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341365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97 大小: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22新版)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学生能准确指出本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3.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其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这首词,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意境。【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词作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作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品味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本词,深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

2、法,品味本词准确、凝练的词语。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用同学们学习过的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来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伟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四季,是我们写作的永不变更的话题,风花雪月是我们歌咏的对象,在我们课本中有许多写雪的诗词文。(出示课件2、3)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沁园春雪(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修改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了解文题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词,了解词牌、词目的含义,在课上交流。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6)“沁园春”是词牌名。

3、“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文人作诗咏其事,调名由此而来。“雪”是这首词的题目,揭示了所写的内容。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沁园春长沙。(2)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7)(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次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8)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9)教师提示:注意“分外”中的“分”的读音,是多音字;“成吉思汗”中的“汉”也是多音字,注意在少数民族首领称呼中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

4、10)教师提示:要求学生注意在不同语境、词语中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读音,即语境辨读音。(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11)教师提醒:要求学生根据读音不同,写出不同的字形。(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2、13、14)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注意:“妖娆”与“妖艳”的区别,两个词都有“美丽”的意思;“妖娆”指娇艳美好;妩媚多姿。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景。多用于书面语。“妖艳”指艳丽而不庄重。多含贬义。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利用多媒体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出示课件16、17、18、19)2.教师要求

5、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词语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要求同学们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归纳,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教师点拨: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词的上下阕,词是怎样分配片段的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对词的上下阕内容进行归纳。预设:(出示课件20)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展现山河壮丽。下阕:评价历代英雄,抒发作者抱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文本,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2.感受到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识记了生字、词语,疏通了词的大意,了解了词的结构层次,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

6、感受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英雄气魄吧。二、新课学习,精读细研(一)学习上阕写景教师要求学生再次朗读上阕,思考上阕是怎样写景的,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上阕分几层意思?请理出写景顺序。教师引导:这首词写景非常讲究顺序,同学们朗读后分析,可以根据写景层次分析归纳。预设:(出示课件23)第一层:(1-3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第二层:(4-10句)具体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河山的壮丽。第三层:(11-13句)想象描写,描绘雪后天晴的壮丽景象。2.第一层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本词描写雪景的角度及雪景特点。教师:哪一句是总领句

7、?同学们思考后回答。预设:北国风光。教师:第一层描写雪景是如何动静结合的?首先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再作分析。预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教师:你们找的对,“千里冰封”一句从“静态”的角度写,“万里雪飘”从“动态”的角度写,两句写法为动静结合。预设:(出示课件24) 3.第二层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有什么效果?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学习过曹操的观沧海,全诗围绕一个“观”字展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首词围绕哪个词或字展开,或由哪个词领起这首词?教师: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词,分析讨论一下。预设:我认为是“雪”,本文无论题目,还是上阕都是围绕雪在写或展开的。学生:热烈讨论,提出不同的看法与答案。教师追

8、问: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大部分认为是“望”,我也认为是“望”字。观点一致了,我们再交流下一个问题,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教师指正:(出示课件25) 4.“望”字之后,作者写到了哪些景观?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教师:“望”字是这首词语的统领。(出示课件26、27)教师追问:“望”字之后,作者有写到了哪些景观?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抢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教师:同学们,我们从用词、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些词句进行赏析。教师:“惟余莽莽”

9、中的“惟余”一词有作用?预设: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教师:“顿失滔滔”一句中的“顿失”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同学们结合词境分析一下。预设1:立刻失去。预设2:没有感觉到,已经失去。预设3: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的雄壮气势。教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这四句词句,讨论分析。预设: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气象之奇伟雄浑。教师追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从修辞和写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一下。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分析一下,再归纳回答。学生1抢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显得格

10、外活泼奔放。学生2抢答:这两句用“化静为动”角度写景。教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呢?同学们可以结合上面的几句来分析回答。预设: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5.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出示课件28)教师:同学们,第三层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教师补充:什么是虚写?什么是实写?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预设:“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教师:哪位同学可以试用散文

11、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同学们注意,描述的语句要通顺、连贯、诗意。学生在课堂用5分钟写作,然后展示。教师指正:等到雪后天晴,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美好!6.上阕通过写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9)教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写景是为了抒情,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再读这首词的上阕,然后讨论分析。教师指正:作者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

12、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0)(二)学习下阕抒情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下阕,想想作者是怎样由景过渡到情的,又是怎样展开议论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1.下阕分几层意思?(出示课件32)教师:同学们,先大声朗读这首词的下阕,再分层次,然后归纳每层的层意。学生1回答:第一层:(14、15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景过渡到下文的议论。学生2回答:第二层:(16-22句)具体评价五位帝王。学生3回答:第三层:(23-25句)总结,歌颂无产阶级当代英雄。2.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作者是怎样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出示课件33)教师:同学们

13、讨论一下这首词上下阕是如何过渡的,一定要联系上下阕内容来分析回答。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学生1回答:“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承接上文,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学生2回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引”作为领字,引出下阕对历代英雄对了评论。3.第一层中的“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出示课件34、35)教师提问:我们知道这首词中提到许多英雄人物,第一层中“引” 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我们仔细找一下,然后回答。学生甲抢答:秦始皇、汉武帝。学生乙抢答:唐太宗、宋太祖。教师:哪个同学,可以具体说一下,即补充一下或说完整。学生丙抢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

14、太祖、成吉思汗。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发现什么共性?思考一下,然后分析归纳。预设1: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预设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预设3:他们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教师:同学们,上面都是对历史人物正面的共性的归纳,下面能不能对他们做另一方面或欠缺的共性的归纳。学生甲抢答:他们都忽视文治。教师: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下面分析一下“略输”“稍逊”与“只识”三个词语的程度的轻重 ,你们可以根据词的内容来回答。预设:“略输”“稍逊”与“只识” ,“只识”的否定程度大于前两个。4.第二层中作者用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出示课件36)教

15、师:同学们在此中找一下哪个词对五位帝王作了总体评价?预设:我认为是“惜”字,这一字寓意深刻。教师提问: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有哪些?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的下阕,分析回答。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抢答。学生甲抢答:“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学生乙抢答:“惜”中含贬 。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他们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学生丙抢答:“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蕴含着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5.如何理解第三层?教师提问:请你说说“俱往矣”一句的隐含意思?学生回答: 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代帝王的英雄历史一笔带过,旨在突出今天的无产

16、阶级革命英雄,三个字结束评古,气势逼人。点明全词的主题。教师提问:那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学生回答:“数风流人物”指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6.结合全词及当今时代,说说“风流人物”的内涵。教师:同学们,在此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词的阕内容,上面提到的“风流人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其内涵是什么?学生同桌之间一起探讨,教师最后指正。(出示课件40)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8、39)三、课堂小结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

17、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出示课件41)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抱负。2.同学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42)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预设2: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感受到的是他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他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18、。四、明晰写法,体会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首词,师生共同归纳本词写作特色。1.教师:同学们可以从本词写作手法方面去讨论一下。(出示课件43)教师指正:动静结合,虚实相映。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教师:同学们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探讨一下。(出示课件44)教师指正: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预设1:比喻、对偶: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的美。预设2:拟人:“欲与天

19、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预设3:借代:“文采”“风骚”本指的是辞藻、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3.同学们,我们再从表达方式方面去考虑一下。(出示课件45)教师指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这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词作。上阕写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下阕议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使主题鲜明突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47、48、49)要求学生当堂做

20、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六、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下面读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0)教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的这首江雪,言简意深。请同学们思考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出示课件51)教师指正: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

21、的阔狭造成的。2.下面在请同学们读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思考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示课件5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同桌互相订正,最后教师指正。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共同之处。(出示课件53)(2)当年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提出的“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

22、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出示课件54)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5)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搜集并背诵毛泽东诗词。(至少三首)【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对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进行疏通,扫清学习本课障碍。2.请同学们课后听周总理,你在哪里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后记】2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调和节奏,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3.学习运用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的写法。4.了解周总理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

23、的崇高品质,加深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2)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1、2、3)教师讲解: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逝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特别是周总理的逝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

24、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并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当面回答质问的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只讲了一分钟,便让所有激愤的外交官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接着,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个决定是我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要是能够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的确,周总理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赢得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

25、,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板书课题:2周总理,你在哪里(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6) 柯岩(19292011),当代作家,诗人。本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书50多部。主要作品有周总理,你在哪里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因第一次涉及青少年狡黠这一问题,被誉为中国诗的“教育诗”。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

26、委员会名誉委员。(2)背景介绍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7)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周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教师点拨:讲解注意“宿营”的“宿”是多音字,注意xi、xi的读音。(

27、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注意 “沉甸甸”的意思:在本课形容物体因过重,像要掉下来的样子。此词可用来形容东西很重,也可形容果实饱满,有时也可形容心情。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利用多媒体,听课文朗读录音,模拟朗诵,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感情、语调,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出示课件10、11、12)教师提示:要求学生听准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语调,对照课件显示的停顿,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诗歌中情感。教师指导:注意“哪里”“离去”“世界”“这里”“心理”“我们的”等词语要重读。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刚才的示

28、范朗读再读这首诗歌。朗读感情:深情、悲痛、崇敬怀念。朗读语调:低沉、缓慢、寄托哀思。2.要求学生再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的结构线索和感情线索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13)教师:讲解补充说明是线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线索和线索的类型有哪些。教师追问:这首诗歌的结构线索是什么?学生在读中体验分析回答。教师提示:这是诗的感情线索怀念崇敬。学生1抢答:“你在哪里” 感情的开端。学生2抢答:“他刚离去”感情感情的发展。学生3抢答:“找遍整个世界” 感情的回荡。学生4抢答:“就在这里”感情的迸发。学生5抢答:“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升华。教师:什么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结构线索体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一起分析一下这首

29、诗的结构线索。结构线索我们一定要根据诗节中的诗句来分析。学生边读,边寻找。学生甲:询问呼唤学生乙:询问呼唤寻找回答三、再读诗歌,精读细研1.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诗人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好”这个词在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4、15)教师:要求学生齐读本诗第1节。教师补充: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学生甲抢答:诗歌第1节,运用了间接抒情。学生乙抢答:我认为诗歌第1节,运用了直接抒情。教师:刚才甲同学回答不正确,乙同学回答正确。诗歌第1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深情呼告,直抒胸臆,倾吐亿万人民对周总

30、理的深切热爱、怀念、歌颂之情。教师追问:在第1节中,哪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一个“好”字,体现了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揭示了人民崇敬怀念的原因,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27节,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16)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分组读第27节,思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这几节抓住了哪几种自然景物来写周总理?对应这几种自然景物,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周总理怎样的精神品质?(出示课件17、18、19)教师:同学们,在这几节诗歌中抓住了哪及种自然景物来写周总理?你们寻找一下。预设: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教师:同学

31、们讨论一下回答,对应这几种自然景物,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周总理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1抢答:询问高山、山谷回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自然万物仿佛成为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写出了周总理大步走的细节。周总理为革命奋斗不止,为共产主义理想奉献不息。学生2抢答:询问大地,大地轰鸣。那闪着的汗滴表现出周总理胸怀博大,与人民心连心,和百姓同甘苦。学生3抢答:询问森林,松涛阵阵,好似周总理的亲切笑语,表明周总理平易近人。学生4抢答:询问大海,海浪声声。周总理为海防战士披大衣的细节表现出周总理的和蔼可亲。 (2)第6诗节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0)教师指正:这是承上启下的过

32、渡段。写周总理处处不在处处在。他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3)第7诗节的“轻些呀,轻些”是否与事实矛盾?用在这里有怎样的作用?(出示课件20)教师:同学们要在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回答。预设1:“轻些呀,轻些”的回声,终于使周总理“死而复生”。预设2: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所允许的“幻想”,更是亿万人民最真实的心声。教师总结:第27节:追忆周总理革命一生、关心农业、关心工业、关心国防的可敬形象,他日理万机,大事、小事、外事、内事,事事操劳,他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8、9节,思考以下问题:(1)第8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2)教师:教师

33、在此补充“反复”的修辞手法,以便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反复:反复修辞,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学生回答:反复。教师指正:应该是连续反复。多次使用“在这里”“在一起”,与前面的“在哪里”相呼应,突出表现了周总理虽死犹生,与祖国江河大地同在,在人民的心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内心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与哀思。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达到了高潮。(2)第9节中“永远”“太阳升

34、起的地方”有怎样的内涵?(出示课件23)教师:诗句的重点词语的内涵不一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9节,结合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去理解。预设1:“永远”表明周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预设2: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到“人民心里”,让人联想到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为人民带来光和热。教师小结:第8、9节回答周总理“在这里”,在人民的心里,颂扬周总理的光辉形象,表达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深挚的敬仰、思念之情。四、深入阅读,合作探究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24)教师:我们已经把这首诗学习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这首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讨论,然后抢答。同学甲抢答:这首

35、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抒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同学乙抢答:这首诗还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颖形式,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不朽的业绩巧妙结合起来。虚实结合的写法造成一种壮阔而动人的意境。四、课堂小结1.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2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这篇抒情诗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歌颂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2.同学通过

36、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再来明晰一下写法,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出示课件27)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然后请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教师指正:运用反复表达强烈的情感。诗中多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连续反复,“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表达了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间隔反复,“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呼唤声声,使情感抒发得更加浓烈,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层次显得更加清晰,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3

37、.同学们,学习完这首后,你们对此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28)教师:同学们,一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去分析理解,注意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生活去回答。问题:作家梁衡的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写到周总理的一生有惊人的六无死后无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结合课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想对周总理说的话。 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立下“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远大志向。 选自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38、。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选自人民日报预设1:周总理,您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辛勤劳碌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您的无私给我们以无限的幸福!我们要向您学习,早立志,立大志。预设2:现在的我们要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有用之才,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我们想念你!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0、3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七、知识迁移,拓展探究1.要求学生当堂阅读一件珍贵的衬

39、衫,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那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出示课件32、33、34、35)2.要求学生阅读南瓜茄子小鸡,完成下列题目,教师讲解订正,发现问题,教师纠正。(出示课件36、37、38、39、40、41)八、课后延伸,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2)1.背诵这首诗歌。2.收集周恩来的名人轶事,做好积累。【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第3课我爱这土地的重点生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本课扫清障碍。2.朗读我爱这土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它们在诗歌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教学后记】3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

40、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体味诗人的恋土深情,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2)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畔一时间硝烟弥漫、笼罩在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顽

41、强抵抗。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生养我们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有人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为捍卫她而献出生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去感受他炽烈的爱国情怀。教师板书课题: 3 我爱这土地 (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出示课件5)(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出示课件6)(3)知识备查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

42、生了解后面本诗的文体知识。(出示课件7)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教师点拨:注意“悲愤”中的“愤”的读音,注意前后鼻音。(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教师提示:我们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除了查阅工具书,好可以根据文本语境推断、解释词语意思。教师指导:注意“汹涌”与“澎湃”区分。“汹涌”表现形态,“澎湃”突出声音。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一)学习诗歌第一节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出示课件1

43、1、12)2.再读诗歌,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师:要求同学们与这句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归纳,教师做点拨和提示。预设1: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预设2: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步骤二:朗读诗歌,精读细研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人是以什么形象来表达对土地的爱的。诗中写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刻意义?(出示课件14)1.诗人是以什么形象来表达对土地的爱的?教师:给学生补充什么是“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和理解诗歌的意象。意象:中国古

44、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教师:下面这两句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作者借这个意象表达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5)学生1抢答:意象是“鸟”,是诗人的象征。学生2抢答:诗人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诗歌意象。(出示课件16)教师讲解:3.诗中的鸟儿歌唱了什么?找一找有哪些意象。(出示课件17)教师: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这首诗整体内容,

45、思考回答上面的问题。同学甲:土地。同学乙:土地、河流。同学丙:风、黎明。4.读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18)教师:回答本题,要结合这首诗的整体内容、诗歌背景来理解;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析归纳抢答。小组抢答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祖国大地惨遭日本侵略者铁蹄的摧残、肆虐。小组抢答2: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表现出人民内心的悲愤和对敌人暴行的抗争。小组抢答3: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表达了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5.结合时代特征,说说你从中体会到这些意象有哪些象征意义?(出示课件19)教师:本诗的意象是这课学习的重点,我们要理解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要结合这

46、首诗的内容去理解。同学们可以抢答。同学1抢答:土地象征着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同学2抢答: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如河流一般汹涌奔流。同学3抢答:风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暴行发出的怒吼。同学4抢答:黎明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光明。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0)(二)学习诗歌第二节(出示课件21)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同学们,饱含感情地齐声朗读第二节诗,我们学习这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这两句诗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22)教师:这两句诗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同学们朗读、思考后回答。预设:这一节诗没有采用象征手法。教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你们可以结合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回答。预设:诗人运用了设问,直抒胸臆,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预设1:诗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之情。预设2:我们的祖国母亲,饱经风霜,历尽磨难,越来越强大。预设3:我们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