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导学目标】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课时计划】 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学生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
2、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学法指导一:针对步骤二中的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熟悉课文内容,这是朗读好的前提。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
3、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1生难字词(1)注音济南(j)伦敦(dn)镶(xing)水藻(zo)贮蓄(zh) 发髻(j) 澄清(chng) 着落(zhu) 看护(kn)(2)词义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2作者名片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其作品歌颂
4、新社会,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链接介绍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
5、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1朗读课文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学法指导二:针对步骤四中的对比阅读,赏析语言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分析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词性的角度,比如动词突出人物心理或性格;形容词写出事物特点;副词(一般为限制性词语)表达准确严密。 修辞的角度。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词语的表现手法,如词性的活用、以动写静或以实写虚等。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贬词褒用/化静为动/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人物特点(
6、或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交流点拨】(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文中老
7、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二、三、四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五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
8、、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1局部精读,赏析语言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交流点拨】(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4)树尖用“顶”,
9、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对比阅读,赏析语言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赏析课本语言的妙处。(1)甲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组: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交流点拨】甲组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
10、“小摇篮”,写出了山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组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2)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11、。(3)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遣词造句,赏析语言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12、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1总结写法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
13、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2拓展延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填入所在地的地名。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板书设计交流展示生成能力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步骤三精读文本,理清思路。步骤四低吟成诵,赏析语言。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