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相和一、教学背景本课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12册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细品全文,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
2、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综上所述
3、,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品味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3)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4)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5)学会复述课文的内容。根据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二、活动评价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本节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问答,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情景表演,学生活动比较频繁,充分体现了在
4、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及时,并且要能关注到大多数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形成性评价和绝对评价为主,避免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在回答问题时,我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比如让学生找出“将相之间不和的原因?”这个问题只有在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才能找出,因此我会请平时比较认真踏实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时,我会先请一些平时较为活跃的学生来表演,这样更能调动课堂的氛围,并对他们的表演给出赞赏性的、肯定性的评价。在评价的方法上,我会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比如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和情景表演的情况,我不但会自己做出评价,还会让其他同学也做出评价。这
5、样不但可以调动课堂上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形成较为热烈的课堂气氛。三、课程设计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根据教法的选择,我会让学生采用读议的方法学习“完璧
6、归赵”;用读演的方法演绎“渑池之会”;用读写的方法学习“负荆请罪”。根据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这节课的教学:(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
7、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2、教师提示是有“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中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8、“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
9、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
10、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
11、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
12、心的发展规律。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然离不开板书的设计,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晰,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板书设计如下: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将 失和 相 (廉颇)=(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负荆请罪(结果)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演绎的形式讲述“渑池之会”,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这不仅能够体现演说者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上的交流。此外,本节课的教学还特别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使用。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评价,不仅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进展,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