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道病毒n指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指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外组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一大类病变。织器官病变的一大类病变。n90%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起。n所致疾病潜伏期短,可出现各种呼吸道所致疾病潜伏期短,可出现各种呼吸道症状,且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症状,且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分分 类类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呼
2、肠病毒、冠状病毒、呼肠 病毒病毒;第一节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influenza virusvirus)n引起人类和动物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引起人类和动物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n大约大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流感世界大流行年左右发生一次流感世界大流行n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使欧洲年西班牙流感使欧洲2.5亿人亿人患病患病,2000万人死亡万人死亡,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两倍战中死亡人数的两倍n 19571959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约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约5.5万万n 19681969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约年德国死于流感的人约4万。万。1 1
3、、流感病毒的结构、流感病毒的结构 流感病毒的形态以球形最多见,新分离的病毒流感病毒的形态以球形最多见,新分离的病毒可呈丝状或杆状可呈丝状或杆状;有包膜,单链分节段;有包膜,单链分节段RNA病毒。病毒。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核心核心: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甲型、甲型、乙型由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组成;个节段组成;每个每个RNA节段与核蛋白(节段与核蛋白(NP)、)、RNARNA聚合酶聚合酶共同结合构成核糖核蛋白(共同结合构成核糖核蛋白(RNP),即病毒的),即病毒的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具有型特异性。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具有型特异性。1
4、 2435 6 7 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分节段的(-)SSRNAPA RNA多聚酶多聚酶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RNP)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n血凝素血凝素(HA)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表面HA1(病毒吸附)病毒吸附)HA2(核衣壳释放)核衣壳释放)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保护性抗体抗体)n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聚
5、合成群。与病毒释放有关。与病毒释放有关。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n 核衣壳核衣壳病毒分片段的病毒分片段的RNARNA,结合有核结合有核蛋白(蛋白(NP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以及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三种依赖有关的三种依赖RNARNA的的RNARNA多多聚酶蛋白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呈螺旋对称。n 基质蛋白基质蛋白(M M蛋白)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 M蛋白抗蛋白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M1(M1(增加包膜厚度增加包膜厚度)M2(M2(辅助辅助HA2HA2释放核衣壳释放核衣壳)n 包膜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6、基因基因节段节段编码蛋白编码蛋白蛋白功能蛋白功能1 1PB2 PB2 RNARNA聚合酶组分,与聚合酶组分,与RNARNA转录和复制有关转录和复制有关2 2PB1PB1同上同上3 3PAPA同上同上4 4HAHA(1 1、2 2)血凝素血凝素:识别与吸附宿主细胞,为中和抗原,识别与吸附宿主细胞,为中和抗原,有亚型特异性有亚型特异性5 5NPNP核蛋白核蛋白:为病毒衣壳,具有型特异性为病毒衣壳,具有型特异性6 6NANA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促进病毒释放为中和抗原,有亚促进病毒释放为中和抗原,有亚型特异性型特异性7 7M1M1M2M2基质蛋白基质蛋白:与病毒组装有关与病毒组装有关膜蛋白膜蛋白:形
7、成膜通道,促进病毒释放形成膜通道,促进病毒释放8 8NS1NS1、2 2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NS1:NS1抑制抑制mRNAmRNA转运,转运,NS2NS2功能不功能不详。详。流感病毒的结构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心核心:分节段的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核蛋白(NP)RNA多聚酶多聚酶基质蛋白基质蛋白(M蛋白蛋白):具型特异性具型特异性包膜:包膜:刺突刺突血凝素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NAM1,M22 2、流感病毒的复制、流感病毒的复制n 病毒侵入病毒侵入n 遗传物质的释放遗传物质的释放n 病毒的复制与病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毒蛋白的合成n 病毒的装配病毒的装配n 出芽出芽3 3
8、、流感病毒的分型、命名、流感病毒的分型、命名据据NP和和M1、M2抗原性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抗原性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流感病毒又根据HA和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若干亚型u禽类禽类:15 HA 亚型亚型(H1H15),9 NA亚型亚型(NA1NA9)u人类人类:H1,H2,H3 和和 N1,N2.n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n 命名:命名:型别型别/宿主宿主/分离地点分离地点/病毒株病毒株/序号序号/分离年代分离年代(HA与与NA亚型号亚型号)(A/HongKong/1/68(H3N2)4 4、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与流行
9、的关系、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1.1.抗原漂移(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antigen drift)抗原变异幅度较小,抗原变异幅度较小,NANA、HAHA氨基酸改变率低于氨基酸改变率低于1%1%,属于量变。其原因是流感病毒,属于量变。其原因是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了一系列点突变,从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的基因组发生了一系列点突变,从而使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亚型内的变异。抗原漂移使该突变序列发生改变,导致亚型内的变异。抗原漂移使该突变株能逃避人群中已存在的免疫抗体的作用而被选择出来株能逃避人群中已存在的免疫抗体的作用而被选择出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中小规模的流行。在人群中
10、传播,造成中小规模的流行。2.2.抗原转换(抗原转换(antigen shiftantigen shift)抗原变异幅度较大,抗原变异幅度较大,NANA、HAHA氨基酸改变率大于氨基酸改变率大于20%20%50%50%,形成一个新的亚型,系,形成一个新的亚型,系质变。由于人群对其完全缺乏免疫力,故可导致大规模质变。由于人群对其完全缺乏免疫力,故可导致大规模流行。流行。流行流行年代年代 病毒病毒亚型亚型 病毒病毒株名株名 H H抗抗原原 N N抗抗原原 19341934194619461946194619571957195719571968196819681968年以后年以后1977 1977
11、原甲型原甲型亚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香港甲型亚甲型亚甲型 A/PR/8/34A/PR/8/34A/FM/1/47A/FM/1/47A/Singapore/1/57A/Singapore/1/57A/Hong Kong/1/68A/Hong Kong/1/68A/USSR/90/77 A/USSR/90/77 H0H0H1H1H2H2H3H3H1 H1 N1N1N1N1N2N2N2N2N1 N1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表现的抗原变化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表现的抗原变化 n新亚型新亚型相对稳定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明显变异阶段明显变异阶段 n n剧烈变异阶段剧烈变异阶段 另一新亚型另一新亚
12、型5 5、抵抗力、抵抗力n流感病毒不耐热,流感病毒不耐热,5630min即被灭活,即被灭活,在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在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04则可存则可存活数周,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可长期保存。病以下或冻干可长期保存。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乳酸等敏感。乳酸等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性:、致病性:传染源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致病机理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继发细菌性感染病毒不入血,继发细菌性感染病毒病毒-呼吸道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局部
13、粘膜上皮n【典型流感症状典型流感症状】潜伏期潜伏期1-4du局部症状:鼻塞、咽喉肿痛、咳嗽等;局部症状:鼻塞、咽喉肿痛、咳嗽等;u全身症状:发热(全身症状:发热(38 -40),持续),持续3d左右、左右、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n【并发症并发症】婴幼儿、老弱病残:细菌性感染婴幼儿、老弱病残:细菌性感染u主要是支气管炎、肺炎,危及生命。主要是支气管炎、肺炎,危及生命。流感流感病毒病毒在粘膜上皮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细胞内增殖 与呼吸道粘膜柱与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细胞膜状纤毛上皮细胞膜唾液酸受体结合;唾液酸受体结合;粘 膜 上 皮 细 胞 破粘 膜 上 皮 细 胞 破坏、
14、变性、脱落,坏、变性、脱落,粘膜充血、水肿;粘膜充血、水肿;发 病:鼻 塞、咳发 病:鼻 塞、咳嗽、流涕、咽痛;嗽、流涕、咽痛;2323天传染性最强;天传染性最强;代谢产物入血:发热、头代谢产物入血: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痛、全身肌肉酸痛。飞飞沫沫1414天天潜伏期潜伏期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继发细胞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葡菌、继发细胞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2.免疫性 型别多、易变异、表面感染;短暂免疫力(型别多、易变异、表面感染;短暂免疫力(1-2年),易反复感
15、染。年),易反复感染。u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抗抗-HA中和抗体(中和抗体(IgG,IgM,SIgA):):预防感染,阻止发病;血清中的抗预防感染,阻止发病;血清中的抗-HA的中和抗的中和抗体:体:u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几十年;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几十年;u对型内变异株有交叉免疫,持续对型内变异株有交叉免疫,持续4-7年;年;u对其他亚型交叉免疫差;对其他亚型交叉免疫差;u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特异性特异性CD4+TC,CD8+TC:清除病:清除病毒,恢复;毒,恢复;三、微生物学检查三、微生物学检查n 病毒分离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
16、养细胞n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ELISAELISA法法n 快速诊断:快速诊断:用免疫荧光法或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ELISA法直接查病人呼法直接查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四、流感的防治四、流感的防治n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氨盐酸金刚烷氨、板兰根;、板兰根;达菲达菲(奥司他韦奥司他韦)是一种很有效的流感治疗用药,可以大大减是一种很有效的流感治疗用药,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和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治疗流感的最常用药物之少并发症和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治疗流感的最常用药物之一,也是公认的抗禽流感、甲型一
17、,也是公认的抗禽流感、甲型H1N1H1N1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口服后经肝脏和肠道酯酶迅速催化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其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他韦羧酸,其构型与神经氨酸的过渡态相似,能够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动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动位点结合,因而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NANA抑制剂(抑制剂(NAIsNAIs),它主要通过干扰病,它主要通过干扰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
18、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毒的传播。n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人群n 年龄大于年龄大于50岁的老人岁的老人n 有慢性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患者有慢性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患者n 有哮喘病和肾脏疾病的儿童有哮喘病和肾脏疾病的儿童n 糖尿病人糖尿病人n 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如癌症、爱滋病患者,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如癌症、爱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及接受了类固醇、化疗和放疗的器官移植者及接受了类固醇、化疗和放疗的患者患者n 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6个月个月18岁的儿童岁的儿
19、童n 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n 医护工作者医护工作者n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均含有甲甲1 1亚型、甲亚型、甲3 3亚型和乙型亚型和乙型3 3种流感灭活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病毒或抗原组份 普通感冒普通感冒n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为一种急性传染性鼻炎,俗称常见病,为一种急性传染性鼻炎,俗称“伤风伤风”。其中。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型的鼻病毒引起;10
20、%15%由冠状病毒由冠状病毒引起。引起。禽流感病毒n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 n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为多形为多形性。其直径为性。其直径为80一一120nm。n具有血凝素(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和神经氨酸(NA)n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和H1引引起的起的禽流感病毒致病性n禽流感在家禽中以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及某些野鸡和火鸡及某些野禽的易感性最高禽的易感性最高 n一般认为带毒的候一般认为带毒的候鸟使禽流感病毒成鸟使禽流感病毒成世界性传播世界性传播n人可通过与病禽接
21、人可通过与病禽接触而感染触而感染 第二节第二节 副粘病毒(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paramyxovirus)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n 病毒体积大病毒体积大n(-)ssRNA不分节段不分节段n 包膜刺突蛋白不同(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F蛋白)蛋白)一、麻疹病毒(一、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easles virus)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性传染病。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
22、高。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结膜炎、鼻炎、咳嗽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细菌性肺炎而导致死亡。细菌性肺炎而导致死亡。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n包膜刺突为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蛋白和F蛋白蛋白n免疫力牢固,抗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抗体可抵御再感染。感染。n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n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二)致病性(二)致病性n人是麻疹病毒的自
23、然宿主,只有一个血清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只有一个血清型;型;n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n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易感者接触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易感者接触后几乎全部发病后几乎全部发病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入侵(CD46为为病毒受体)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细胞内增殖入血入血(第一次(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增殖后再次入血血(第二次病(第二次病毒血症)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
24、性包涵体等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麻疹的临床表现n 潜伏期约潜伏期约1012天天n 前驱期:前驱期:由于眼结膜、鼻和口腔黏膜、呼吸道黏由于眼结膜、鼻和口腔黏膜、呼吸道黏膜、小血管等均有病毒增殖,体温略高、咳嗽、膜、小血管等均有病毒增殖,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天。n 出疹期:出疹期:体温突然升高(达到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口口颊粘膜出现颊粘膜出现柯氏斑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天后遍及全身;4天后消退,脱屑。天后消退,脱屑。二、腮腺炎病毒(二、腮腺炎病毒(
25、mumps virus)n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只有一个只有一个血清型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人是其唯一宿主;n 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n 入血,出现病毒血症;入血,出现病毒血症;n 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器官。n 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三、呼吸道合胞病毒(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n包膜刺突为包膜刺突为G蛋白蛋白n婴幼儿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n成人成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n对婴幼儿危害较大对婴幼儿危害较大n
26、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RSV的致病机制n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n病毒不入血病毒不入血n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起,易导致气道阻塞n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第三节第三节 风疹病毒(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n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只有一个血清型;只有一个血清型;n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感染后免疫力持久;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感染后免疫力持久;n最严重的问题是可垂直传播导致胎最严重的问题是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时间越
27、早,儿先天性感染;孕妇感染时间越早,胎儿发生胎儿发生CRSCRS的概率越高。的概率越高。n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先天性风疹综合征:n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白内障n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MMRMMR)(一)生物学特性(一)生物学特性1.1.核衣壳:核衣壳:dsDNAdsDNA和衣壳,和衣壳,2020面体立体对称;面体立体对称;2.2.型别多,约型别多,约110110个血清型,至少个血清型,至少4242个血清个血清型能引起人类疾病;型能引起人类疾病;3.3.一种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不一种血清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28、,不同血清型也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症状。同血清型也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症状。4.4.约约10%的儿童肺炎及约的儿童肺炎及约5-15%的婴幼的婴幼儿腹泻由腺病毒引起儿腹泻由腺病毒引起第四节第四节 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1.1.致病性:致病性:呼吸道等多途径传播。呼吸道等多途径传播。(1 1)呼吸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急性咽炎,肺炎等。急性咽炎,肺炎等。(2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滤泡性结膜炎、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炎(红眼病:眼红眼病:眼-手手-眼眼/公共游泳池公共游泳池););(3 3)胃肠道传播:胃肠道传播:胃肠炎、腹泻。胃肠炎、腹泻。4040,4141,424
29、2三三型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叫型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叫肠道腺病毒。肠道腺病毒。2.2.免疫性:感染后获得中和抗体,免疫力持久。但免疫性:感染后获得中和抗体,免疫力持久。但型别多。型别多。3.3.预防:型别多,且有潜在致癌性,疫苗使用受阻。预防:型别多,且有潜在致癌性,疫苗使用受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五节、冠状病毒第五节、冠状病毒(coronavirus)n为(为(+)ssRNA病毒,大小为病毒,大小为80-160nm,核衣壳呈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包膜上有排列间隔较宽的突起,使整个病毒颗粒排列间隔较宽的突起,使整个病毒颗粒外形如日冕或冠状外形
30、如日冕或冠状n常规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困难,最适温度常规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困难,最适温度为为33-35n引起引起普通感冒,婴幼儿为主;冬季为流普通感冒,婴幼儿为主;冬季为流行高峰,飞沫传播,仅侵犯上呼吸道,行高峰,飞沫传播,仅侵犯上呼吸道,引起轻型感染,引起轻型感染,但可使原有呼吸道感染但可使原有呼吸道感染急性加重,甚至引起肺炎急性加重,甚至引起肺炎n病后免疫力不强病后免疫力不强,尽管血清抗体存在,尽管血清抗体存在,再感染仍可发生再感染仍可发生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典型肺炎典型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所引起的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所引起的肺炎。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
31、原体、腺病毒以及其他未明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其他未明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yndrome,SARS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n是是冠状病毒的变异株冠状病毒的变异株,在,在20022003年先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年先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蔓延扩散,表现为蔓延扩散,表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
32、典型肺炎,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毒,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毒,也可通过呼吸道、口、眼、手等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口、眼、手等途径传播,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染性极强!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冠状病毒致病性 n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是主要是SARS患者;患者;n 传播途经:传播途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或气溶胶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或气溶胶传播。n 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一般为210d;n SARS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n 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高热,高热,38,WBC,头痛、,头痛、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等,上呼吸道症状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等,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33、不明显,有的腹泻,有的腹泻,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一一般肺部病变进展很快,严重的病例出现呼吸困般肺部病变进展很快,严重的病例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并进一步产生呼吸窘迫、休克、难、低氧血症,并进一步产生呼吸窘迫、休克、DIC、心率紊乱,死亡率可达、心率紊乱,死亡率可达10%以上。以上。防治原则防治原则n 预防:预防: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群免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人群免疫力。疫力。n 治疗:治疗:给予抗病毒类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给予抗病毒类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防止病情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病情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n 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疫苗正在研制中。疫苗正在研制中。20042004年年1212月月5 5日,我国科学家在北京宣布世界上第一个日,我国科学家在北京宣布世界上第一个SARSSARS病毒灭活疫苗通过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期临床研究,期临床研究,3636位志愿者位志愿者全身反应都正常。全身反应都正常。小小 结结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冠状病毒、呼肠 病毒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