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血液(blood)n概述n运动对血量的影响n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n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n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一节 血液概述n血液的组成n内环境n血液的功能n血液的理化特性nABO血型系统一、血液的组成刚刚取出的血液放置后的血液模式图显微照片血浆50%60%红细胞40%50%37%48%血小板、白细胞 1%血清加抗凝剂不加抗凝剂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含有纤维蛋白原不含有纤维蛋白原血饼血液:是一种有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液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n:120150g/Ln:110140g/Ln高原人群、运动员较高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红细
2、胞: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量为450-550万/立方厘米,平均为500万;成年女子为380-460万/立方厘米,平均为420万。白细胞: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为每立方厘米5000-9000个,其生理变动范围较大,进食后、炎症、月经期等都可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血小板:血小板无核,又称血栓细胞。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为10-30万/立方厘米,血小板数量也随不同的机能状态有较大的变化。血液总量n占体重78%,平均4.5升n循环血量q安静状态下,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的血量n存贮血量q肝、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占体重1%n脾脏q存贮血小板的30%,根据情况进出血循
3、环二、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n概念 细胞外液n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保护细胞、组织及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三、血液的功能n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n运输作用;n调节作用;n防御和保护作用;四、血液的理化特性n颜色和比重颜色取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及含氧量q动脉含氧多:鲜红色q静脉含氧少:暗红色q毛细血管:近似鲜红色q血浆和血清含胆红质,呈淡黄色比重q1.0501.060 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n黏滞性 血液内部存在各种物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黏滞性。血液粘滞性:45倍(45倍于蒸馏水)血浆粘滞性:1.62.4倍 粘滞性
4、的主要决定因素q红细胞数量q血浆蛋白含量n渗透压(osmolarity)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这种促使分子扩散的压力称为渗透压。与液体中所含分子和离子的数量有关。水分子葡萄糖分子1%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半透膜血浆渗透压的组成q晶体渗透压nNaCl、NaHCO3、葡萄糖、尿素n分子小、数量多,渗透压大q胶体渗透压n白蛋白、球蛋白n防止水分过多渗出血浆渗透压的意义血浆渗透压的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条件不同的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0.9%1.5%0.4%0.6%正常0.9%NaCl膨大恢复皱缩破裂n酸碱度血浆pH值q正常值:7.357.45,平均7.4q最
5、大耐受:6.97.8正常酸碱度的维持因素q缓冲体系缓冲对主要缓冲对4242323PONaHHPONaPr-HPr-NaCOHNaHCO323424222COHKHCOPOKHHPOKHbOHbO-KHbHb-K血浆中主要缓冲对红细胞中主要缓冲对ABO血型系统n血型的概念 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存在多种血型分类系统,最常见的是ABO系统。在ABO系统中人类血型分为A型、B型、AB和 O型四种。nABO血型的检测n血型遗传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n本节为自学内容 重点自学短时间大强度运动和长时间耐力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n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n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n
6、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次性运动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出现暂时性增加,运动停止后开始恢复,1-2小时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长期运动训练,在安静时红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0.37-0.5之间,女子低于男子。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红细胞压积运动前后变化 不明显,而一般运动员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红细胞的流变性即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状态红细胞的流变性增强。二、运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n自学内容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n血红蛋白的功能 携带O2和CO2qHb+O2 HbO2qHbNH2+CO2 HbNHCOOH 缓冲血液酸碱度 运动员机能评定生理指标n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过低影响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不利于血液循环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一般男运动员不超过17g/L,女运动员不超过16g/L;一般不应低于全年平均水平的80%。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n自学内容n本章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