规划(策划)产品设计任务分配产品的可靠性设计2、科学管理设计过程 合力控制组织与技术的接口控制“设计输入”和“设计输出”严格进行设计评审和并行工程(同步工程)细节10、面向过程的产品质量设计1、设计与开发管理 样品设计与开发策划设计与开发的输入与输出设计与开发的审核(验证)设计与开发的确认与改进细节11、设计与制作样品2、样品制作的过程管理样品制作质量管理准备进料质量
13、控制样品制作流程控制细节11、设计与制作样品第三章 质量环境管理现场作业环境分级:只有人制造混乱却无人清理 三流的工作现场 有人制造混乱但也有人清理 二流的工作现场 没有人制造混乱且所有人都注意清理 一流的工作现场细节12、打造一流的现场作业环境1、了解5S活动的内容整理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区分开。整顿将必需品分门别类地按照规定放置清扫清除工作现场的脏污清洁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日常维持活动素养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细节12、打造一流的现场作业环境2、推行三定5S活动 “三定”是对整理后的必需品进行定位置、定容和定量。在何处?定位置 装什么?定容 装多少?定量 细节12、打造一流的现场作业
14、环境1、测量质量环境 测量内容:(1)质量目标完成情况(2)质量指标完成情况(3)质量方案完成情况(4)重大质量环境运行情况(5)关键控制点特征(6)质量环境相关要求落实情况(7)各个部门的运行情况细节13、建立符合要求的现场作业环境2、合理规划质量环境p明确质量环境的规划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策划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ISO9000、ISO 14001)p对质量环境的规划进行有效控制细节13、建立符合要求的现场作业环境3、实行质量环境的科学管理 质量基础设施管理 工作环境质量管理 质量环境体系审核细节13、建立符合要求的现场作业环境4、质量环境的应急改善A、质量环境应急改善的内容 监视和测量、不合
15、格控制、数据分析、改进B、质量环境应急改善的过程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持续改善C、质量环境应急改善的有效控制 质量环境应急改善应遵循的原则(1)应急原则(2)符合质量环境体系要求(3)循环改进细节13、建立符合要求的现场作业环境1、质量文化的具体内容 是指组织全体员工在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规范的组合。企业质量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物质层面 行为层面 制度层面 精神层面细节14、做好质量文化的宣传工作2、质量文化的宣传方法质量宣传标识质量漫画数码图片开展质量月活动营造质量文化五步骤:树立质量理念用行动传播质量意识强化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形成特有的质量管理哲学和文化质量文化的应用性扩散细
16、节14、做好质量文化的宣传工作1、全员参与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使企业获利全员参与增加员工满意度2、积极引导全员参与质量管理1)正确对待员工 2)确定参与内容3)打开沟通渠道 4)提供机会5)开展各种活动 6)培训7)重视各环节 8)处理反面事件细节15、引导全员参与质量管理1、积极倡导QC小组活动动员与宣传的准备工作QC小组活动的动员与宣传QC小组活动的培训细节16、开展QC小组活动2、不断改善QC小组活动适当激励QC小组活动不断创新QC小组活动的选题不断创新QC小组活动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QC小组活动全面发展细节16、开展QC小组活动p为自己和员工制订出切合实际的目标p员工适当参与决策
17、p尽量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p主动与员工沟通p倾听员工的意见和想法p关怀员工的职业发展p对员工的表扬要坦率、真诚p经常找员工交换意见细节17、及时表彰与奖励员工p胸怀宽广,听取不同意见p必要时才能批评员工p使员工对工作感兴趣p充分授权p不与员工争名夺利p不强迫员工工作p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p指导和激励员工制订和执行目标1、激励应遵循的原则(16条)2、合理利用激励员工的方法 使用合理的激励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目标激励法 报酬激励法 奖惩激励法 其他激励法细节17、及时表彰与奖励员工1、明确职业健康安全(OHSMS)管理体系的实施内容(ISO 18001)依据、内容:顾客要求、标准
18、要求2、明确OHSMS体系的运行模式 按标准要求模式运行3、合理运行OHSMS体系 系统性、先进性、动态性、预防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兼容性细节18、运行OHSMS体系第4章 供应商质量管理细节19、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审核和评估样品鉴定验审确定供应商查询评定资料人员选派设立标准小批量试用现场勘核标准1、调查供应商的基本情况细节19、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对新开发的供应商的调查对企业老供应商的调查可调查其他企业或企业内其他分公司对该供应商的评审资料,通过调查,可了解该供应商在同种或类似产品上的各类信息,以及其具有的技术开发实力和合作优势如果准备扩展新供货品种,可查询企业对该供应商的评
19、定资料,具体包括该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供货及时性、财力状况、对质量问题处理的及时性以及其他相关信息2、审核和评估供应商p 审核供应商p评估供应商:经营管理总体情况、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质量协作、检验与试验、资料体系、员工、成果 细节19、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制定供应商审核标准选择审核方式开展审核工作形成审核调查报告开展能力评估列入潜在供应商名录不合格合格限期整改3、样品鉴定与验审4、确定供应商 三原则:1)高质量、低价格、守信用、重合同、管理好、距离近 2)重要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 3)一货多家购,保证供应可靠、形成竞争细节19、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制订鉴定标准选择鉴定工具开展样品鉴
20、定大批量生产确定样品合格小批量试用1、明确质量能力开发内容提升供应商的研发能力提升STA工程师的质量能力提升供应商质量成本能力提升供应商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能力2、完善质量能力开发策略建立高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战略平台提升供货能力细节20、实施对供应商的质量指导1、分析供应不良的原因2、实施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程序规范化与供应商签署质量保证书编写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文件对制造过程工艺流程中的质量保证对初期样品认证工艺审核确认供应商细节21、供应不良的预防管理1、监控供应材料的质量情况 监控供应材料本身的质量 监控供应材料的稳定性2、落实供应材料的存放管理 供应材料的合理分类 供应材料的合理标识细
21、节22、供应材料的接收管理1、企业与供应商关系分析 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方式-现代的供应商管理方式传统的供应商管理和现代的供应商管理的比较细节23、供应商维护和优化管理 管理类型管理类型项目项目传统供应商管理传统供应商管理现代供应商管理现代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的数量多少与供应商的关系短期合作、买卖关系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沟通限于采购部门与供方销售部门多部门之间的沟通信息交流限于订货收货信息多项信息共享价格谈判尽可能低的价格互惠、双赢的价格供应商选择凭采购员的经验依照完善的程序供应商对企业的支持无提出建议企业对供应商的支持无技术支持 交易模式:正常交易模式、伙伴模式与供应商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交易模
22、式说明说明正常交易模式1.供应商按照客户的命令提交货物2.企业与供应商是博弈关系伙伴模式1.双方达成协议2.公开信息3.分享利益4.分担风险细节23、供应商维护和优化管理2、完善供应商关系的维护 进行关系维护的关键内容:维持适当的供应商数量 合理采用对供应商的评价方法的手段 让供应商更多参与新品开发 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树立标杆,激励供应商细节23、供应商维护和优化管理3、优化企业的供应商u建立供应商档案u供应商淘汰与更换细节23、供应商维护和优化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控制1、工序质量检查点的设置三原则u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工序加工、装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u对产品性能、精度、寿命、可靠性和
23、安全性等特性有直接影响的关键项目和关键部位u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不良品较多的项目或部位细节24、设定工序质量检查点2、工序质量检查点的管理确定工序质量检查点,编制检查点明细表设计“工序质量检查点”流程图进行工序分析,找出影响检查点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依据工序分析编制工序质量表编制控制点的工序自检表编制设备(工艺装备)点检卡制订质量检查点管理办法、工序管理制度细节24、设定工序质量检查点1、对产品缺陷分级 按严重程度分:致命缺陷、重缺陷、轻缺陷2、编制检验作业指导书 质量特性、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基准、检测量具、子样大小、检验示意图3、完善产品检验程度 检验(含首件检)、巡检、监督细节25、合理
24、选择质量检验方法标准样品:是保证文字标准有效实施的实物标准限度样品:用来具体判断某些无法量化质量标准的最低化要求的实物细节26、利用样品明确质量标准首件: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的第一个工件或是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换人、换料以及换工装等改变生产工序后所加工的第一个工件。1、明确首件检验时机和条件时机:状态变化后条件:l 正式的图样、技术条件、工艺规程l 符合工艺规定的工装、量具、并经检定合格细节27、完善首件检验管理操作2、首件检验的作业准备 熟悉相关图面/工程规范等指导性文件 准备相关样品及质量检验标准 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及记录载体 掌握规范的首件检验方法3、落实首件检验过程 进行首件确认 首件检验回馈
25、 首件检验注意事项4、对首件检验进行改善 针对不足,查明原因,进行改善细节27、完善首件检验管理操作1、明确制程检验作业流程细节28、完善制程检验管理了解制造部门生产计划状况提前准备检验资料协助制造部门根据图纸检验样本结果合格,正常生产按规定时间巡检将巡检状况记录上交部门主管协助内容:1、流程查核,使用计量器具点检2、查核相关物料、工装夹具3、作业人员品质标准指导填写产品首检报告,留存首检合格产品作为此批生产限度样板2、生产过程检验形式 首件检验 巡回检验 末件检验3、半成品质量管理的策略 重视质量标准 合理设计检查点 合理存放和保管半成品 不合格品的数据统计和改善4、制程检验的改进措施 针对
26、制程检验管理中的不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细节28、完善制程检验管理1、成品的检验方式:全数检验 抽样检验2、成品检验内容:p 外观、尺寸、特性、抗衡能力、寿命、包装及标识细节29、完善成品检验管理3、成品检验的状态标识和结果处理u成品检验状态标识 文字标签、印章标识、颜色标识u成品检验结果处理 补救、返修、返工、报废u成品检验中的数据记录和统计 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统一性u质量检验数据的处理分级分类、核对、归纳处理、比较分析、传递反馈细节29、完善成品检验管理4、包装阶段质量检验 检测内容:l 复核品种、数量、重量;确认合格标识、证明证件齐全l 包装标识内容l 防护措施
27、l 包装的贮运标识l 包装完整性l 包装符合顾客要求5、出货阶段的抽样检验程序 不合格品的判定、验货结果的判定与标识、验货记录留存细节29、完善成品检验管理1、分析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 设计和规范 机械设备 产品材料 生产操作和监督 生产过程控制和检验2、不合格品的标识 不合格标识物标识物、标签或卡片 不合格的色标绿色:合格 黄色:暂时无法确定 红色:不合格细节30、科学处理不合格品3、不合格品的隔离 规划不合格品摆放区域 不合格品区域管理 不合格品的记录4、不合格品的评审 提出处理意见 进行初审 最终评审5、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 让步接收、返工、返修、降级、报废细节30、科学处理不合格品1、实施
28、设备的保养工作 建立设备保养的流程 明确设备保养内容 确立设备保养职责 不断改进设备保养工作2、实施设备的维修管理 制定设备维修管理流程 维修的过程管理细节31、实施全员设备维护管理第6章 质量计量管理1、检验设备的合理分类 长度、温度、力学、声学、无线电、化学、电离辐射、时间频率、电磁、光学2、配置检验设备需考虑的因素 测量特性、技术特性、经济特性、综合影响因素3、检验设备配置流程 4、配置结果不足的分析与改进 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细节32、合理配置检验设备制订配置计划收集资料实施配置计划考察配置效果配置效果改进实现计量单位与换算规则的统一,既便于计算,又可以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误差。确保计
29、量单位与换算规则的统一,要求计量人员作好计量单位的管理。计量单位管理工作内容:确立计量单位管理制度、办法计量单位规范化计量管理培训、普及计量知识细节33、统一质量检测的计量单位1、校准检验设备 召回计量设备 制作校准规程 确立恰当的校准周期 标识校准状态 作好校准记录2、减小测量的数据误差 误差来源: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细节34、校准计量器具,规避误差1、检验设备的存放合理化 质量检测室检验设备的存放日常管理 实验室检验设备的存放环境要求 仓库检验设备的存放环境要求 现场检验设备的存放日常管理2、实施检测设备的保养管理 日常保养 规定保养 运行记录细节35、做好检验设备的保养工作第7章 质量信息
30、化数据分类:计量值数据、计数值数据计量值数据:可以连续取值的数据计数值数据:不可以连续取值的数据质量数据的特点:波动性、规律性1、质量数据的收集方法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检验、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细节36、抽取质量数据样本2、质量数据的抽样标准 GB 2828、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百分比抽样)3、抽样检验实施(略)细节36、抽取质量数据样本1、质量检验数据的要求 全面性 及时性 准确性 适用性 统一性2、质量检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分级分类 核对筛选 归纳处理 比较分析 传递与反馈细节37、质量数据统计分析3、分析质量数据结果基本原则:分析准确、分析充分、分析到位、分析合理u质
31、量数据分析步骤:u质量数据分析的方法:不同形式记录的质量数据,必须用不同的方法。细节37、质量数据统计分析整理统计数据选择分析方法开展分析工作与标准相比较找出有效信息质量问题管理五归零: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处理严肃、规章落实1、质量问题归零步骤 查明问题发生过程和责任采取措施、完善规章 落实问题处理问题归零总结2、质量问题归零评审 发生过程是否清楚、发生问题的原因和性质是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是否明确、相关单位是否认识并采取措施、是否对人员进行教育、是否进行适当处罚、是否有文字记录 或通报、规章制度是否完善3、质量问题归零报告(略)细节38、实现质量问题的归零处理1、质量数据库的设计
32、2、质量数据库的实施选择一个RDBMS运行平台,将质量信息数据模拟成现实中的对象来管理。细节39、建立和共享质量数据库质量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质量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E-R设计DBMS存贮模式3、质量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 转储和恢复 安全性和完整性 性能改进 重构造4、实现质量数据系统共享 质量数据信息系统结构l 生产记录管理、废品库存管理、质量数据统计管理、信息反馈、系统及用户管理 确保数据安全l 防火墙、用户管理、身份验证、权限设置、备份细节39、建立和共享质量数据库第8章 质量改善实施1、明确产品质量改善的对象 市场质量竞争最敏感的项目 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项目 产品质量低于同行业
33、先进水平的项目 产品寿命处于成熟期至衰退期的项目 其他质量改善项目细节40、确认质量改善项目1、明确产品质量改善的对象 市场质量竞争最敏感的项目 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项目 产品质量低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项目 产品寿命处于成熟期至衰退期的项目 其他质量改善项目细节40、确认质量改善项目2、选择质量改善项目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 对比评分法 技术分析法 经济分析法3、选对产品质量改善的时机 企业面对生存危机时 面临发展机遇时 重塑企业形象时 企业变革时细节40、确认质量改善项目1、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改善模型2、以质量指导为基础的质量改善模型3、以职责为基础的质量改善模型4、以生产为基础的质量改善模型最常用
34、的质量改善工具:PDCA质量改善法:四阶段、八步骤 P:计划 D:执行 C:核查 A:处置细节41、建立质量改善模型1、选定质量改善小组的结构类型 狙击手型 非正规军型 轰炸机型 神枪手型 混合型2、提升质量改善小组的能力 第一步 描述小组类型 第二步 分析现状、查找问题 第三步 分析问题、提出措施方案 第四步 确认方案可行性 第五步 实施并总结实施效果细节42、组建质量改善小组3、对资源的合理分配 将生产线工人组成非正规军,提升过程控制能力 确定额外人手解决重大问题 作出重大决定增聘人手 成立三人专职项目组4、规范小组成员的工作行为 工作行为规范的内容 行为规范、工作作风规范、工作纪律规范、
35、职业道 德规范 工作行为规范制订与修改细节42、组建质量改善小组明确成员的职责确定工作任务初拟规范组织成员讨论形成文件体系定期修改1、确定质量沟通的内容质量控制小组内部沟通 进料质量控制现状 制程质量控制现状 成品质量控制现状 客户服务质量控制现状2、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 质量控制小组沟通渠道的类型p 正式沟通p 非正式沟通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沟通渠道的步骤p 确定沟通内容、选择沟通形式、实施沟通、形成沟通体系、形成沟通渠道细节43、完善质量沟通平台3、设计合理的沟通渠道细节43、完善质量沟通平台准备阶段1、明确进行质量控制沟通的总目标和分目标2、收集质量控制问题资料并进行分类3、全面解读需要沟通
36、的问题,包括问题产生的过程原因4、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和时间5、拟出沟通提纲,包括沟通计划和面谈提纲控制阶段1、阐述进料、制程、成品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2、围绕问题展开沟通3、参加者就问题提出观点、解决建议4、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控制阶段将讨论的信息进行分类,制订、执行解决措施,及时解决质量问题。同时,从沟通结果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为日后改善沟通机制提供依据。1、明确实施质量改善的基础 认识上的统一 管理层的重视 克服质量改善的阻力2、落实质量改善步骤 分析原因 制订措施 执行跟踪 标准化细节44、掌控质量改善过程1、质量改善的有形成果 能耗降低、成本下降、合格率上升、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力提高.2、
37、质量改善的无形成果 质量意识提高、改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公关能力、提升企业形象细节45、检验质量改善成效第9章 质量成本降低1、质量成本的内容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l 预防成本l 鉴定成本l 内部损失成本l 外部损失成本细节46、明确质量成本的管控内容2、质量成本的特点 广泛性 多样性 收益性 动态性细节46、明确质量成本的管控内容1、质量成本的预算前提 具备6 个月以上的质量成本数据 企业具备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2、质量成本预算的目的 发现并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 使质量预防工作更加完善 使质量检验工作更加完善 减少内部故障损失成本 减少外部故障损失成本细节47、实施质量成本的合
38、理预算3、质量成本的预算步骤 质量部门编制预算财务部门审批并纳入企业预算管理层审批企业预算4、质量成本的预算内容 质量成本的数据收集 质量成本核算细节47、实施质量成本的合理预算1、分析质量成本损耗的原因 忽视隐含质量成本 中间环节检验不到位 不注重生产过程控制2、降低现场质量成本的损耗 全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建立质量成本控制系统 监督和控制质量成本细节48、加强质量成本的损耗控制1、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质量成本总额的分析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 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 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2、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 指标分析法 质量成本趋势分析法 排列图分析法细节49、编制质量成本的
39、分析报告3、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的要求:l 内容完整、分析详细、数据准确、客观实际、措施具体、可行性高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的内容l 全部总额及其构成情况、由于质量缺陷造成损失的项目与有关比较基数的比率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的形式l 陈述式、图示式、报表式、综合式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的管理要点l 报告的内容、形式,应视呈送对象而定l 提交报告的次数,应视呈送对象而定细节49、编制质量成本的分析报告1、形成质量管理者共识 质量信念共识 质量培训共识 执行效果共识2、建立质量成本管理系统 质量成本管理分工 质量成本预算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报告 质量成本核算 质量成本监督和控制细节50、
40、完善质量成本的管控机制第10章 质量体系建立1、质量管理需要各部门协作 质量部与技术部的协作 质量部与生产部的协作 质量部与销售部的协作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执行状态 文件管理和预防措施运行状态 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状态 产品控制状态 质量部管理状态细节51、质量管理一体化运作1、质量体系标准文件的结构2、编写质量手册3、程序文件的编写4、编写作业指导书5、编制记录表格细节52、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认知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步骤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方法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定 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质量管理文件编写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统计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基本术语和定义:ISO9000术语和定义(略)细节53、认知国际质量体系1、选择质量体系的认证机构 权威性 地区性 经济性2、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 审核准备:指定组长、确定范围、确定审核可行性、组建审核组 文件审核 现场审核4、公布审核结果细节54、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认证通过后的基本工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发挥全员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2、认证通过后的保持工作 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企业的认证资格保持措施 认证通过后的改善工作细节55、持续维护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