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概念一、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的定义1一、货币需求的概念一、货币需求的概念(1)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2)主观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3)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如果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为P(如GDP平减指数),则实际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需求之间存在以下关系:m=M/P 其中M为名义货币需求,P为物价指数,m为实际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分类货币需求的分类2二、货币需求动机二、
2、货币需求动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这是因为货币具有这种使用上的灵活性,随时可满足以下三个不同的动机:1.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动机。2.2.预防动机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3.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一、收入一、收入1.1.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2.2.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
3、间隔与货币需求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二、利率二、利率根据凯恩斯的货币投机需求理论,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市场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反是。三、社会商品可供给量、物价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三、社会商品可供给量、物价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对于社会货币可供给量与物价水平和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加以说明。若M代表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社会商品供给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有如下公式:M=PQ/V 由上式可以看出,物价水平和社会商品供给量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正比,而货币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成反比。四、信用发
4、达程度四、信用发达程度在信用制度健全、信用比较发达的经济中,货币需求量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这样的经济中,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清算,于是减少了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量,人们的货币需求量也因此减少。另一方面,在信用较发达的经济中,金融市场也较完善。在这样的经济中,人们可以将收入中暂时不用的部分先用来购买短期债券,而当他们需要现金时,再将这种短期债券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以换回现金。五、其他因素五、其他因素货币需求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人们对未来经济情况的预期以及各种金融资产偏好的影响。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5、先后经历了古典货币数量理论、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四个阶段。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1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他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清晰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即“费雪方程式”:MV=PT其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等式左边MV为货币总值,右边PT为交易总值,双方总是恒等的。因此,MV=PT是一个恒等式。方程
6、式虽然主要说明了P是由M决定的,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物价水平时,这个交易方程式就变成了货币需求函数:M=1/VPT上式表明,在给定的物价水平下,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V。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现金余额数量说2以凯恩斯、罗伯逊以及后来的马歇尔、庇古等为代表,这批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提出了在货币需求理论探讨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剑桥方程式。M=kPY其中,M表示货币需求数量,也就是所谓的现金余额;Y表示总收入;P表示物价水平;k表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异
7、同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异同3相同:相同: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都属于古典经济学,是货币数量论的代表学说,都是在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古典理论假说的基础上,认为短期内收入Y或交易额T不变。如果将费雪方程式中的1/V用剑桥方程式中的k替代,那么两者从形式上并无多大的区别。不同:不同:(1)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便于交换;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工具。(2)与费雪方程式不同,剑桥学派以收入Y代替了总交易量T,以个人持有货币对收入的比例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3)费雪方程式没有明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
8、需求,所以,在费雪方程式中交易次数、交易量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而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为实际货币需求,它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因为物价水平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不同:不同:(1)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便于交换;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工具。(2)与费雪方程式不同,剑桥学派以收入Y代替了总交易量T,以个人持有货币对收入的比例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3)费雪方程式没有明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以,在费雪方程式中交易次数、交易量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而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为实
9、际货币需求,它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因为物价水平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1.1.金属流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规律金属流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规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M=PQ/V其中,M表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表示商品价格水平;Q表示流通中的商品数量;PQ表示商品价格总额;V表示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2.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规律纸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规律流通中的纸币总额量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币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
10、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1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在于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1)(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动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1(2)(2)预防动机预防动机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对于以上两种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与利率
11、无关,其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大小;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大体上和收入成正比,用数学函数表示为:L1=L1(y)或或L1=ky其中,L1表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k为货币需求关于收入变动的系数。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1(3)(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所谓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用数学函数表示为:L2=L2(r)或者L2=-hr其中,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r表示利率,h为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系数,负号表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变动存在
12、负相关关系。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1(4)(4)货币需求函数及图示货币需求函数及图示L=L1+L2=L1(y)+L2(r)=ky-hrrLL1=L1(y)L2=L2(r)(a)rLL=L1+L2(b)货币需求曲线 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2(1)(1)平方根定律平方根定律1952年,鲍莫尔发表了现金的交易需求:一种存货理论分析一文,将最适存货理论控制应用到货币需求研究中,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与
13、利率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观点具体体现在所谓的“平方根定律”的货币需求模型中,即:M=kY 1/2r-1/2其中,Y为收入,r为利率。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2(2)(2)立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凯恩斯认为货币的预防需求也只与收入水平有关,但后来惠伦等人的研究表明,货币的预防需求与利率同样有密切关系。(3)(3)资产选择理论资产选择理论凯恩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分析中认为,人们对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是不能兼得的,但凯恩斯的后继者托宾认为这种假定是不切合实际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并不会简单地进行非此
14、即彼的选择,而会全面权衡得失,调整两者持有的比例,而且可供选择的对象也并不限于货币、债券两者,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托宾资产选择理论。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1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派。(1)收入Y。(2)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W,或财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3)货币名义收益率rm。(4)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b和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的收益率re。(5)预期的物价变动率1/P dp/dt。(6)收入以外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U。四、货币
15、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主义又称货币学派,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是一个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西方经济学派。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2根据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到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其中,M/P为财富持有者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其余符号如上所述。)Udp/dt1/Prrr(ebm;,;,WYfPM一、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一、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通过宏观上分析货币需求,进而准确地确定总体经济中所需货币量是决定货币供给的
16、关键。从宏观角度测算总体经济中所需货币量,就必须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费雪方程式和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都是宏观货币需求模型。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是指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视角分析货币需求的。三、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之比较三、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之比较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看做是其全部微观经济活动的总和,那么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也可以看成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人、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需求构成。因此,相比较而言,货币需求分析从微观角
17、度要比从宏观角度更能反映实际的货币需求,也更精准。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相比宏观角度有以下优点:1 1、在规模变量为一定时能更好地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在规模变量为一定时能更好地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2 2、提醒人们注意,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且还、提醒人们注意,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且还有资产和价值储存功能;有资产和价值储存功能;3 3、强调利率、价格等市场信号对货币需求影响的重要性;、强调利率、价格等市场信号对货币需求影响的重要性;4 4、有可能使短期货币需求更精确化。、有可能使短期货币需求更精确化。一、计划经济时期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一、计划经
18、济时期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的理解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的理解1(1)在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规律中,“货币”的范围有多大,是指现金,还是既包括现金又包括银行存款。(2)在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中,公式右边的分子是只用“商品价格总额”,还是应该加入各种支付。(3)纸币贮藏的需要是否构成货币必要量的内容。一、计划经济时期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一、计划经济时期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对客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及对客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及“1“1:8”8”经验式的提出和实证检经验式的提出和实证检验验2这就是所谓的“1:8”经验式,其具体的经济含义是:每8元零售总额供应需要1元人
19、民币实现其流通,用公式表示为:若按此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说明货币流通正常;若大于8,则说明货币流通量小于货币必要量;反之则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现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基本公式假说及实证检验基本公式假说及实证检验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运行机制和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1:8的经验式已不能作为判断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准。为了取代已过时的1:8经验式,研究者找到了另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的公式:M=Y+P式中M表示货币供给增长率,Y表示经济增长率,P表示预期物价上涨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二、改革开放以来
20、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货币化假说及实证检验货币化假说及实证检验2易纲教授的货币收入假说模型如下:我国真实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表示为:式中表示货币化经济的比例。因而,对部分货币化的经济来说,交易方程式的适当形式应为:yyy)1(yPMV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货币化假说及实证检验货币化假说及实证检验2即名义货币量乘以它的流通速度等于货币化部分的名义国民收入。对此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再微分,得:M+V=+Y+P若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即V=0,则式可以改写成:M=+Y +P价格水平
21、P只有当M +Y,即货币供应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和货币化进程增长之和时,才会上涨。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制度因素假说及实证检验制度因素假说及实证检验3我国学者秦朵将制度因素引入到货币需求的分析中,他将与我国经济制度有关的三个因素加入到模型中。一是由计划控制造成的抑制性投机需求;二是市场化改革引起的对货币的超常需求(即货币化进程);三是计划体制软约束造成的过度资金需求。将以上三个制度因素加入一般的货币需求函数可得:Md=f(y,p,Ri,Rf,RL)式中,y和p分别表示即期收入与价格水平;Ri为利率,用来反映抑制性投机需求因素;Rf为货币化进程中国有工业产出比率;RL为软约束的存贷比率。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二、改革开放以来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实证检验国家能力假说及实证检验国家能力假说及实证检验4张杰教授认为“国家能力”因素对货币需求有着重要影响,他构造的货币需求函数:Md=f(y,Pg)式中,y表示国民收入,表示货币化因素(合并了秦朵模型中的Rf),Pg表示国家能力,(合并了秦朵模型中的RL、实际利率和持币的机会成本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