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3413636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6.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韩愈所确立的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点燃学生

2、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的借鉴作用;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古为今用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趣味导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

3、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狂人”,这个人就是,这个人就是“唐宋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

4、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作家名片韩愈(韩愈(768768年年824824年年1212月月25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郡望昌黎”,世,世称称“韩昌黎韩昌黎”、“昌黎先生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之首之首,与柳宗元并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韩柳”,有,有“文章巨公文章巨公”和和“百代文宗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之名。后人

5、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为“广东古八贤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文道合一”、“气气盛言宜盛言宜”、“务去陈言务去陈言”、“文从字顺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外集十卷,师说等。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801公元公元802802年),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

6、暗,朝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求师”和和“为师为师”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模糊认识。解题释义解题释义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的。“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7、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解说的道理的道理”来理解。来理解。“师说师说”意思是意思是解说关于解说关于“从师从师”的道理。的道理。文海拾贝文海拾贝古古文文运运动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观点。

8、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之有物”“”“言言贵创新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古文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

9、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散文笔法。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10、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释注释学者: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其为惑也: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生乎吾前: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闻: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从而师之:从而师之:跟从(他),拜

11、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吾师道也: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是故:是故:因此,所以。无:无:没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师道: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

12、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13、?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第一段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不解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14、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唉!

15、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他,焉为代词);现;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

16、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第二段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17、之圣人,从师而问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于其身,耻学于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精研细读精研细

18、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老师”称称“弟子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

19、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怪啊!精研细读精研细读注释注释出人: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犹且:尚且,还。众人:众人:一般人。下:下:不如,名作动。耻学于师: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于其身: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惑矣:惑矣:(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

20、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巫医: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百工:各种手艺。相师:相师:拜别人为师。注释注释精研细读精研细读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21、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

22、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注释注释族: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年相若:年相若:年岁相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复:复:恢复。君子: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乃:乃:竟,竟然。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圣人无常师: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23、郯子: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苌弘: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之徒:之徒:这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注释注释精研细读精研细读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2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注释注释李氏子蟠: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25、。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不拘于时: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余嘉其能行古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嘉:赞许,嘉奖。贻:贻:赠送,赠予。通假字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

26、,从师)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则耻师:(动词 拜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乎乎其皆出于此乎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生乎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时间,在)固先乎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比较,比)于于耻学于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向)其皆出于此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从、在)于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比

27、较,比)不拘于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传所以传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动词,流传)六艺经传传:(名词,传文)(名词,传文)无无孰能无惑:(没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焉则耻师焉焉:(文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文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或师焉焉或不焉焉:(助词:不译)(助词:不译)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相当于(代词:相当于“之之”)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文章脉络文章脉络总论点论点论据论点论据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言论全文总纲第一个分论,正反对比论证中心第二个分论,从正面论证中心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0.2《师说》ppt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