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师说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二、核心素养: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
2、对比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石、曾巩。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古文”,是韩愈提出来的,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
3、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题解题解:“说说”,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马马说说、捕蛇者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爱莲说等。等。师说,师说,解说关于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道理的道理。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现实状况而提倡而提倡“从师从师”的?的?朗读朗读课文课文,找出交代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社会背景的语句。的语句。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
4、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柳宗元指出: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后学(学生)生),作,作师说师说,因,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而为师。世(世人)世(世人)果群怪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
5、流俗,勇气可贵!孔子杏坛讲学图生字读音生字读音愚愚昧昧 句句读读 或或不不焉焉 相相师师 谀谀 郯郯子子苌苌弘弘 老老聃聃 蟠蟠 经经传传 贻贻 巫巫医医(y)(fu)(y)(chng)(pn)(y)(du)(xing)(tn)(dn)(zhun)(w)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求学的人求学的人用来用来受通授,传授受通授,传授疑难疑难疑问代词,谁疑问代词,谁跟从跟从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那些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无贵
6、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介词,在介词,在介词,比介词,比懂得懂得本来本来以之为师以之为师哪里知道哪里知道因此,所以因此,所以存在的地方存在的地方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
7、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1 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2、人为什么要从师?、人为什么要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3 3、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思考:
8、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后,从哪几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后,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从两个从两个角度阐角度阐释释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原则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议论文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
9、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子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第二课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从师的风尚从师的风尚取独取独承接连词承接连词低于低于超出(一般人)超出(一般人)以以为耻为耻尚且,还尚且,还的原因的原因揣度
10、语气副词,大约,大概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简答:本段对简答:本段对“古之圣人古之圣人”“”“从师从师”与与“今之众人今之众人”“”“耻师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样的结论明确:明确:“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
11、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代词,指书代词,指书指示代词,那些指示代词,那些思考:第二自然段中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其子,择
12、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习句读习句读惑不解惑不解小学大遗小学大遗未见其明未见其明在对比中论证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
13、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反问语气词反问语气词代词,这些代词,这些思考:思考:第二段中的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与“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士大夫之族:
14、群聚而笑之,曰: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结果:结果:巫医乐师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通过对比论证不从师的危害性。通过对比论证不从师的危害性。第二段:阐明不从师的表现和危害第二段:阐明不从师的表现和危害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
15、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介词,比介词,比代词,此代词,此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
16、证明怎样的观点?孔子事例孔子事例证明观点证明观点孔子师郯子、苌弘、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老聃。孔子曰:孔子曰:“三人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必有我师。”“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也。”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介词,被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向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赠送赠送代词代词音节助词,不译音节助词,不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
17、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师说送给他。送给他。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能行古道)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是对士大夫
18、们“不从师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段落关键句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对比对比论证论证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例证例证 引证引证是故弟子不
19、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四段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赞扬李蟠从师复古,赞扬李蟠从师复古,说明本文写作缘由。说明本文写作缘由。举例举例论证论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
20、亮,说他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年。子贡结庐守墓子贡结庐守墓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泰山不让土壤,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深。”学问高者未必地位高,地位高学问高者未必地位高,地位高者未必学问高。求学的人,务必虚怀者未必学问高。求学的人,务必虚怀若谷,多方请教,才能丰富知识,提若谷,多方请教,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高自己的修养。师说韩愈谢谢大家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