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3230555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 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 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纳米(nm)3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统一用科学计数法)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和纳米(nm)、埃等。二、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2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使用前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2)会选:刻度尺的选择(量程、分度值)(3)会放:刻

2、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4)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6)会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读出物体的长度:1.看分度值,并写下来2.读准确值3.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4.勿忘单位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2)化曲为直法(3)化暗为明法(4)轮滚法第2节 运动的描述一、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二、参照物1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研究对象

3、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距离或方向)上是否变化。3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4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或者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包括三层含义:1.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2. 静止是相对的。3.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第3节 运动的快慢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方法一: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经过路程长的运动得快。方法二:路程相同,比较

4、时间。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物理学中采用了前一种,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时间,再进行比较。一、速度1定义: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公式:3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4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5单位:基本单位 m/s 或 m s-1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 km/h 或 km h-1 读作 千米每小时1m/s=3.6km/h物理量物理量符号单位单位符号路程s(小写)米m、km时间t(小写)秒s、h速度v(小写)米每秒、千米每小时m/s、km/h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按照运动路线

5、,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三、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四、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计算式:第3节 运动图像问题一、s-t图像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倾斜程

6、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物体静止物体加速物体减速物体起始点不在零位置物体起始点不在零时刻二、v-t图像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纵轴上的截距表示速度大小,面积表示所走过的路程。物体减速物体加速三、s-t图像和v-t图像之间的相互转换1.根据s-t图象,画出相应的v-t图象。方法:由s-t图像唯一求出速度(v=s/t)2.根据v-t图象,画出相应的s-t图象。方法:由v-t图像得到速度,再任取一时间,由s=vt计算得到相应的路程,用描点法得到对应点,用直线连接各点,即为对应的s-t图像。四、火车穿隧道问题完全通过:S

7、=S洞+S车全部在山洞:S=S洞-S车第4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长木板和木块)、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金属片:让小车停止运动和便于测量时间。4注意事项:A. 搭建斜面时,将长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能加速下滑即可,但又不太快。斜面的坡度要适中,既不能太小,小车达不到底部;也不能太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B.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C.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D.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E.测量过程中不要改

8、变斜面的坡度。5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6实验结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2)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处在两者之间:v3v1v2。7总结与评估:

9、(1)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各段时间或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一定相等。(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大题解答过程:(1)解;(2)必要的文字说明;(3)原始公式;(4)变形公式;(5)代入数据;(6)求解;(7)答。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做声源。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因此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3真空不能传声。4声以

10、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三、声速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速度。2声音在 (15) 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四、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加强原声。3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第2节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一、 音调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频率:1. 定义: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2

11、. 物理量:频率;物理量符号:f。3. 单位:赫兹,简称赫;单位符号:Hz。4.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若物体每秒振动1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00Hz。5. 音调低的波形稀疏;音调高的波形密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越尖越细;物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越低沉。超声波和次声波: 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蝙蝠、海豚) 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蝴蝶、大象)二、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幅:1.定义: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

12、来位置的最大距离。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响度不仅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小;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重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大,鼓声大;轻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小,鼓声小。三、音色1.定义: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3.音色不同,波的形状不同。第3节 声的利用一、声可以传递信息。如:(1)回声定位: 声呐: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信息等。(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二、声可以传播能量。如:(1)利用超

13、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三、次声波和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1)次声波:能量损失小,传播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2)超声波:能量损失大,方向性好。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 乐音和噪声的区分:噪声与乐音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特殊情况下乐音也会变成噪声。二、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 引擎、排气管、车胎、喇叭声 (2)建筑噪声 机械、拆卸土程 (3)工业噪声 抽风和空调系统(4)生活噪声 闹钟声、婴儿的哭闹声、谈话声 三、分贝1.单位:分贝 符号:dB 表示声音的强弱2.等级: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

14、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产生疾病;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失去听力。3.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聋、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乃至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物体以及建筑物。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四、控制噪声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噪声在介质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鼓膜振动引起听觉: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第

15、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做声源。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因此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3真空不能传声。4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三、声速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速度。2声音在 (15) 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四、回声1声音在

16、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加强原声。3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第2节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一、 音调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频率:6. 定义: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7. 物理量:频率;物理量符号:f。8. 单位:赫兹,简称赫;单位符号:Hz。9.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若物体每秒振动1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00Hz。10. 音调低的波形稀疏;音调高的波形密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

17、调越高,声音越尖越细;物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越低沉。超声波和次声波: 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蝙蝠、海豚) 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蝴蝶、大象)二、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幅:1.定义: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响度不仅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小;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重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大,鼓声大;轻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小,

18、鼓声小。三、音色1.定义: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3.音色不同,波的形状不同。第3节 声的利用一、声可以传递信息。如:(1)回声定位: 声呐: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信息等。(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二、声可以传播能量。如:(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三、次声波和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1)次声波:能量损失小,传播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2)超声波:能量损失大,方向性好。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 乐音和噪声的区分

19、:噪声与乐音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特殊情况下乐音也会变成噪声。二、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 引擎、排气管、车胎、喇叭声 (2)建筑噪声 机械、拆卸土程 (3)工业噪声 抽风和空调系统(4)生活噪声 闹钟声、婴儿的哭闹声、谈话声 三、分贝1.单位:分贝 符号:dB 表示声音的强弱2.等级: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产生疾病;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失去听力。3.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聋、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

20、休克乃至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物体以及建筑物。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四、控制噪声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噪声在介质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鼓膜振动引起听觉: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第四章 光现象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要看到物体,必须要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一、 光源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区别物体是否是光源,关键要抓住物体本身能不能发光来进行鉴别,不能以为亮的物体就是光源。二、光的直线传播1. 光是如何传播的

2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 描述光的传播(模型法)光线: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注意:光线实际并不存在,是人为建立的物理模型。实际存在的是光,而不是光线。3.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1)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形成了影子。(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3)小孔成像物距:孔到物体的距离;像距:孔到光屏的距离。特点:1.倒立的实像。2.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有关。物距大像距小像小。物距小像距大像大。3.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4.像的亮度和清晰度与孔的大小

22、有关。(4)解决实际问题a激光准直b射击瞄准:看图说明打枪是如何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c排队三、光速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所以光年是个长度单位。第2节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出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定律1.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2.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3.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已知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和反射角。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2过入射点画出反射面的垂线ON,即法线;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4. 画出反射角。二、探究光路可逆1. 光线

23、垂直入射时,它将被垂直反射出去。2.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反射光会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平面镜) (2)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会射向不同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白纸)1. 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2. 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光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才能在不同位置看到同一个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的应用:自行车反光板、潜望镜第3节 平面镜成像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次实验的结论具有偶然性,多次

24、实验可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透光、成像)(2)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3)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便于确定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4)为什么用茶色(薄)玻璃板的? 茶色:不容易透光,才能看清蜡烛反射形成的像 薄:成一个像 (5)无论怎么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结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

25、此称作虚像。虚像用虚线画虚像和实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的交点组成的像,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实像:由实际光线的交点组成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小孔成的像是实像)光屏的作用:检验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平面镜成像规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三、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四、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路五、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面镜的应用:利用凸面镜可以观察到更大的范围(汽车后视镜、弯道观察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面镜的应用:可以把平行的光会聚在一点上;可以把焦点处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第4节 光的折射一、 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26、,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2.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3.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垂直入射方向不变)4.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角大)5.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同增同减)6.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光路可逆)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筷子变弯渔夫捕鱼池水变浅硬币复现水中看楼太阳位置海市蜃楼第5节 光的色散一、 色散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

27、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珠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1. 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2. 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3. 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不同,从而偏折程度不同。红色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偏折程度最大。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二、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等比例混合为白光。2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色光的作用决定的。(1)透明物体的

28、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红色玻璃片呈红色,是因为它只能透过红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无色透明体能够透过各种色光。(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反射的色光决定。例如,红花呈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其它色光被吸收。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吸收任何色光。灰色物体无差别地吸收并反射各种色光。如果反射的较多,则呈浅灰色;如果吸收的较多,则呈深灰色。思考:大海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太阳光进入海水中时,因为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会被水中粒子阻挡、反射而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其它色光则被吸收,所以我们的

29、眼睛只看到了被散射出来的蓝光、紫光,因而大海看上去呈碧蓝色,同理,天空呈蔚蓝色也是大气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造成的。三、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的可见光谱。光谱上红光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2、红外线光谱上红光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人眼虽看不到,但可以用灵敏温度计来检验它们的存在,属于不可见光。红外线的特点: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太阳的热主要就是通过红外线辐射的形式传送到地球的;物体能吸收红外线,也能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线的应用: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尽

30、管看起来外表还跟原来表面一样,但它辐射的红外线却会增强。“红外线成像”、“红外测温”、“红外线诊断疾病”、“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摄像”、“红外线遥控”、“红外线加热”、“红外线定位”、“红外线遥感探测”、“红外线自动控制: 自动水龙头、自动门、自动干手器、自动跟踪摄像头”它们的共同原理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这些装置上有红外线感应器。 3、紫外线光谱上紫光以外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紫外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验钞”、“紫外线消毒灭菌”、“紫外线促进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 “过量紫外线照射有害”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31、 透镜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由透明物质制成。2、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3、透镜的光心与主光轴。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光心(O):每个透镜上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F):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小结: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小结: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小结:光路可逆。小结(特

32、殊光线):焦点处发出的一束光透过凸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都起会聚作用,但会聚后的光线不一定相交。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4、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小结: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小结:光路可逆。小结(特殊光线):延长线在焦点处的一束光透过凹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都起发散作用,但发散后的光线不一定都散开。三、透镜的原理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部偏折。四、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

33、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一、 照相机1、主要构造(1)镜头:相当于凸透镜。(2)胶片:相当于光屏。(3)调节控制系统: 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2、照相机成像特点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照相机成像特点: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物距。像与物位

34、于凸透镜的异侧。3、照相机成像原理原理: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4、照相机的使用若想使拍摄景物的像大一些,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胶片。二、投影仪1、主要构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1)镜头:凸透镜,起成像作用。 (2)投影片:投影片上有文字或图案,相当于用来成像的物体。(3)螺纹透镜:相当于凸透镜,其作用是会聚光,用来增加投影片的亮度。(4)光源:一般采用碘钨灯,用来照亮投影片。(5)凹面镜:利用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光源位于凹面镜焦点,光线经凹面镜反射,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增强。(6)平面镜

35、:改变光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2、投影仪成像特点及原理投影仪成像特点: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异侧。原理: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三、放大镜1、放大镜成像特点及原理放大镜成像特点: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放大镜的使用(1)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大些,观察到像变大一些;(2)让放大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适当减小些,观察到像变小一些。四、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小孔

36、成像、照相机的像、投影仪的像)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平面镜成像、“水中的鱼”、放大镜的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比较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焦距、物距、像距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 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再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并使烛焰、凸透镜、 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可以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实验设计: 大

37、于二倍焦距(u2f) 等于二倍焦距(u=2f)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fu2f) 等于一倍焦距(u=f) 小于一倍焦距(uf)3、实验表格:4、分析与结论:凸透镜成像特点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实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5、交流与反思:(1)光屏上找不到像、像不完整、像没成在光屏中央的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上;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光具座长度有限,光屏不能成像。(2)用LED灯替代蜡烛的好处?成像更清晰、更稳定;准确比较物与像的大小。(3)蜡烛变短(或光源下移),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应该如何调节?像向上移

38、动;将光屏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4)当成实像时,用手挡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光屏上仍成完整的像,只不过更暗了一些。(5)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像会怎么样?成倒立放大的实像(6)光屏上成实像时,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则光屏应如何移动,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靠近凸透镜(7)光屏上成实像时,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一个凹透镜,光屏要如何移动才能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向右移,远离凸透镜。(8)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右移,应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加什么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放个凸透镜,用来聚光。第4节 眼睛和眼镜一、 眼睛1. 眼球的结

39、构2. 眼睛的视物原理(1)视物原理:眼睛观察物体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从而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2)正常眼睛的调节看远处物体: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弱。看近处物体: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强。3. 远点、近点和明视距离正常眼睛能看清的最远地方叫远点,正常眼睛能看清的最远地方是无限远。正常眼睛能看清的最近地方叫近点,正常眼睛能看清的最近地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是大约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二、近视眼及其矫正症状: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因:晶状体太厚导致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矫正:凹透

40、镜看远处时:三、远视眼及其矫正症状: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成因:晶状体太薄导致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矫正:凸透镜看近处时:四、眼镜的度数(1)透镜的焦距f,单位为米;(2)透镜焦度:焦距的倒数,=1/f,单位:m-1;(3)镜片的度数:透镜焦度乘以角度,D=100,单位:度;透镜的度数D=100 =1/f100(4)远视眼镜(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近视眼镜(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填“正数”、“负数”)。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一、显微镜1. 显微镜的结构(1)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2)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3)反光镜:光线充足使成像更明亮。(需要光线较强时

41、用凹面镜,需要光线较弱时用平面镜。)2. 显微镜成像原理第一次物镜: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第二次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显微镜:倒立、放大的虚像第一次物镜: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m1倍)第二次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m2倍)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即m1m2倍)二、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折射式天文望远镜)1. 望远镜的结构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f物f目2. 望远镜成像原理第一次物镜: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第二次目镜: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望远镜:倒立、缩小的虚像3.望远镜与清晰度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很大,能够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

42、成的像更加明亮。三、视角从眼睛的光心向观察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1.视角与物体大小有关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2.视角与物体远近有关大小一定时,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大小一定时,距离我们越近,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晰。3.视角与清晰度望远镜虽然没有把物体放大,但成的像离眼睛很近,增大视角,所以感觉看到的物体放大了,看物体越清楚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异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由透明物质制成。2、透镜的两个表面至少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3、透镜的光心与主光轴。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

43、的直线叫做主光轴。光心(O):每个透镜上主光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焦点(F):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小结: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小结: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小结:光路可逆。小结(特殊光线):焦点处发出的一束光透过凸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都起会聚作用,但会聚后的光线不一定相交。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

44、镜。4、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小结: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小结:光路可逆。小结(特殊光线):延长线在焦点处的一束光透过凹透镜后可以形成平行光。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都起发散作用,但发散后的光线不一定都散开。三、透镜的原理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部偏折。四、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物理 > 人教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第1-6章知识点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