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时课题:9加几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主备人: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关于9加几,教材首先借助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9加几的问题;再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除了必须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9加几,找到规律并运用规律快速口算”以外,还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哪些结构支撑呢?本节课的育人价值是什么?又如何体现?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依据“新基础教育”“长程两段”的设计理念,这节课的定位是“教结构”。“教”什么结构?我们首先必须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内隐的结构剖析:1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学习都要经历“写算式、探究方法
2、排算式、寻找规律用规律、快速口算”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具有相同的“学习过程结构”。2在9加几的算法,同样也是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位加具有相通的“知识的方法结构”。39加几、8加几、7加几的算式,都存在着类同的“纵向”与“横向”的规律和相同的发展规律得“方法结构”。2学生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合与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生“记录思考过程”“与同桌交流“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新的课堂藏柜的形成为核心过程的推进提供了保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前教育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显著地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能够“脱口而出”报出得数,但不知
3、得数从何而来,不明白是如何计算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关注差异,形成方法和结构是一个挑战。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2.能有序排列算式并发现9加几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快速口算。3.初步感受学习20以内进位加的过程结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1.出一些10加几的题目给你的同桌做。2.理解1捆是10根。3.复习连加。同桌互相出题口算。辨析1捆能很快说出使几根,而一把不能确定。理解连加的含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一些支持。开放导入大家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吗?你会算吗?(揭示课题:9加几。)学
4、生寻找出共同点:“9加几”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核心推进一放:要求:9+4怎么算呢?你能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出来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拿小棒来帮忙。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拿小棒的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一收:方法一一根一根数捕捉资源:(一根一根数的操作过程。)提问:每次加一根,加了几次?方法二凑十法捕捉资源:(先加1根,再加3根的操作过程。)提问:先加几再加几?要求:刚才我们摆小棒算出了得数,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拓展练习:(1)9+5。(同桌互说)(2)9+2呢?(左边说)(3)9+6呢?(右边说)归纳:做的这几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揭题:9加几 “凑十法”。练习:9+3 9+7学生独立思考。学生
5、可能的状态:绝大多数的学生借助小棒计算,但不清楚怎样记录思考过程。方法预设:(1) 一个一个数。(2) 先加1,再加3.一生呈现操作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一次用算式表示就是加上1。一生呈现操作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感悟:(1)9加1能凑成10,算起来很方便。(2)先加了1还要加几。说一说计算过程。思考感受:(1) 都是9加几(2) 计算方法都是先算9加1。独立练习。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将计算的过程用小棒图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追问,将计算的过程及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体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提炼方法。寻找规律二放
6、:说明:刚才我们研究了9加几的算式,找到了计算的方法。要求:这些算式中藏着什么样的规律?交流:针对横向规律追问:得数的个位比第二个加数少1,这个1到哪里去了?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有序地排出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经历有序排列算式,追问,体悟了发现规律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方法的迁移提供结构和能力的支撑。运用规律用规律算一算:1.如:9+6=12.如:9+=12。全体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计算结果,同桌互相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在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规律,并熟练计算。拓展延伸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9加几。我们是怎样学的?拓展:用这样的过程我们还能学习什么?同桌讨论。拓展思考并回答。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能主动研究相关的新内容。反思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