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文笔的清新、隽永、亲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教学重点: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感悟景物中所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感受秋景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
2、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描写秋天的诗文。例如: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导入: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二)初读秋景1.课前学生搜集背景资料,课上分享,教师补充,交代写作背景及写作风格。点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郁达夫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2. 运用多媒体配乐范读,思考: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指导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听边画关键词句,概括段意,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点拨:悲凉。三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三)细读秋景1.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点拨: “清、静、悲凉”,再次强调文章的基调,体会客观实景与主观情感的融合。2.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点拨:多媒体展示“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引导学生学习小院晨景图。思考:(1)小院晨景具体描写了什么?(2)“清、静、悲凉”的秋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3)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破
4、屋、破壁腰、青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驯鸽的飞声。破败的景象,冷色调和以动衬静。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闲悲凉的心境和的高雅恬淡的审美情趣。4.学生分组诵读、探讨,研究4-11自然段,进行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如: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派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教师注意引导雨后闲话图里都市闲人部分的学习,思考:为什么作者到北平不写达官贵族,而写平民百姓呢?点拨:体会郁达夫创作思想中的平民思想、平民意识。第二课时(一)温故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的“五幅秋景图”,还记得是什么画面吗?请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5、,并说说喜欢的理由。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构思有哪些妙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故都的秋。(二)品读情感提出质疑,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自评,其他学生再评。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点拨:由于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总想找宁静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2.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 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3.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点拨:
6、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 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4.北国和故都都是同一个地点,但为什么作者要用“故都的秋”做题目呢?点拨:体会“故都”二字深切的眷念之意,领悟作者作为爱国文人的经与心情。再次紧扣文眼,引导学生进一步的领悟作者心境。(三)拓读秋景1.提问: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生: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点拨:就是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2. 对比阅读刘禹锡的秋词,说说这首诗与课文意境的异同,并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分析。3.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注意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板书设计故都的秋 郁达夫总: 清、静、悲凉向往秋晨院落秋槐落蕊分: 秋蝉残声 情景交融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总: 议论总结无比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