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项不符合题意;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增强,使呼吸加深加快以及时排出CO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项不符合题意;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项不符
2、合题意;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全过程是在消化道内完成的,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D项符合题意。2人接受指令能迅速抬腿,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也会迅速抬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抬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两种抬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相同C两种抬腿反射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D参与两种抬腿反射的神经元数量相同答案C解析人接受指令能迅速抬腿,属于条件反射,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抬腿属于非条件反射,前者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后者不需要,A、B项错误;两种抬腿反射都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项正确;参与伤害性刺激引起抬腿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D项错误。3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表研究神
3、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状态下,甲的指针偏转,乙的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的指针偏转一次,乙的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的指针维持原状,乙的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的指针偏转一次,乙的指针不偏转答案D解析甲对应的两电极分别置于膜外和膜内,乙对应的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的指针偏转,而乙的指针不偏转,A项正确;刺激a处时,对于甲来说,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内外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甲的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来说,兴奋先传到乙左边的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的电极,乙的指针偏转两次,B项正
4、确;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的神经元,因此甲的指针维持原状,而对于乙来说,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的电极,可以传到右边的电极,故乙的指针偏转一次,C项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的神经元,但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因此甲的指针偏转一次,乙的指针偏转一次,D项错误。4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B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NO属于神经递质C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
5、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D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A项正确;大脑支配平滑肌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并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不属于神经递质,B项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项正确;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的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项正确。5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如图是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
6、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在BC段血糖含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B甲在CD段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C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的尿样进行检测,将尿样与斐林试剂混合水浴(5065 温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都是砖红色D给丙口服胰岛素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含量答案A解析人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血糖的氧化分解,所以BC段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从而导致血糖含量下降;甲在CD段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乙和丙是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尿液中都含有葡萄糖,进行C项中处理后,甲、乙、丙三人的尿液颜色分别是蓝色、砖红色、砖红色;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水解失
7、去作用,丙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与受体结合,所以口服胰岛素不能调节血糖含量。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冬天走到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B人体体温的恒定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在炎热的夏天,正常人体的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答案D解析冬天进入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A项正确;人体体温的恒定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B项正确;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项正确;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人体在体温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散热量总是等于产热量,D项错误。7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
8、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 Bb Cc Dd答案D解析依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8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植物激素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适宜浓度的2,4D可以除去大豆田里的单子叶植物杂草B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以促进种子萌发C细胞分裂素可以用于农产品保鲜D用乙烯利可以催熟水果答案A解析大豆是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2,4D更敏感,可以用适宜浓度的2,
9、4D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植物器官衰老,可以用于农产品保鲜;乙烯利和乙烯的生理作用相似,都能促进果实成熟。9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生长素无关的是()A果树的修芽剪枝B移栽花卉时剪去部分枝叶C人工培育无子番茄D为提高棉花产量而摘心打顶答案B解析果树修芽剪枝是打破生长素对腋芽的抑制作用;移栽花卉时常去掉部分叶片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与生长素无关;无子番茄的培育是利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为果实;摘心打顶是解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使侧芽萌发成侧枝。10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
10、物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某种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从某鹿群中捕获M只鹿,标记后放归,再次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中有Mnm只鹿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A项正确;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而是估计值,C项正确;从某鹿群中捕获M只鹿,标记后放归,再次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中约有(Mnm)只鹿,D项正确。11环保工作
11、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答案B解析在第13年间,由于基本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但出生率不一定相同,A项错误;在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先增加得快,后增加得慢,约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项正确;因为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大于1,因此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
12、年中期种群数量,C项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项错误。1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四条边上的酵母菌数量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进行稀释D应该先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然后盖上盖玻片,再镜检答案C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培养液摇匀,以减小实验误差,A项错误;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B项错误;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进行稀释,C项正
13、确;应该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再镜检,D项错误。13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图中bc阶段,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物种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
14、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的数量多于物种,说明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和物种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1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C兔的同化量应该是D和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兔的摄入量,A项错误;由题图无法得知分解者获得的能量的多少,也无法作出比较,B项
15、错误;兔的同化量应该是兔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或,C项错误;是兔的粪便量,属于草的同化量,是兔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的同化量,D项正确。1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有关C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答案C16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其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B生物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只有鹰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中只体现了2种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
16、题图可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A项错误;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B项错误;鹰和食虫鸟都处于最高营养级,C项错误;该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正确。17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BB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答案A解析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A错
17、误。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动植物资源及所含基因的多样性B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答案D解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19(12分)如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
18、图,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这种变化主要与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的调控。答案(1)由负变正钠不能(2)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
19、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3)脊髓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解析(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激A点,虽然效应器产生了相应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从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20(10分)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
20、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分泌增多,促进了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_、_和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直接提供。答案(1)胰高血糖素肝糖原(2)B胰岛素(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TP解析(1)从低血糖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胰岛素是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21、由胰岛B细胞分泌,机体胰岛B细胞受损,体内胰岛素含量偏低,可导致高血糖。(3)分泌蛋白(多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经细胞膜排至细胞外,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21(10分)回答下列有关免疫的问题:(1)抗体的化学本质为_。当_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2)HIV主要攻击人的_,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3)如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抗原Y的抗体量的是曲线_;表示抗原X的抗体量的是曲线_,其
22、特点是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细胞的作用。答案(1)蛋白质B细胞或记忆(2)T细胞(3)CB反应更快、更强烈记忆解析(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B细胞或记忆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3)第8天,若同时注射抗原Y和X,注射抗原Y属于初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慢、数量少,对应曲线C;而注射抗原X属于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很快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所以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对应曲线B;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烈。22(14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
23、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下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引起该变
24、化的原因是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答案(1)生产者(生物)群落(2)捕食对象(食物)捕食者(天敌)(3)明显下降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4)比例(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解析(1)引起水库生态系统中“水华”的藻类,可利用太阳能合成
25、有机物,属于生产者。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欲确定鲢、鳙的投放量,需考虑投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即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然后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出鲢、鳙的投入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水库中鲢、鳙的捕食者(天敌)。(3)分析柱状图,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是鲢、鳙和银鱼都以浮游动物为食,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4)通过在水库中人为投放鲢、鳙这一方法,调整水库中相关物种(如浮游动物、藻类)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要注意控制鲢、鳙的数量,如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等,还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