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高层框架结构截面设计高层框架结构截面设计与构造要求与构造要求 5.1 一般规定5.2 截面设计5.2 框架梁构造要求5.3 框架柱构造要求5.4 钢筋的连接与锚固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考虑到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考虑到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空间受力体系。主体结构中侧力体系,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空间受力体系。主体结构中的节点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根据以前对框架结构震的节点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根据以前对框架结构震害的研究经验,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单跨害的研究经验,抗震设计的框架
2、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单跨框架超静定次数较少,安全储备不够,在地震时容易形成机构,框架超静定次数较少,安全储备不够,在地震时容易形成机构,不宜作为抗震设计的框架形式。不宜作为抗震设计的框架形式。框架梁、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响,同时应考虑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同时应考虑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为承托隔墙,又为承托隔墙,又要尽量减少梁轴线与柱轴线的偏心距,要尽量减少梁轴线与柱轴线的偏心距,可采用梁上挑板承托墙可采用
3、梁上挑板承托墙体的处理方法。体的处理方法。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非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和6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图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图5.1)等措施,试验表明,)等措施,试验表明,此法能明显改善梁柱节点承受反复荷载的性能。此法能明显改善梁柱节点承受反复荷载的性能。bx/lx1/2bx/bb2/3 (5-1)bb+b
4、x+xbc/2 图5-1 梁的水平加腋示意图 为满足梁的刚度和承载力要求,为满足梁的刚度和承载力要求,节省材料和有利的建筑空节省材料和有利的建筑空间,间,有时可将梁设计成梁端下部加腋形式。有时可将梁设计成梁端下部加腋形式。这种加腋梁在进这种加腋梁在进行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行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采用等效线刚度代替变截面加可采用等效线刚度代替变截面加腋梁的实际线刚度。腋梁的实际线刚度。当梁两端加腋对称时,当梁两端加腋对称时,其等效线刚度为其等效线刚度为加腋梁中间部分截面的线刚度乘以等效刚度系数。加腋梁中间部分截面的线刚度乘以等效刚度系数。图5-2 梁端下部加腋形式 框架结构空间的分隔通常
5、要用到大量的的填充墙及隔墙,框架结构空间的分隔通常要用到大量的的填充墙及隔墙,墙体材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墙体材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化过大;2避免形成短柱;避免形成短柱;3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
6、2.5。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结合。2.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左右设置2根直径6mm的拉筋,6度时拉筋宜沿墙全长贯通,7、8、9度时拉筋应沿墙全长贯通。3.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结;墙长大于8m或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4.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结构分析计算
7、应考虑该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如楼、时,结构分析计算应考虑该剪力墙与框架的协同工作。如楼、电梯间位置较偏而产生较大的刚度偏心时,宜采取将此种剪力电梯间位置较偏而产生较大的刚度偏心时,宜采取将此种剪力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墙减薄、开竖缝、开结构洞、配置少量单排钢筋等措施,减小剪力墙的作用,并宜增加与剪力墙相连之柱子的配筋。剪力墙的作用,并宜增加与剪力墙相连之柱子的配筋。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现浇框架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8、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应低于C30;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C20。现浇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40;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宜大于C60,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不宜大于C70。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小其造成的结构平面不规则。2.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3.宜采取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4.当钢筋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新增有关楼梯间的要求v 本条为新增加内容。根据震害调查的情况,框架结构中的楼梯
9、及周边构件破坏严重。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v 在框架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楼梯自身的刚度对结构地震作用和地震反应有着较大的影响。若其位置布置不当会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抗震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v抗震设计时,楼梯间为主要疏散通道,其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楼梯应作为结构构件进行设计。框架结构中楼梯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相同。v震害调查中发现框架结构中的楼梯板破坏严重,被拉断的情况非常普遍。设计中需注意加强构造措施并宜采用双层配筋。v 不与框架柱(包括框 剪结构中的柱)相连的次梁,可按非抗震设计。与梁相连的次梁不参与
10、抗震,其构造可按非抗震要求设计,即梁端箍筋不需加密,仅需满足抗剪要求;其间距可按非抗震构件的要求;箍筋弯90即可;纵筋锚固、搭接等可按非抗震要求。如一端与梁、另一端与框架柱相连,则与框架柱相连的一端应满足框架梁的要求。次梁的设计5.2 截面设计截面设计 在构件中形成塑性铰后,会导致塑性内力重分布,使得结在构件中形成塑性铰后,会导致塑性内力重分布,使得结构内力与按弹性理论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为了施构内力与按弹性理论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为了施工、尤其是钢筋布置的方便,也需要对内力进行调整工、尤其是钢筋布置的方便,也需要对内力进行调整。竖向荷载下框架梁弯矩的塑性调幅竖向荷载下框架
11、梁弯矩的塑性调幅 在竖向荷载下,梁端截面往往有较大的负弯矩,如按弯矩在竖向荷载下,梁端截面往往有较大的负弯矩,如按弯矩计算配筋,负钢筋将过于密集,施工难度较大。而强柱弱梁的计算配筋,负钢筋将过于密集,施工难度较大。而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又要求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因此设计中可以把梁设计原则又要求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因此设计中可以把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降低负弯矩,以减少配筋面积。端负弯矩进行调幅,降低负弯矩,以减少配筋面积。现浇框架,支座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支座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70.8;装配整体式框架中,矩调幅系数取得低的原因是,由于梁、柱在节点的装配过程中,钢筋焊
12、接或混凝土浇注不密实等原因,节点可能会产生变形。根据实测结果可知,节点变形会使梁端弯矩较计算结果减少约10%。框架梁端截面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截面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的 50%。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荷载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2 2、梁设计剪力调整、梁设计剪力调整为了保证框架梁塑性铰区的强剪弱弯,为了保证框架梁塑性铰区的强剪弱弯,建筑抗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规范规定,一三级抗震时应调整设计剪力。规定,一三级抗震时应调整设计剪力。GbnrblbvbbVlMMV+=VG
13、b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分别为梁左右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分别为梁左右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弯矩应取零;vb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二级取,二级取1.2,三级取,三级取1.1。RblbMM,一级框架结构及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度时尚应符合Gbn
14、rbualbuabVlMMV+=1.1 框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当为一级框架及9度时的框架,需按实配钢筋计算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当楼板与梁整体现浇时,板内配筋对梁的抗弯承载力有相当影响,在计算梁端实际配筋面积时,应计入梁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楼板钢筋的要求。梁的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本规程建议为梁两侧各6倍板厚。3.3.框架柱内力调整框架柱内力调整(1)(1)强柱弱梁原则的实现强柱弱梁原则的实现强柱弱梁要求节点处柱端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之和应不小强柱弱梁要求节点处柱端截面所承受的弯矩之和应不小于梁端所承受弯矩之和,即于梁端所承受弯矩之和,即 bccMM=对二、三级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由02规程
15、的1.2、1.1分别提高至1.5、1.3。由于本规程的框架结构不含四级,故取消了四级的规定。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时的框架应按实配钢筋进行强柱弱梁的调整,无需同时满足(6.2.1-2)式的要求。v对二、三级框架,仅提高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要求采用实配反算。但当框架梁按最小配筋构造配筋时,为避免出现因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与弯矩设计值相差太多而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情况宜采用实配反算的方法进行柱的受弯承载力设计,但实配系数c不得低于1.1。v 纯框架结构(不包括其他类型中的框架)的底层柱下端底层柱下端,在强震作用下不能避免出现塑性铰。为提高抗震安全度,推迟塑性铰的出现,将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弯矩设计值增
16、大系数c由02规程一、二、三级的1.5、1.25、1.15分别调整为1.7、1.5、1.3。v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为满足框架柱、框支柱“强剪弱弯”的要求,作了以下修订。(1)对纯框架结构,二、三级时柱端剪力增大系数由02规程的1.2、1.1分别提高至1.3、1.2。(2)对其他结构的框架,增加了四级框架柱的为1.1的要求。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承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较大,应对其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增大10%。本次增加四级框架柱也应符合上述要求。框框架节点核芯区架节点核芯区 节点核芯区是保证框架承
17、载力和实现“强节点弱杆件”的关键,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三、四级框架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措施。强节点是指在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性。节点的破坏试验表明,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裂阶段。当作用于节点核心混凝土的剪力达到极限承载力的6070%时,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此时钢筋应力很小(不超过20MPa),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第二阶段为破裂阶段。随反复荷载逐渐加大,贯通裂缝加宽,剪力主要由箍筋承担,箍筋应力陆续达到屈服。在混凝土挤碎前达到最大承载能力。节点的设计即以第二阶段作为极限状态。影响框架节点区
18、承载力和延性的因素主要有:(1)梁板对节点区的约束作用(2)轴压力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和节点延性的影响(3)剪压比和配箍率对节点区混凝土抗剪强度的影响(4)梁纵筋滑移对结构延性的影响9度和一级度和一级其它情况其它情况一、二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一、二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5.3 框架梁的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构造要求 一、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置要求一、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置要求 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hb可按(可按(1/101/101/181/18)lblb确定,确定,lblb为主梁计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
19、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200mm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4。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缝的有关要求。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满足刚度和裂缝的有关要求。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对现浇梁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抗震设计时,为提高梁端塑性铰区截面的塑性转动能力,梁端箍筋应抗震设计时,为提高梁
20、端塑性铰区截面的塑性转动能力,梁端箍筋应加密。加密。v为使梁端塑性铰区截面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力,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v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中规定的数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为增加受压区混凝土的延性,减小框架梁端塑性铰区范围内截面受压区高度,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框架梁不应小于 0.5,二、三级框架梁不应小于 0.3。梁截面上部和下部
21、至少应各配置两根纵向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支座处上部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三、四级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分别不宜大于与纵向钢筋相平行的柱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二、框架梁的箍筋配置要求无地震组合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5-5的规定,当 时,箍筋的配筋率尚不应小于 ,箍筋不同直径、肢数和间距的百分率值见表5-6;表5-5 框架梁箍筋构造要求00.7 bhfVtyvtff/2
22、4.0抗震等级梁端箍筋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最小面积配箍率一h/4,6d,100mm10,d/40-035f/f二h/4,8d,100mm8,d/40-030f/f三h/4,8d,150mm8,d/40-025 f/f四h/4,8d,150mm6,d/40-020 f/f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梁的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不再作为强制性条文,“不应大于2.5%”改为“不宜大于2.5%”)5.4 框架柱构造要求框架柱构造要求 柱
23、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50mm。2.柱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柱的轴压比柱的轴压比是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轴压比较小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柱将发生大偏心受压的弯曲型破坏,柱具有较好的位移延性;反之,柱将发生小偏心受压的压溃型破坏,柱几乎没有位移延性。结构类型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抗震等级一一二二三三四四框架结构框架结
24、构0.650.650.750.750.850.85板柱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核核心筒、筒中筒结构心筒、筒中筒结构0.750.750.850.850.90.90.950.9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0.60.60.70.7 框架结构受到的水平荷载可能来自正反两个方向,故柱的纵向钢筋宜框架结构受到的水平荷载可能来自正反两个方向,故柱的纵向钢筋宜采用对称配筋。采用对称配筋。为了改善框架柱的延性,使柱的屈服弯矩大于其开裂弯矩,保证柱屈为了改善框架柱的延性,使柱的屈服弯矩大于其开裂弯矩,保证柱屈服时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要求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服
25、时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要求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中中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0.2%;同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同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 5%、不应大于、不应大于 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 5%;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四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框架中柱、边柱1-00-80-70-6框架角柱、框支柱框架角柱、框支柱1.10.90.80.7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
26、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规程是以500MPa级钢筋为基准的,采用335MPs级、400MPs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0.05采用;柱内箍筋形式常用的有普通箍筋和复合箍筋两种;抗震设计时,为提高柱潜在塑性铰区截面的塑性转动能力,柱在塑性铰区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底层柱刚性地
27、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范围;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和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 200 200mmmm,二、二、三级不宜大于三级不宜大于 250 250mmmm和和 20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大于 300 300mm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
28、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一般情况下应按下表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一般情况下应按下表采用;采用;(1)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在跨度中部1/3区段内,剪力较小,允许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0.4倍。如大于以上范围,应通过承载力验算,合理配筋。(2)在梁两端接近支座处开洞不宜过大,且必须通过计算,加强配筋。(3)当梁跨中有集中荷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考虑。框架梁上开洞的要求为新增内容 新增考虑施工的要求 柱箍筋的配筋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的工艺要求,在柱截面中心部位应留出浇筑混凝土所用导管的空间。5.5 钢筋的连接与锚固钢筋的连接与锚固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的纵
29、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下列要求(图下列要求(图5.6)(1)顶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和边节点柱内侧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当从梁底边顶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和边节点柱内侧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当从梁底边计算的直线锚固长度不小于计算的直线锚固长度不小于la时,可不必水平弯折,否则应向柱内或梁、板时,可不必水平弯折,否则应向柱内或梁、板内水平弯折,当充分利用柱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其锚固段弯折前的竖向内水平弯折,当充分利用柱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其锚固段弯折前的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 la,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
30、不应小于,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2倍的柱纵向钢筋倍的柱纵向钢筋直径。直径。(2)顶层端节点处,在梁宽范围以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与梁上部纵向钢筋)顶层端节点处,在梁宽范围以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与梁上部纵向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 la;在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伸入现;在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伸入现浇板内,其伸入长度与伸入梁内的相同。当柱外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浇板内,其伸入长度与伸入梁内的相同。当柱外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宜分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宜分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
31、离不宜小于20倍的柱纵向钢筋直径。倍的柱纵向钢筋直径。(3)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端节点的锚固长度,直线锚固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的长度不宜小于5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锚固段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弯折后的竖直投影长度应取15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4)当计算中不利用梁下部纵向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内的锚固长度应取不小于12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当计算中充分利用梁下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梁下部纵向钢筋可采用直线方式或向上90弯折方式锚固于节点内,直线锚固时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弯折锚固时,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 la,竖直投影长度应取15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另外,梁支座截面上部纵向受拉钢筋应向跨中延伸至(1/41/3)ln(ln为梁的净跨)处,并与跨中的架立筋(不少于212)搭接,搭接长度可取150mm,如图5.6所示。本章结束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