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期五星期五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通考点通学习课堂学习课堂u 金题引航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本考点也是高考中一个很重要的考点,2014年高考中,课标全国卷、课标全国卷、重庆卷、辽宁卷、北京卷、江西卷、四川卷都考查了此考点。(2014课标全国)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唐)韦 庄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宿 渔渔 家家(宋)
2、郭 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答:_(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意思答对即可)(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
3、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作者采用了衬托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第一、二句“等闲挥袂”“惯别家”“客天涯”等语,显示自己并不以离家为意,表现自己的豪迈和潇洒。第三句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江南梦”,以梦回江南衬托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不仅直言“惆怅”,更用“山月斜”烘托自己的“惆怅”和孤独,使思乡怀人之情表露无遗。(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写的是旅途之中,诗人借宿“含山店”,夜半因梦见故乡而不觉惊醒,“灯前”既显出环境的凄清,又透露出诗人梦醒后的恍惚和思念家乡的惆怅。郭诗虽也写借宿
4、的经历,但“灯前笑说”“随船送到家”等语,写的是渔人待客的热情和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和愉悦。u 规范答题题型一、思想感情【对型指导】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诗人借咏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二、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感情的特点(闲适、寂寞、依依不舍、愁思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并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三、答题套路通过()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答题流程】例1 (2014北京)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奉陪郑附马韦曲奉陪郑附
5、马韦曲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第一步:读懂诗歌,抓答题关键点从注释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怀诗,首联写的是韦曲繁花盛开的春景。颔联描写了_。颈联的意思是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的绿色使“我”眼目一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觉可喜,表现观此美景,希望_。
6、前三联都表达了作者对韦曲的_。尾联的意思是:_,作者运用_,表达了_。第二步:套模板,规范作答_。【答案】第一步: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消受春光 隐居于此 喜爱之情 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典故 归隐山林,对隐士生活的向往第二步:(1)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2)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题型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型指导】一、提问方式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2.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哪种看法?二、答题步骤1.研读诗歌和某人的评价;2.弄
7、清诗歌的主旨;3.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应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价);4.找出诗歌中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分条具体作答。三、答题套路1.我认为(),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流程】例2 (2014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其二)苏 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
8、:苏轼自称。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_第一步:读懂诗歌,抓答题关键点苏轼,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散文与_并称欧苏;诗与_并称苏黄;开辟豪放词风,与_并称苏辛。现存诗3 900余首。苏轼一生宦海漂泊,人生屡遭重大挫折,但_三家为他提供了_的精神支柱,为人豁达、胸襟宽广。这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64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在城南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
9、先觉四个姓黎的,是他当地的好友。这首诗风格_,“溪边自有舞雩风”运用_中的典故,原句是_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_ _ _的人生态度。第二步:套模板,规范作答_。【答案】第一步:欧阳修 黄庭坚 辛弃疾 儒道释 坦然乐观 浅显如话 论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逍遥自在 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第二步:苏轼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受重大挫折,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加上天涯黎族的热情相待,他感到了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点曾经描述的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温馨提示】
10、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五把刷子”。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3.抓住题材类型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题材方面,要注意分析同中之异。相同题材的诗歌的主
11、旨和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考生要注意从形象、关键句等方面分析同中之异。如军旅题材的诗,有的表达厌战的情绪,而有的则表达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4.抓住意象特点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到了。5.抓住小序、注释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诗词后附的注释,也是为了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另外,知人论世方面,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歌
12、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同一个诗人,也会写出体现不同思想感情的诗歌,所以考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要对具体诗歌作具体分析。第二,现在的高考命题,有回避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主流(题材、感情、风格)诗歌的趋势。因此,考生的复习备考绝不能思路太窄,范围太小。常见错误常见错误(1)答案不能紧扣诗歌文本,答非所问,要求分析的是作者的观点,考生常常回答诗中人物的思想、观点,这样只能得0分。(2)分析时不能联系诗歌内容,答案空泛笼统,只是套用几个术语,这样只能得一半的分数。(3)所概括的词语不准确,条理不清晰也是失分的重要原因。u课堂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春 夕夕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
13、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自是”是“是自”之意。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1)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答:_(2)本诗除抒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外,作者还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后两联分析。答:_答案 (1)颔联运用虚实相生(虚实对比或者对比)的表现手法,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蝴蝶”状梦境美妙和归家的快乐,下句写梦醒后三更半夜听到子规(杜鹃)鸟的哀啼,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意境,
14、梦中归乡是虚,子规哀啼是实,虚实相生(虚实对比),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2)“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作者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表达了作者归乡还是漂泊,归隐还是宦海苟且的矛盾心理。2.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南南 乡乡 子子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1)分析上片作者的情感。答:_(2)“灯
15、”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答:_(3)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何异同?试作分析。答:_答案 (1)作者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行役、羁旅)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功业无成、年华老去)而生命虚耗的憾恨。(2)灯照亮了羁旅中的孤舍,灯下读书给整个凄寒的词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慰藉了作者孤寂愁苦的心。(从词意、意境、情感三个角度考虑即可)(3)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异:李词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解析 (1)这首词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刘秉忠才学出众,十
16、七岁即为节度府令史,未几弃去。不久又从天宁虚照禅师剃度为僧,后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开始了他随元世祖南北征战、四处奔波的生涯,直到五十五岁时才结婚成家,五年后辞世。词中的情感全由作者这种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来。“南北短长亭”写羁旅漂泊之意,“行路”漫漫不尽,令人生愁,因此作者谓之“无情”。第三句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一语“何成”,已见作者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2)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
17、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作者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作者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下句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3)“窗外几竿君子竹”向人们展示了作者清高雅逸的襟怀,“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作者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
18、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作者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临 江江 仙仙(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答:_(2
19、)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答:_答案 (1)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如结句所表达的,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驰骋吧。(2)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解析 (1)结合词的内容,借助写作背景,不难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良匠画形容”,从中可以看出他以幽默的方式应对别人的讥笑。“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远赴蟾宫”“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中表现出他自信乐观,志存高远。(2)理解“夕阳红”意象的含义,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侯词中说“雨余时候夕阳红”“看我碧霄中”,借“夕阳红”表达出自己的向往和自信,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欣慰蕴含其中;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夕阳红”是永恒的,不管江水淘尽多少英雄,写出了时间的变化。请做:课时作业(四)请做:课时作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