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课文追忆了那些具有高洁情操的诗人和拥有高尚品格的革命先辈:渴望建功立业的唐代诗人李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明代诗人于谦;有主见,有骨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代诗人郑燮;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李大钊。还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的张思德同志,他为救战友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学会即兴发言,习作安排的主题是“心愿”,希望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心愿
2、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其中,“交流平台”主要让学生通过赏析一些课文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写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一是让我们积累与托物言志有关的诗句,二是让我们学会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日积月累”则是要求我们积累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俗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阅读时,关注
3、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3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难点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古诗三首2课时十六年前的回忆2课时为人民服务2课时金色的鱼钩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0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通过细致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马诗借咏马、赞马和慨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石灰吟这首诗以石灰自
4、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感情。竹石通过写竹,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绝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的品格。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理解的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的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反复诵读
5、,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从挖掘事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去把握“志”与“物”的联结点,从而体会这类诗的“情”与“志”。【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分析三首诗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理解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教师:多媒体
6、课件。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诗作的写作背景。2课时第一课时1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重点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难点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呢?(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生齐读)2同学们见过马吗?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骑的都是战马,非常威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人借
7、此想表达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二、自主学习,解决字词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2自学提纲:(1)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互相交流资料,了解诗人李贺。(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清秋:清朗的秋天。3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三、再读古诗,品析感悟1指名大声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互相评价。2(课件出示一二句)齐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1)生自由说,教师总结: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燕山
8、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2)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3(老师范读三四句)这两句古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3)同学们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迫切想上战场为国立功的愿望。“快走踏清秋”不仅读出了急切之情,似乎还能听到战马奔驰的脚步声。4多种形式朗读全诗,男、女生赛读。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1指导学生在
9、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指名学生背诵。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4集体背诵古诗。五、拓展延伸,小结检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马诗,古人用他们的双眼洞察了世间万物,发现了它们内在的精神,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唱响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课余时间,请大家再收集一些与“马”有关的古诗读一读。马诗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3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
10、方法。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马诗。2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感受了马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姿,体会到了诗人立志为国立功的伟大抱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一起来感受诗人借石灰石、竹子表达了怎样的志向。二、学习石灰吟1(解诗题)齐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吟:吟诵。(作者赞颂石灰。)2向学生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出示相关的资料)3读诗文,明诗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带着感情读。(自读,生范读,生齐读)(2)大家都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
11、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3)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思考:诗人赞美了石灰的什么品质?(从容、无畏、不怕牺牲、清白。)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情感?(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体现石灰品质的诗句是哪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4)诗人于谦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有状元的文才却被降格至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等他当了官,又因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屡次受到排挤打压,甚至险些丢了性命。于谦为官廉政,尽显
12、“两袖清风”。请同学们看一则故事,“两袖清风”成语的由来。(指名读)4实践运用: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表现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同学们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哪些吗?(生小组交流)5请大家再次齐读这首诗,并尝试着背诵。三、学习竹石1课件出示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图,及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二者都含有竹,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歌颂赞美的对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郑燮的诗竹石,来看看在他眼中,竹子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2运用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学习竹石。3四人一小组根据学习目标交流
13、、合作展示。自学目标:(1)熟读竹石,小组内讨论诗中可以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3)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题: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郑燮,著名画家,画的竹子特别有名,竹石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诗意:岩竹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依然坚韧挺拔。诗情: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意志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
14、风骨。4古人描写竹子的诗歌有很多,相信大家课外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说一说你知道的写竹的诗句。四、比较异同,体会写法1请同学们齐读这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托物言志)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通过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不同点是赞颂的事物不同,诗人借以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让我们伴着悠扬的乐曲一起来背诵这三首诗,希望同学们学习它们的精神,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2搜集运用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的诗歌,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古诗三首托物言志古诗三首选编了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从
15、内容上看,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借咏物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操。我的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根据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诗人借描写的事物所想表达的志向。但也有不足,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阻碍。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更高效的课。总而言之,一节高效、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参与,要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生成的闪光点,并处理好闪光点中的智慧的火花。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
16、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无比沉痛的心情。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
17、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1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文中“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
18、情地朗读课文。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体会他对家人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畏地面对死亡的原因。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
19、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家人对李大钊的怀念。重点重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难点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0、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3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4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介绍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以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为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除开头外的主体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写了哪
21、些内容?(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给你留下印象较深刻的是什么?简单画句子,作批注。3默读课文并思考: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李大钊被捕前工作的情形。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讲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3从课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
22、的好处。重点朗读、体会描写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对家人的关爱。难点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指名回答)2下面,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一起来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高尚品格又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2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3交流讨论。a被捕前:(1)“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
23、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执着,很负责,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2)“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3)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4)指导朗读。b被捕时:(1)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2)分角色朗读。c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3)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
24、革命者。(4)指导朗读。三、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2再次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认真想一想:女儿眼里的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父亲?3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四、研读结尾,体会写法(一)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1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谁?他们是什么样?(母亲和“我”以及舅老爷,得知父亲被害后万分悲痛)2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部分?(沉痛。)3为什么要专门用三个段落写
25、这些?(突出了父亲被害这件事情作者记忆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二)回顾第1自然段。1齐读第1自然段。2师:读了这段话,你还知道了什么?生:这篇文章是1943年写的,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师:什么是被难日呢?生:就是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3指明把课文开头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浑然一体。)4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5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
26、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进行补充。6交流展示、评价。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1(指名说)(1)思想上感受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2)学会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3)文章首尾要呼应,语言要朴实,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2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坚决地说忠于革命被捕时:不慌不忙视死如归法庭上:安定沉着坚贞不屈学习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然后交流李大钊的品质。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两部分内容时,均
27、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另外首尾呼应写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写作方法,加上“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接触了更多的革命者,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12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敌人。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
28、;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清楚的思路对表达中心的作用。1整体教学思路要清晰。上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2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3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讨论。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和平时期,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知识与技能】1正
29、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3理解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1课文品读,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2以读代讲,读思结合,读中感悟课文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重点理清课文层次,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清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
30、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点论述的。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二、学生自
31、学字词1查字典,读准“彻、迁、泰、迫、批、鼎、标、牺、炊、葬”等字,了解字意。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学生提出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2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1)课文是围绕什么主题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也是这次演讲的中心思想。)(2)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树立“为人民
32、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接受正确的批评。(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是整个人民团结起来。)(3)理清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开追悼会的目的是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一起解决。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
33、句。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理解这个中心思想是分几层来说的。3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重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2了解课文中各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难点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些什么。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1带着思考自读全文。2本文围绕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3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全
34、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标题“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三、分段详读,理解课文内容1讲读第1自然段。(1)朗读第1自然段。(2)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中的第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一、二句话。(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 2.讲读第2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5、。(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启发学生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来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5)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3讲读第3自然段。(1)第一大组读课文。(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理解“精兵简政”的
36、意思。(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4讲读第4自然段。(1)第二大组读课文。(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定为4层)(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5讲读第5自然段。(1)第三大组读课文。(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7、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2写作特点。(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我选择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得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的理解还是比较
38、透彻的。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我可以大胆放手,在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时,再去帮助他们。13*金色的鱼钩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
39、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略读课文,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的陈规,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知识与技能】1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
40、观】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对老班长的深切地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切的对老班长的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1课时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1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2有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师归
41、纳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2小组交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师提示引导)3通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把握大意。(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讨论,师指名回答并板书)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接受任务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班长照顾病号第三部分(第2333
42、自然段):老班长牺牲了第四部分(第34自然段):怀念班长5默读课文,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教师巡视,掌握学情,相机指导)(1)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三、细读文本,品析感悟(一)交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1学生交流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抓住“虽然但是”的对比,体会老
43、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2学生品读交流描写老班长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体会班长找食物的不容易。)(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
44、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B指导朗读。(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情。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极度虚弱,但
45、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读出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二)品味金色1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2小组讨论: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3全班交流,评价并补充。4师总结:鱼钩虽然生锈了,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将永放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生将课文简要地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让学生自学,互相讨论,但学生交流的效率还不够好,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看来,略读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也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语交际:即兴发言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养,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阅历,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丰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