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醇厚的中原韵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过程与方法: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知识与技能: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教学难点:黑非洲鼓乐节奏的模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的非洲面具、鼓、学生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
2、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
3、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
4、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
5、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4、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1)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5、拓展与探究(1)第2题、第3题已在前面学习、欣赏中结合完成。(2)在第1题、第4题、第5题中根据自己选择完成其中两道题。(3)一起完成第5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只完成“鱼咬尾”的创作方法,或采用老师给节奏,学生创作旋律的方式,适当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