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41969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的性质与分类 一、动机的性质 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一般对动机一词所定的界说是: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1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促动作用、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应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是刺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饥饿(动机)时才会吃食物。由于动机是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测量的,只能根据自变量(刺激)或因变量(反应)去推测。推测的结果未必准确,可能以小人之

2、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相反。相同的动机,行为可能不同,可能因害怕而逃跑,也可能因害怕而攻击;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似的行为,同样是用功学习,可能是为了求知,也可能是为了名利,还可能是为了某种理想或报复,也可能多种动机并存。因此,在心理学的各类主题中,动机是最不容易研究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欲求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这些条件的一种敏感性。动机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动的直接动力。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二者之间是难以明确区分的,如亲和动机也可叫交往需要,成就动机也可叫成就需要。所以,有时把需要和动机视为同义词

3、。除了内部的因素,有时外部的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有时并不饥饿而美食当前,也可能会引起食欲。这种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像这种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incentive)。诱因又分为正负两类: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如食物),称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如噪音),称为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二、动机的分类 动机如何分类?历来心理学家的论点不一。但一般都以二分法将动机分为两大类来研究。但两大类的名称很不一致。1.原始性动机(primary motives)与

4、衍生性动机(secondary motives)2.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es)与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3.原始性动机(primary motives)与习得性动机(learned motives)4.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 motives)与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es)这种二分法的相对性。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人类主要的生理性动机,主要有饥饿、渴、性、母性等等。涉及性与母性的图片与瞳孔反应。Warden(1931)设计了一个障碍箱,用来测量和比较这些动机的强度。ABC 第三节 心理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比生理性动

5、机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以下只探讨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几种。一、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从种系发展来看,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

6、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亲和动机可能有某种生物学的根源。但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1)人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2)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也需要他人的保护。(3)从事活动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4)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Sears,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察学前儿童(共40人

7、)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1)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2)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040,女孩为054)。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林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以

8、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亲和动机的强度还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个人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沙赫特(Schachter,1959)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每个人在纸上选择:独自来 愿结伴而来 实验到此结束。结果,实

9、验组被试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顿伯(Dember,1964)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大在婴儿期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和照顾。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人对所

10、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心理学中最早重视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默里(H.A.Murray),他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20种需要中的重要的一种加以研究(他未对需要和动机进行严格区别)。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 9 6 1 年 出 版 了 成 就 社 会 (T h e achieving society)这本名著。以下仅介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作业,如解

11、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研究还发现,智力接近的学生,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的学业成绩好。劳威尔(E.L.Lowell,1950)把大学生分为高成就动机组(19名)和低成就动机组(21名),进行词序排列的测验,这种测验对大学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把20分钟的测验时间平均以4分钟为单位分为5个时期,两组在各时期分别完成的平均单词数的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在最初的4分钟期间两组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随后的测验中,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低成就动机组在测验中后期成绩却下降了。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

12、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r=0.53)。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

13、。(三)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一种是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情况: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

14、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后来有认知心理学家(Dweck,1986)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即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不

15、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者,一方面追求成功,另一方面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所长进。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了,有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东西、受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但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三、权力动机 McClelland(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奇怪现象,凡是对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领袖欲。就是说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

16、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因此将这种动机称为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power motive),是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此一说法有点像一般人指的“权力欲”,但在心理学上的涵义,两者业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但权力动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另 一 种 是 社 会 化 权 力 动 机(socializedpower motive)(Lynn oldenquist,1986)

17、;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在团体中如有才能相当或胜于自己的人,就会与之为敌,非将之击败不可。这种人表面热心社会事物,事实上是利用社会形象,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2)热衷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到目的。(3)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财富;并企图藉优于别人的财富条件,炫耀自己社会地位,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甚至控制社会的目的。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有:(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在个人专长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

18、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如一些教师、作家、编辑、记者等等;这些人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的关怀,但主要靠他们作品影响社会。(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为人群服务;或是解除别人的痛苦,或是维护社会安全,从而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如有些医师、律师、牧师、传教士等就属于这一类。(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爱人类,爱社会,对社会公益与人民福祉,怀有很深的使命感,企图以其才能领导大众,从事改革,藉以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在他们居于团体领袖地位时,虽然他们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他们不重视行施权力的当时得到的个人满足,而重视在行施权

19、力之后所产生的利民效果,藉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节 动机理论 所谓动机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的解释。动机理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一、驱力论 坎农(W.B.Canon)指出,行为的动力是有机体内部失去平衡(如饥饿)后所产生的驱力,这种驱力使个体通过某种行为从而恢复到平衡状态。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Hull)提出了驱力降低论(drive-reduc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行为起于驱力,如果行为结果导致驱力降低,那么以后同样的驱力就会引起同样的行为反应。使驱力得以降低的刺激物与行为之间的多次联结就形成习惯,习惯又会

20、成为一种驱力来影响行为。由于这种理论只能解释简单的动机,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中已不再受重视了。二、需要层次论 按马斯洛(Maslow)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need)所组成,而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所以叫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2.安全需求(safety need)3.爱与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4.尊重需求(esteem need)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马斯洛认

21、为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通常情况下,以上五种需要按顺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如图)。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需要的层次性是以力量的强弱和出现的先后为根据的。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力求优先得到满足。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占优势(即要求最为强烈)时,必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占优势。所以,占优势的需要也是依次出现的。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人的行为。层次较高的需要成为优势需要后,较低级的需要对行为的影响就减弱了。越是高级需要,越能体现人的特征和人的价值。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一个人

22、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于自己干的事情,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种人。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无法安宁。这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为求知而学习,而不是为任何功利目的而学习就是这种境界的体现。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这是自我实现的人所经历到的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完美感和极度的幸福之感,包括创造性活动中的忘我投入的状态。三、归因论 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归因主要是社会心理现象,但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会影响今后同类行为的动机,所以也可用归因论来解释动机。如一个学生将某

23、次考试成绩不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归因为自我努力不够,这两种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归因为运气不会提高其学习动机,归因为努力不够很可能会使其提高学习动机。归因论创始人海德(FHelder,1958)将人的归因倾向分为两种:外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如工作难易、运气好坏等;内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低、努力程度等。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韦纳(B.Weiner,1972,1980)提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成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能力高低的评估,对

24、自己努力程度的反省,对工作难度的评价,对运气好坏的感受,对身心状况(心情或身体好坏)的认知,以及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褒贬的评价(别人反应)。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6个方面。但不同人在面临成败时的归因倾向,在这6个方面的组合是不同的,组合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惟度去分析:四、自我效能论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的 创 始 人 班 杜 拉(A Bandura)于1982年提出自我效能论用以解释动机的形成。认为个人在目标追求过程中,面临一项具体工作时,对这一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效能的高低。所谓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自我效能高,则动机水平高。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是自我效能,“胆大”是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