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目的要求 掌握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了解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的概念、意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3第七章 发病原理 概念:养生: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和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原则和方法。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证立法、处方、用药的总则。4第 一 节 养 生5第一节 养生一、养生的意义(一)增强体质 决定体质的因素:先天因素禀受于父母,先天而生 后天因素出生后受到饮食、起居、劳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体质既有稳定性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可变性“先天不足,后天可补”6第一节 养生一、养生的意义(二)减少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两个方面正气正气邪气邪气发病的内
2、在依据发病的内在依据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以扶助正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养生以避免受邪7第一节 养生一、养生的意义(三)延缓衰老 生、长、壮、老、已是生命体必然经历的五个过程。“天年”人的自然寿命,亦即天赋之年寿。寿命即生命之年限,是机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寿限”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8第一节 养生历史上最长寿的女人:有确凿文件证明的、有史以来最长寿的女人是法国的詹妮路易卡门。生于1875年2月21日,死于1997年8月4日,享年122岁164天。历史上最长寿的男人:
3、是日本人的泉重千代,生于1864年6月29日,死于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岁237天。9第一节 养生一、养生的意义(三)延缓衰老 衰,衰弱,衰退之义。老,年纪大,与“少”相对。“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地降低的过程。衰老衰老老年老年 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故有“老当益壮”、“未老先衰”的情况。10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11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
4、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12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 方法举例: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 秀,使气得泄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13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二)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神即精神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与神俱”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要注意精神的调摄。14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
5、的基本原则(二)形神共养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达到强身的目的。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形体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防病健身的目的。包括劳动、舞蹈、导引、按摩等多种方式方式,15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三)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中央土以灌四旁中央土以灌四旁”“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16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三)调养脾胃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常用的方法有饮食调节(勿使过饥或过饱)药物调节(白术 山药 薏苡仁等)精神调节(防止思虑伤脾)针灸按摩等(摩腹 灸足三里)17第一节
6、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四)保精护肾 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与动力。“善养生者,必宝(保)其精“。18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四)保精护肾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生殖之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19第一节 养生二、养生的基本原则(四)保精护肾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
7、肾精(生殖之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20第 二 节 预 防21第二节 预防一、含义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谓之“治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22第二节 预防二、预防的内容(一)未病先防 含义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23第二节 预防1、提高正气,增强抗
8、病能力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 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保养 饮食有节节度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 起居有常规律 促进血脉流通 煅炼身体 关节疏利 气机调畅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24第二节 预防2、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防邪侵入 避开邪气 环境卫生25第二节 预防二、预防的内容(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26第二节 预防二、预防的内容(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 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萌芽阶段)2
9、7第二节 预防二、预防的内容(二)既病防变2、预防性治疗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8第 三 节 治 则29第三节 治则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有灵活、多样性)30第三节 治则 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
10、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四诊辨证治则治法理法方药31第三节 治则一、扶正驱邪 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2第三节 治则一、扶正驱邪1、扶正: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复健康“补虚”内经“虚则补之”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33第三节 治则一、扶正驱邪2、祛邪: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病痊愈。内经“实则泻之”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方法:针对实证而设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
11、势利导、就近逐邪34第三节 治则一、扶正驱邪4、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 祛邪兼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35第三节 治则一、扶正驱邪3、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先后 助邪之病证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36第三节 治则二、治标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就邪正
12、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就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等。37第三节 治则二、治标治本(一)缓则治本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或直接治疗原发病、宿疾。38第三节 治则二、治标治本(二)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伴有感冒时,也要先治感冒。39第三节 治则二、治标治本(三)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增水行舟;益
13、气解表。40第三节 治则三、正治反治(一)正治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41第三节 治则正治主要包括: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治虚证。4.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42第三节 治则三、正治反治(二)反治 是指顺从
14、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43第三节 治则反治主要包括: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瘀血
15、性崩漏、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44第三节 治则正治与反治的比较:相同之处: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之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45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此加以调治即为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46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1.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热的
16、同时兼以滋阴。47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2.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48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49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
17、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50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不但能增强疗效,同时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性及副作用。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肾阴的六味地黄汤少佐肉桂以阳中求阴,滋阴制火,即是其例。51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3.阴阳并补 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52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4.回阳救阴 此法适用于阴阳亡失者。亡阳者
18、,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由于亡阳与亡阴实际上都是一身之气的突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气,常用人参等药。53第三节 治则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 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54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病 机证 候治 法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 脱阳 脱实热证实寒证实热兼阴虚证实寒兼阳虚证虚热证虚寒证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热者寒之寒者
19、热之清热兼滋阴祛寒兼温阳补阴制阳,阳中求阴补阳消阴,阴中求阳补阴兼补阳补阳兼补阴回阳救逆救阴固脱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寒因寒用热因热用55第三节 治则五、调整脏腑(一)治理脏腑病变 虚证虚则补之脏腑气血阴阳失常 实证实则泻之1、补益脏腑之虚2、攻泻脏腑之实3、顺应脏腑特性(二)调理脏腑关系56第三节 治则六、调理气血(一)调气 1、补气:用于治疗单纯的气虚证。重视补益肺、脾、肾,尤其重在补益脾气之法,。2、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升降规律,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重视宣畅肝、脾升发之性和肺、胃下降之性。气滞者,行气;气逆者,降气;气陷者,补气升气;气脱者,补气固脱;气闭者,顺气开窍
20、通闭。57第三节 治则六、调理气血(二)调血 1、补血:用于单纯血虚证。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治血虚,宜重视调理脾胃、心、肝、肾,尤其重视对脾胃的调养。2、调理血运:主要用于血瘀和出血证。A、血瘀证:活血化瘀为主,血寒,则血脉寒滞,是血瘀的主要病机,治疗应以温经散寒行血为主。58第三节 治则六、调理气血(二)调血B、出血证:根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进行调治。血热:迫血妄行,清热凉血法治之。气虚:气不摄血,补气摄血法治之。瘀血:瘀阻血脉,活血化瘀法治之。59第三节 治则六、调理气血(三)气血同治 1、气病及血:气虚而血虚补气生血 气虚不摄血补气摄血 气虚 血瘀补气行
21、血 气滞60第三节 治则六、调理气血(三)气血同治 2、血病及气:血虚而气虚养血益气 气随血脱益气固脱,止血补血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61第三节 治则七、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子午流注针法。(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62第三节 治则七、三因制宜(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1.年龄 2.性别 3.体质63重点回顾: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3、治病求本的含义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用。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7、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8、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9、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10、三因制宜64复习思考1、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何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何谓治病求本?4、标本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标本缓急治则如何运用?5、何谓扶正、祛邪?如何选用?6、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中四个方法的含义和运用如何?7、调整阴阳中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具体之法是什么?何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8、何谓“三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