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 岳,R七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走近作者,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
2、朝气。,相关介绍,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指泰山。,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
3、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大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连绵不断。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当,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大意: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的渺小。,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细读感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4、一览众山小。,远望,近望,细望,远望,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前句虚写 后句实写,“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割”字用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这一联写凝望之景。“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写法探究,意境深远,形象鲜明。,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大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课堂小结,望岳,板书设计,写景,抒情,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凝望心胸坦荡 愿望勇攀绝顶,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1.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2.课外阅读积累杜甫的名作。,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