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之诗歌阅读与鉴赏(上)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临江仙柳絮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_。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因不落俗套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B上片“几曾”、“岂必”的反问句式,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为下片抒写柳絮的心愿做了铺垫。C词的最后两句,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D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开朗豪放的封建“淑女”
2、自我个性的写照。3红楼梦中写到,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你是否赞同史湘云的看法,请简述理由。【答案】1中调2D3赞同。理由:“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词按照篇幅划分,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小令是58字以内,中调是59到90字,长调是91字。这首词共60个字,所以从字数看,这首作品属于中调。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薛宝钗这位开朗豪
3、放的”错误,这与薛宝钗的形象不合。从词中来看,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是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的展现,所以说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展现出的应是“聪慧世故”。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明确态度,一般是赞同。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分析诗句的手法和效果。“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白玉华堂前面,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里实际是写风吹柳絮,结果词人却以“舞”形容其飘飞的姿态,又以“卷得均匀”形容其飘飞姿态的柔美,“均匀”既是
4、指春风徐徐,又是指柳絮舞姿柔美,缓急有度,“风”也罢,“柳絮”也罢,本是物体,此处却有了人的情态动作,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薛宝钗笔下的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所以说史湘云“出人之上”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白海棠蘅芜君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潇湘妃子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
5、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4以上两首咏白海棠的作者均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其中蘅芜君是_(姓名),潇湘妃子是_(姓名)。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B第一首颔联,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秋日的台阶映出她美丽的身影,招来洁白的冰雪做她的精魂。C第二首首联,既交待海棠花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D第二首尾联,笔墨又回到看花人。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人与花融为一体。6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6、昼掩门”“半掩门”的细节描写,表现两位诗人性格不同,也展现其生活态度的差异。B第二首颔联写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动词“偷”“借”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C第二首颈联运用比喻,借“怨女”“拭啼痕”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想象丰富。D“婷婷”写出海棠花因风摇曳、顾盼生姿之貌,“默默”表现诗人深情难诉、含羞内敛之态。7咏物诗中,诗人常以物自比,寄托情感。红楼梦中两首咏白海棠亦是如此。李纨评价第一首“含蓄浑厚”且“有身分”,第二首“风流别致”。请就其中一首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阐释。【答案】4 薛宝钗 林黛玉5C6C7 (示例)第一首:诗中首联 “ 珍重芳姿昼掩门 ”
7、一语双关,写因 “ 珍重芳姿 ” 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刻画她作为贵族少女的矜持。颔联 “ 洗出胭脂影 ” “ 冰雪魂 ” ,颈联 “ 淡极始知花更艳”指白海棠颜色如冰雪般洁白,也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淡极更艳,实写自我安分随时,更显淑女之淡雅凝重。尾句“不语”句更可透见宝钗的稳重。第二首:“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颔联写白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颈联“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也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
8、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解析】【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蘅芜君是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号,是李纨所起,因其住于蘅芜苑而得;潇湘妃子是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在诗社里的别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起诗号,是探春为林黛玉所起,因其住潇湘馆,且黛玉爱哭,泪水会变成“斑竹”而得。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正面描写了海棠花的冰清玉洁”错误。“半卷湘帘半掩门”写的是看花人的状态,透过半卷的窗帘和门户看花。“碾冰为土玉为盆”是写海棠花生长的环境,两句都没有直接写出海棠花的风姿,属
9、于侧面描写。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等词语描绘出白海棠幽怨的形象”错误。本联的意思是:白海棠如月中仙子穿着自己缝制的素衣,又如闺中少女秋日里心含怨苦,在抹拭着眼泪。这句话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不是幽怨。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首: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10、,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11、“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因此,李纨评此诗“这诗有身份”。第二首:首联交待了海棠花生长的环境。首句写看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看花人与花保持着一段距离,这就为下文写看花人的想象提供了条件。看花人从房内望去,看到白海棠,得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白海棠的高洁白净,由此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
12、”,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颔联直写白海棠,写来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最难得的是它不是苍白地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说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林黛玉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颈联则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
13、,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尾联,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不过重点应落在看花人身上。林黛玉是在托物抒情。从章法上说,“娇羞默默”、“倦倚西风”,与首句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相呼应,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结构完整。从内容上看,它又是上两句感情的必然发展。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即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由于林黛玉紧紧把握住了看花人与花的感情联系,诗中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意与景浑,白海棠的形
14、象成了林黛玉自身的象征。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下列小题。代别离秋窗风雨夕【1】清曹雪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2】短檠【3】,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4】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5】宋苏轼梧桐叶上三
15、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注释:【1】红楼梦中,林黛玉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2】爇ru:点燃。【3】檠qng:灯架, 蜡烛台。【4】脉脉:细雨连绵。【5】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8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
16、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C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可以看出诗人处境苍凉下感怀民生,也有一份泰然心态,朴中见真,实中见情。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9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答案】8A9(1)曹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
17、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2)苏轼这首词离愁别绪中又有对生活的美好回忆。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又“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明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梦中历历来时路”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和友人话“心与绪”。【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A. “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错误。曹诗里的蜡烛使用
18、了拟人修辞,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态流泪,此处借物抒情,不是写景抒情。可见与王国维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先说曹诗,开头四句通过典型意象“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风雨”等秋天的典型意象,渲染了无比凄凉的氛围,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中间十二句,通过景物描写“风雨”“秋窗”“泪烛”“残漏声”,人物的活动与心理“自向秋屏移泪烛”“不忍眠”“不奈”“离人泣”等表现主人公孤寂与凄苦。最后四句,萧条的“寒烟小院”,不时滴沥的“疏竹虚窗”的景物描写以及“泪洒窗纱湿”的神态与心理描写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2)再
19、说苏词。“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写三更之时的夜雨让词人从梦中惊醒,而梦中的场景已经无处找寻。借景抒情,抒发了离情之苦。“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写醒来之时的触觉、听觉与心理活动,“凉”为触觉,“听”为听觉,“知”为心理活动,借景抒情更进一层地抒发离情之凄凉。“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写梦中的情景,在梦中还沉浸在“江亭醉歌舞”的欢快之中,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最后两句“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四、阅读下面这首
20、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菊(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咏菊是红楼梦第38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深受诗魔影响,黄昏时分,漫步菊篱,独自倚石沉思吟诵。B颔联紧扣“咏菊”,写出秋霜、菊香的情境及主人公对月吟咏的形象。C颈联转入抒情,“自怜”“素怨”“秋心”写出了诗人寄寓菊中的愁情。D尾联写到陶渊明品评菊花,以“千古高风”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11大观园诗社活动中,咏菊公评第一,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佳处。【答案】10A11细节
21、描写。自晓至昏,诗人绕篱沉思,倚石默念,细节中透着对菊的钟爱。以景衬情。秋霜、菊香、明月,以景衬情,景美人美,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主人公的孤傲高洁。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品评菊花“千古高风”的典故,写出自己高洁志趣,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黄昏时分”错误。句意是难以抑制的着魔一般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只好绕过篱
22、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绕篱”“欹石”地推敲,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这还不够,还要对着天上的明月反复诵。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诗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霜”“月”的景物俏丽、秀美,可见此处以景衬情,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主人公的孤傲高洁。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
23、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运用典故,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五、阅读下面这首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诗歌,完成各题。问菊林黛玉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注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蛩:蟋蟀。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想知道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只有问东篱下的菊花,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B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菊花不与百花争艳、深秋开放的特点。C颈联交代菊花生活的环境,直接抒发诗人内心
24、的寂寞、相思之情。D尾联是在菊花中寻求精神寄托之意,用拟人手法视秋菊为知己并与之谈心,赞美菊花的“孤标傲世”的高洁风格。13这首诗名为“问菊”,有人却评价它“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那么林黛玉到底为什么而愤懑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案】12C13诗人愤懑于菊花不甘苟合流俗,却不知与谁共隐。诗人愤懑人海茫茫、知音难求,不为世俗所理解、欣赏。诗人愤懑自己生活的贾府人际环境恶劣、严酷。【解析】【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寂寞、相思之情”错误。“圃露庭霜何寂寞”描写菊花的生长环境,是用环境“侧面衬托”诗人内心的寂寞、相思之情。故选C。1
2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写诗人的愤懑: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颈联表达了诗人愤懑于菊花不甘苟合流俗,却不知与谁共隐;以及人海茫茫、知音难求,不为世俗所理解、欣赏的愤懑。“圃露庭霜何寂寞”描写菊花的生长环境,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无限寂寞,生长环境如此恶劣,诗人通过菊花的生长环境表达自己生活的贾府人际环境恶劣、严酷。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桃花行桃花帘外
26、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14桃花行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古诗,是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
27、玉所作。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点。(不少于150字)【答案】示例:这首诗以非常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塑造了一个孤独、忧愁、哀怨、伤感的少女形象。这首诗是作者对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
28、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
29、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
30、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
31、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黛玉寓情于景,
32、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七、红楼梦第48、49回里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习作诗。她写了三首咏月诗,分别代表了她学诗的不同阶段。阅读香菱写的第一首和第三首,完成下面小题。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其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33、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5下列对两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首“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中“玉镜”“冰盘”均指月亮。B第一首“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是说如此美好的夜晚不用再点蜡烛,明亮的月光已经把画栏照得五彩缤纷了。C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中“精华”指月亮的光华,这句说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但哪怕月亮外貌娟秀,她的背面却非常凄清。D第三首“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描写月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捣衣之声;五更将尽,雄鸡高唱,缺月高挂。16请你结合诗句,从立意、内容、语言三个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优劣。【答
34、案】15C16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C.“但哪怕月亮外貌娟秀,她的背面却非常凄清”表述不符合原诗。“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两者都是月亮的特点,是并列的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
35、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第三首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意境比前两首深远得多,内容也丰富了。而且名句之间不是简单地堆砌,有了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诗的意境。“精华欲掩料应难”,表面上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实则暗示象香菱这样才情横溢的女子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从而传达了学诗必能成功的坚定
36、信念。次句把月亮形象与诗人的身世紧紧的联系起来,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因而这种顾影自怜的幽怨之情调,便在诗的颈联中委曲的道出:“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而且这种愁思,乃是由砧声(即妇人们在月夜中的捣衣声)所引发的。诗的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