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醇厚中原韵说课稿 一、 教学背景1、 教材分析 醇厚中原韵是选自于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包含了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三首歌曲。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于山东临沂地区,后来红遍大江南北。其旋律来自于花鼓调的十二月调,在抗日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入了打沙会的歌词,后来有人将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特征,歌曲采用了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这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是流行于河南地区的地花鼓的代表曲目,其特征是一
2、个旦角与丑角共同表演。歌曲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这首歌曲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歌曲的源头本在江苏,采用的是“四季体”的写法,流传到河北后,发生了变化,采用了“十二月体”的写发,并且有了“加花”装饰,内容更加详实细致,旋律更加委婉,延绵不断。歌曲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歌曲的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并且在感受中原地区的民歌的基础上,认识地方民歌风格与地方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关系。了解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2、 学
3、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他们善于思考,主导思维是逻辑思维。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北民歌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对民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将会带领学生走进中原地区的民歌,并且学习一些民歌的创作手法,依据这些,我将会设计更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3、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教唱、合作、探究的学习过成,学生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知识与技能目标:90%的学生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索这几首
4、歌曲的创作手法和历史背景,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索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与历史背景。欣赏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对于探讨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历史背景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知道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当地风俗、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的关系。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探究发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了解民歌与当地风俗、生活习惯、语言特征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及大量的思考,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设置成教学难点。二、 活动评价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对教学评估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下两个评价方式。评价将贯穿
5、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例如,在课堂中,聆听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与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对比两个版本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的不同。勇于回答的同学我将会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一颗小红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三、教学过程1、课程设计整体思路:依据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弘扬民族音乐”的课程基本理念。我将采用音乐欣赏法,比较法,探究性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和基本的民歌作曲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我教引导学生发现我们所学习的民歌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学生了解了之后,我将会引导学生自已动手试一试,创作一首
6、歌曲,并且用“鱼咬尾”的写作手法。2. 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本课题我见采用直接导入,我将会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的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的民歌,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首先,我们结合沂蒙山的图片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样,复习了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直接导入今天所学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讲授新课听完歌曲之后,我将会简单介绍这首歌曲,并且请学生带着3个问题再听一遍,问题1: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问题2:歌曲
7、由几个乐句构成;问题三:歌曲属于什么调式。乐曲听完之后,我将会鼓励学生发言,最后我将会做出总结。这样带有问题的去欣赏歌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探讨沂蒙山小调所用的作曲手法。学生可以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种创作手法有何特点。这样学生可以了解到“鱼咬尾”与“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我将播放王大娘砸缸,并且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旋律与哪首歌有相似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听乐曲王大娘砸缸,请学生谈一谈听后感受,说一说,歌曲用到了哪些乐器伴奏,初步感知歌曲。接下来,我将会问学生,有没有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知道的可以为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8、这样通过了解这个故事,再来听歌曲,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何特点。(3) 巩固拓展聆听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与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对比两个版本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的不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聆听王大娘砸缸与好汉歌,进行旋律比较,初步认识民曲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可以分为4组,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学生报告结果,我将会组织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最后我将会对各个小组的成果作出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播放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与江苏民歌孟姜女,比较旋律有何异同,思考为何有这样的变化。体会民歌变异性特征。(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三首歌曲,分小组总结归纳民歌的风格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小组总结总结完毕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最后我将会做出最终的评价。这样,加深了学生地课题的把握,并且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四 教学体会依据新课标“寓教于乐、参与活动、启发诱导的原则”,我在本课的发展中用到了较多的歌曲,特点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好汉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本课中,我设置了较多的问题,请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与思考,以及通过歌曲的对比,来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