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题 5 分,共 60 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已知圆,圆 ,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A. 相离B. 相交C. 外切D. 内切【答案】C【解析】,即两圆外切,故选点睛: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常见方法(1)几何法:利用圆心距与两半径和与差的关系(2)切线法:根据公切线条数确定(3)数形结合法:直接根据图形确定2.计算的值为(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直接由二倍角的余弦公式,即可得解.【详解】由二倍角公式得:,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倍角的余弦
2、公式,属于基础题.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详解】根据对称性,点 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对称,属于基础题.4.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的比率,工业产能利用率是衡量工业生产经营状况 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5 年至 2018 年第 2 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折线图在统计学中,同比是指本期统计数据与上一年同期统计数据相比较,例如 2016 年第二 季度与 2015 年第二季度相比较;环比是指本期统计数
3、据与上期统计数据相比较,例如 2015年第二季度与 2015 年第一季度相比较据上述信息,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2015年第三季度环比有所提高B. 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有所提高C. 2017年第三季度同比有所提高D. 2018年第一季度环比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同比和环比的定义比较两期数据得出结论【详解】解:2015年第二季度利用率为74.3%,第三季度利用率为74.0%,故2015年第三季度环比有所下降,故A错误;2015年第一季度利用率为74.2%,2016年第一季度利用率为72.9%,故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有所下降,故B错误;2016年底三季度利用率率为73.
4、2%,2017年第三季度利用率为76.8%,故2017年第三季度同比有所提高,故C正确;2017年第四季度利用率为78%,2018年第一季度利用率为765%,故2018年第一季度环比有所下降,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的理解,图表认知,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5.同时抛掷三枚硬币,则抛掷一次时出现两枚正面一枚反面的概率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二项分布的概率公式求解.【详解】每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都等于,故恰好有两枚正面向上的概率为:.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二项分布.本题也可根据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求解.6.直线与直线平行,则(
5、 )A. B. 或C. D. 或【答案】B【解析】【分析】两直线平行,斜率相等;按,和三类求解.【详解】当即时,两直线为,两直线不平行,不符合题意;当时,两直线为 , 两直线不平行,不符合题意;当即时,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的斜率为,因为两直线平行,所以,解得或,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直线平行的斜率关系,注意斜率不存在和斜率为零的情况.7.已知, 表示两条不同直线,表示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则B. 若,则C. 若,则D. 若,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中,两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或异面,故A错;B中,直线与可能平行也可能在平面内,故B错;C中,由线面垂直的定义可知C正确;
6、D中,直线可能与面相交,也可能平行,还可能在面内,故D错,故选C考点: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2、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8.若圆的圆心在第一象限,则直线一定不经过(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A【解析】【分析】由圆心位置确定,的正负,再结合一次函数图像即可判断出结果.【详解】因为圆的圆心坐标为,由圆心在第一象限可得,所以直线的斜率,轴上的截距为,所以直线不过第一象限.【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图像,属于基础题型.9.在空间四边形中, , ,分别是, 的中点 ,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为(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平
7、移两条异面直线到相交,根据余弦定理求解.【详解】如图所示:设的中点为,连接,所以,则是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又根据余弦定理得:,所以,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为,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余弦定理.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是.10.已知函数和的定义域都是,则它们的图像围成的区域面积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由可得,所以的图像是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的上半部分;再结合图形求解.【详解】由可得 ,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如下:则区域的面积等于区域的面积,所以他们的图像围成的区域面积为半圆的面积,即.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函数图形的性质,关键在于的识别.11
8、.在中,已知, .若最长边为,则最短边长为( )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解得,同理,由,解得,在三角形中,由此可得,为最长边,为最短边,由正弦定理:,解得.考点:正弦定理.12.已知锐角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由利用余弦定理,可得,利用正弦定理边化角,消去C,可得,利用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结合三角函数有界性,可得【详解】因为,所以,由余弦定理得:,所以,所以,由正弦定理得,因为,所以,即,因为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所以,所以,所以或,所以或(不合题意),因为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所以,所以,则
9、,故选C.【点睛】这是一道解三角形的有关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诱导公式,正弦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值域问题,根据题中的条件,求角A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 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3.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答案】【解析】【分析】直线与圆有交点,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半径.【详解】直线即,圆的圆心为,半径为,若直线与圆有交点,则,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是常用方法.14.某公司调查了商品的广告投入费用(万元)与销售利润(万元)的统计数据
10、,如下表: 广告费用(万元) 销售利润(万元) 由表中的数据得线性回归方程为,则当时,销售利润的估值为_(其中:)【答案】12.2【解析】【分析】先求出,的平均数,再由题中所给公式计算出和,进而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将代入,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由题中数据可得:,所以,所以,故回归直线方程为,所以当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性回归方程,需要考生掌握住最小二乘法求与,属于基础题型.15.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在他的巨著圆锥曲线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几何问题:在平面上给定两点,动点满足(其中和是正常数,且),则的轨迹是一个圆,这个圆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该圆的半径为_【答案】【解析】【分析】设,由动点满足
11、(其中和是正常数,且),可得,化简整理可得.【详解】设,由动点满足(其中和是正常数,且),所以,化简得,即,所以该圆半径 故该圆的半径为.【点睛】本题考查圆方程的标准形式和两点距离公式,难点主要在于计算.16.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动点在对角线上,过点作垂直于的平面 ,记这样得到的截面多边形(含三角形)的周长为,设, 则当时,函数的值域_【答案】【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所得截面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六边形,分别求出三角形与六边形周长的取值情况,即可得到函数的值域.【详解】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正方体的对角线长为6, (i)当或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小.设截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由等体积法得: ,
12、(ii)或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大,截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iii)当时,截面六边形的周长都为当时,函数的值域为.【点睛】本题考查多面体表面的截面问题和线面垂直,关键在于结合图形分析截面的三种情况,进而得出与截面边长的关系.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某市为增强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面向全市征召义务宣传志愿者。现从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中 随机抽取名按年龄分组:第组,第组,第组,第组,第组,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1)若从第,组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名志愿者参广场的宣传活动,应从第,组各抽取多少名志愿者?(2)
13、在(1)的条件下,该市决定在这名志愿者中随机抽取名志愿者介绍宣传经验,求第组志愿者有被抽中的概率.【答案】(1)分别抽取人,人,人;(2)【解析】【分析】(1)频率分布直方图各组频率等于各组矩形的面积,进而算出各组频数,再根据分层抽样总体及各层抽样比例相同求解;(2)列出从名志愿者中随机抽取名志愿者所有的情况,再根据古典概型概率公式求解.【详解】(1)第组的人数为, 第组的人数为, 第组的人数为,因为第,组共有名志愿者,所以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名志愿者中抽取名志愿者,每组抽取的人数分别为:第组: ;第组: ;第组: .所以应从第,组中分别抽取人,人,人. (2)设“第组的志愿者有被抽中”为事件
14、.记第组的名志愿者为,第组的名志愿者为,第组的名志愿者为,则从名志愿者中抽取名志愿者有:,共有种. 其中第组的志愿者被抽中的有种, 答:第组的志愿者有被抽中的概率为【点睛】本题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和古典概型,注意列举所有情况时不要遗漏.18.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矩形,底面,是的中点, 已知,求:(1)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2)三棱锥的体积.【答案】(1);(2)【解析】【分析】(1)要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先要找到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即在直线上找一点作平面的垂线,结合已知与图形,转化为证明平面再求解;(2)三棱锥的体积计算在于选取合适的底和高,此题以为底,与的中点的连
15、线为高计算更为快速,从而转化为证明平面再求解.【详解】(1)平面,平面 又,平面,平面所以平面,所以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易证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所以.(2)如图,设的中点为,则,平面,平面 , 又,, 又,所以平面, 所以为三棱锥的高.因此可求【点睛】本题主要考察线面角与三棱锥体积的计算.线面角的关键在于找出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一般转化为直线与平面的垂直;三棱锥体积的计算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底和高.19.已知的顶点,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方程为, 边上 的高,所在直线方程为.(1)求顶点 的坐标;(2)求直线的方程.【答案】(1);(2)【解析】【分析】(1)根据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方程求出的斜率,由点斜
16、式可得的方程,与所在直线方程联立即可得结果;(2)设 则, 代入中,可求得点坐标,利用两点式可得结果.【详解】(1)由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方程为得, 所以直线AB所在的直线方程为,即 联立 解得 所以顶点的坐标为(4,3)(2)因为在直线上,所以设 则, 代入中,得 所以 则直线的方程为,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的方程,直线方程主要有五种形式,每种形式的直线方程都有其局限性,斜截式与点斜式要求直线斜率存在,所以用这两种形式设直线方程时要注意讨论斜是否存在;截距式要注意讨论截距是否为零;两点式要注意讨论直线是否与坐标轴平行;求直线方程的最终结果往往需要化为一般式.20.如图,直三棱柱中,点是棱的中
17、点,点在棱上,已知,(1)若点在棱上,且,求证:平面平面;(2)棱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证 明你的结论。【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通过证明,进而证明平面再证明平面平面;(2)取棱的中点,连接交于,结合三角形重心的性质证明,从而证明平面.【详解】(1)在直三棱柱中,由于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平面(或者得出 )由于,是中点,所以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而平面,于是 因为,所以,所以与相交,所以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平面(2) 为棱的中点时,使得平面 ,证明:连接交于,连接因为,为中线,所以为的重心,从而 面,平面,所以平面【点睛】本题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和线面平行的证明.
18、 面面垂直的证明要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线面平行的证明要转化为证明线线 平行.21.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圆心角为的扇形,小区的两个出入口设置在点及点处,且小区里有一条平行于的小路。(1)已知某人从沿走到用了分钟,从沿走到用了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米,求该扇形的半径的长(精确到米) (2)若该扇形的半径为,已知某老人散步,从沿走到,再从沿走到,试确定的位置,使老人散步路线最长。【答案】(1)445米;(2)在弧的中点处【解析】【分析】(1)假设该扇形的半径为米,在中,利用余弦定理求解;(2)设设,在中根据正弦定理,用和表示和,进而利用和差公式和辅助角公式化简,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求最
19、值.【详解】(1)方法一:设该扇形的半径为米,连接. 由题意,得(米),(米),在中,即,解得(米)方法二:连接,作,交于,由题意,得(米),(米), ,在中,.(米). .在直角 中,(米),(米).(2)连接,设,在中,由正弦定理得:,于是, 则 ,所以当时,最大为 ,此时在弧的中点处。【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结合了三角函数的化简与求三角函数的最值.22.已知的三个顶点,其外接圆为圆(1)求圆的方程;(2)若直线过点,且被圆截得的弦长为,求直线的方程;(3)对于线段上的任意一点,若在以为圆心的圆上都存在不同的两点,使得点是线段的中点,求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答案】(1)
20、(2)或(3)【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借助题设条件直接求解;(2)借助题设待定直线的斜率,再运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解;(3)借助题设建立关于的不等式,运用分析推证的方法进行求解.试题解析:(1)的面积为2;(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所以外接圆圆心,半径,圆的方程为,设圆心到直线距离为,因为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2,所以.当直线垂直于轴时,显然符合题意,即为所求;当直线不垂直于轴时,设直线方程为,则,解得,综上,直线的方程为或.(3)直线方程为,设,因为点是线段的中点,所以,又,都在半径为的圆上,所以因为关于,的方程组有解,即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有公共点,所以,又,所以对成立.而在上的值域为,所以且.又线段与圆无公共点,所以对成立,即.故圆的半径的取值范围为.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