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胡豫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血栓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或血液回流障碍的病理过程。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为血栓性疾病。内科学(第9版)一、前言A.正
2、常血液流动;B.凝血激活;C.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D.血栓脱落将引起血栓栓塞内科学(第9版)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多种生理性状态、疾病以及药物因素(如肝素、避孕药、抗纤溶药物、门冬酰胺酶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Virchow提出的血栓形成“三要素”即血管壁异常、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异常的理论至今仍适用。(一)血管壁损伤(二)血液成分的改变1.血小板数量增加,活性增强;2.凝血因子异常;3.抗凝系统减弱;4.纤溶活力降低。(三)血液流变学异常内科学(第9版)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内科学(第9版)静脉损伤静脉血流瘀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损伤因素:外科手术 骨折
3、或局部创伤 介入手术 急性或慢性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或病毒血症 吸烟 糖尿病 肾病 高血压 高血脂 肥胖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尿毒症 黄疸 血清病 胶原病可引起静脉瘀滞的因素:脊髓或全身麻醉 制动 长时间卧床或不活动 心力衰竭 静脉曲张遗传性高凝状态:第V因子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抗凝血酶缺乏 蛋白C或蛋白S缺乏获得性高凝状态:长期卧床或不活动 心肌梗死 外科手术 骨折或局部创伤 烧伤 癌症 心瓣膜修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心房纤维颤动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心肌病 肾病综合征 高雌激素状态(如妊娠)口服避孕药 吸烟 镰状细胞贫血Virchow三因素(一)易栓症(thromboph
4、ilia)是指存在易发生血栓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二)不同类型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1.静脉血栓 最为多见。局部肿胀、疼痛;远端血液回流障碍;血栓脱落后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2.动脉血栓 发病多较突然,可有局部剧烈疼痛;相关供血部位结构及功能异常;血栓脱落引起栓塞;缺血性坏死引发的临床表现。3.微血管血栓 缺乏特异性,主要为皮肤黏膜栓塞性坏死、微循环衰竭及器官功能障碍。三、临床表现内科学(第9版)本病的诊断要点如下:(一)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二)各种血栓形成及栓塞的症状、体征(三)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血管造影术;CT血管成像(CTA)及MR血管成像(M
5、RA);放射性核素显像。(四)血液学检查 可进行家系调查,考虑做易栓症筛查和分子诊断。内科学(第9版)四、诊断(一)去除血栓形成诱因,治疗基础疾病(二)抗血栓治疗 临床上,根据血栓形成发生的部位和时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1.溶栓和介入溶栓 主要用于新近的血栓形成或栓塞。常用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等。2.静脉血栓治疗原则 抗凝以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为首选,总疗程一般不宜超过10日;长期抗凝以华法林治疗为主。3.动脉血栓治疗原则 需持续抗血小板治疗。4.对陈旧性血栓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5.易栓症治疗原则 急性期后应长期(612个月)或终生抗凝预防复发;在暴露于其它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时应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三)对症和一般治疗 包括止痛、纠正器官功能衰竭、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内科学(第9版)五、治疗1.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血栓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3.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