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840年以前)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夏商西周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扩大了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 政权特征:家国同构、天下观与夷夏观、重视德政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基本方式:井田制,集体耕作;商周时期少量使用青铜农具;西周青铜铸造繁盛,已有铁器;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夏商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世界观从重神到重人(从巫到礼);文化特征:统一与多元、重教化、雅俗并存;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老子创立道家;战国
2、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蔚然大宗;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不同思想家地域特征明显(儒家在东,法家在西,道家在南);春秋诗经、战国“楚辞”体,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楚辞)并存;天文历法发展、“司南”发明、黄帝内经的问世;汉字经历甲骨文、篆书演变,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战国绘画成熟;中国戏曲起源。春秋战国春秋奴隶制瓦解,分封制、礼乐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国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社会转型;商鞅变法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制,地方行县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血缘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产生(以郡县制为代表);贵族没落,平民阶层上升;
3、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兴起;手工业受到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赋税制度产生(初税亩、相地衰征);货币流通广泛,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跨区域贸易现象突出;关中和四川盆地的区域经济作用突出。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相关地图:西周分封示意图、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汉时期(前221220年)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汉
4、朝:中央:汉承秦制;汉武帝确立中外朝制度;地方: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监察制,设州为监察区;选官制变化: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由血缘到才能,由世袭到任命 监察体制:由御史大夫到御史台(监察机构),刺史监察地方(州);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巩固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积极开拓疆域,有效治理西域、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布衣将相现象出现;士农工商四民秩序;士族地位上升。礼法制度: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以礼入法,以礼规范法,形成礼法一体和私姓政治传统,汉承秦制,礼制发达。农业:汉代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推行代田法;灌溉技术;
5、氾胜之书手工业: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冶铁、丝织业;东汉青瓷;商业:统一货币、度量衡,实行重农抑商(限时、限地、征重税、官铸货币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抑制工商业者;由横征暴敛到轻徭薄赋;自然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思想:秦“焚书坑儒”影响恶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外儒内法;治国思想:法家思想(秦)黄老之学(汉初)儒家正统(汉武帝);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汉赋;乐府诗;科技:西汉前期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九章算术、珠算记载;使用浑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
6、西交通道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相关地图:秦朝疆域图、西汉形势图、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三省形成,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曹魏出现翻车;耕耙耱技术;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朝白瓷;南北朝灌钢法;民营手工业受摧残;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缩小与北方差距,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并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出现贵
7、儒尊道崇佛局面;书法艺术由自发进入自觉阶段,各种书体完备;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北方民歌风格各异;绘画总结出许多精辟理论,东晋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石窟艺术深受佛教影响。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出现僧人西行求法的现象(东晋法显)。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了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关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隋唐时期(581907年)隋朝确立、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注重法律的制定;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赋税制度由租调制、租庸调制发展为两税法,国家对农民人身控
8、制逐渐放松;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中期以后,增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但也延续了唐朝统治。曲辕犁出现,犁耕技术完善;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制瓷系统;丝绸吸收外来织法和图案风格;民营手工业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出现柜坊和“飞钱”,发行“开元通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兴起商业城市,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隋朝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归儒”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唐诗繁荣、传奇兴起,出现邸报;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书法盛行楷
9、体,绘画吸收外来风格;唐代文化兼收并蓄、泽被世界;对外政策开放,对外贸易海陆并举,安史之乱后,偏重海路,广州设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相关地图:唐朝前期疆域和闭边疆各族分布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宋元时期(9071368年)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预防内部动乱;收地方军、政、财权,形成了积贫积弱局面。宋朝重文轻武,提倡文治;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制,宰相权势较大。地方实行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
10、辖地和10大行省),加强了对西域、西南、东南边疆的有效管理;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间交融也得到加强。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形成稳定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出现高转筒车;宋代制瓷业发达,出现五大民窑;丝织业织锦写实风格,印刷业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推动文化普及,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发行使用,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草市更普遍,市镇兴起,榷场互市交易活跃;海外贸易繁荣,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宋代引种占城稻、棉花等农作物元朝棉花推广,黄道婆
11、推广棉纺纺织技术,改变了国人衣料结构;宋代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平民化;科技发达,三大发明广泛使用并外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制简仪商品经济发展,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和元曲兴起;宋风俗画兴起,书法绘画崇尚意境。对外开放,对外贸易路线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巨大,宋代制定市舶法则进行管理、抽税;元朝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泉州(刺桐城)海外贸易兴盛。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各民族将经济文化联系更持久稳定呈现互相交融趋势,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成就突出。相关地图:元朝行省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金南
12、宋西夏形势图、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明清时期(13681840年)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侍机构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清康熙设南书房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构成三足鼎立。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奏折制度形成,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赋税制度变化(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因地制宜,有效经略边疆,版图进一步开拓巩固。明中后期,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引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丝织业和制瓷业发达,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
13、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集聚,商帮(徽商和晋商)兴起;农产品大量商品化;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明后期李贽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科技出现总结性巨著,如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传播;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四大名著为其代表;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清道光年间,京剧形成,同光成熟;文人写意画繁荣;明清时期,国家对
14、外政策转向封闭,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明:“海禁”,清:“闭关自守”政策);朝贡贸易是官方认可的对外贸易形式,把贸易与外交结合,不注重经济效益。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有新发展,亦面临欧洲新兴工业文明的挑战,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转型和进步。相关地图:郑和航海路线图、明朝形势图、清朝疆域图、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二):中国近代史部分(1840-194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中国近代前期(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时间西方列强侵华(西方工业文明的扩
15、张)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19世纪中期18401894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1840-1842年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1844年签订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856-1860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晚清时期,英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始终占主导地位;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
16、新政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深受影响,向近代社会买迈进。地主阶级:清政府内忧外患,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被迫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自救运动失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林、魏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推行致力于自强球服的洋务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只是引进新的军事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农民阶级:1851-1864年发动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
17、颁布资政新篇,由于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运动最终失败。“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林则徐、魏源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迪国人;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商战”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4191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侵略要求以输出资本、瓜分世界为主。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
18、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1900-1901年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此后,帝国主义主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方式统治中国,扶植北洋军阀。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日本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资本输出,垄断中国重工业;1912-1919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进入“黄金时代”。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
19、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地主阶级:开明地主支持维新变法,1901-1905年实行“清末新政”、1906-1911年实行“预备立宪”;19121928 北洋政府独裁专制割据混战;农民阶级: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扶清灭洋”,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远;资产阶级:1898年发起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思想传播
20、;1894-1912年:开展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领导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资产阶级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变法图存,君主立宪);革命派:宣传民主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和实业救国思想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1915年发动反封建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推动思想文化革命,解放思想。社会
21、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务运动时期,铁路、有线电报出现;维新变法时期倡导“断发易服”;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民众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蔚然成风。相关地图: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辛亥革命形势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中国近代后期(近代中国的新方向)分期世界形势 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1919-1924)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扶植
22、军阀,混战不断;十月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始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1918年巴黎和会召开、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1920年中国首条民航(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处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一场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诞生,指明了中国革
23、命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方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转为共产主义者;国民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党内合作),建立了工农资小资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1926年北伐胜利进军,中共领导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一战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
24、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924年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国民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共同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大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主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实行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新政;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五年计划,1937年完成工业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5、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但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着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开展经济建设,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一党专制独裁统治,通过继续北伐和东北易帜,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1927年中共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国共对峙形成;1930-19
26、33年,国民党先后发动五次“围剿”;1934-1936年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占领大半个中国1939年二战爆发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
27、5.二战结束。抗战使国民经济损失巨大,大量工业被迫内迁,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民族资本主义因沦陷区日军摧毁或吞并、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压榨,日益萎缩;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日本“以战养战”的侵华策略,给沦陷区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政策、沿海工业内迁、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及大生产运动,均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略防御(1937.7.7-1938.10):国共第二次实现党外合作,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台儿庄战役胜利)和武汉会战;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大捷;相持阶段(1938.10-1944):中共领导百团大战(交通破袭战);1942.初-19
28、45.初,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中共召开七大,为胜利奠定基础;战略反攻:(1944-1945):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国民政府坚持以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为特征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抗战意志在相持阶段发生动摇,并屡次制造反共高潮;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实行坚决回击的方针;日本在沦陷区实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植建立汪精卫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殖民统治;对外关系上:中国与美苏英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援助,中国因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显著提高;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约,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
29、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即领事裁判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逐渐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抗日民主运动随之不断高涨;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5年论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前途指明方向;194
30、5年中国七大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指导思想。大量高校师生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本性,则使国统区人民的思想在抗战及内战时期均受到了极大抑制。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对峙,欧洲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其结果是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取和平
31、民主斗争时期:中共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取得政治上主动;三年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运动战粉碎全面重点进攻;1947.6战略反攻;1948.9-1949.1战略决战1949年初北平和谈、4月21-23渡江战役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相关地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2、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三)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 )时期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和建立政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确立完善外交思想科技和文化教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通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等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基;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建设东北地区,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
33、步基础;1953-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53-1992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中国进入“票证时代”。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强烈的时代特色,简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1949年9月召开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人大确
34、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55年成立新疆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进行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体现出革命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1956
35、年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这是对苏联经验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1956-1966)1956年中国八大的成功探索: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制定当前主要任务;1958年提出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违背经济客观发展规律),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59-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负增长);1960-1965年“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调整,纠正农村左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强烈的时代特色,简朴素
36、、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政协制度发展到新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58年成立广西和宁夏自治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1964年彻底破裂;中美关系继续破裂,外交环境恶化,中国既反美帝又反“苏修”;1956年春为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积极性,提出“双百”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64年原子弹、导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37、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负增长);1971-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经济迅速回升,不久又陷入混乱。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强烈的时代特色,简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1966年文革开始,对民主法制践踏,批斗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学者;1967年夺取地方政权,社会秩序严重破坏人大和政
38、协会议中断。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基辛格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建交,中国出现建交热潮和新局面;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外交成就改善了中国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南优二号成功。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9
3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在农村、城市取得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978年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共同富裕;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个性化,更加多样化。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
40、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完善政协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颁布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了港澳问题,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不断发展。新时期外交调整:以反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实行不结盟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十八大以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
41、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文全面繁荣;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相关地图: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四)世界史部分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科技“轴心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海外贸
42、易和工商业发达。城邦奴隶制工商业经济高度发达,为其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后,罗马帝国和汉朝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时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以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为特征的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罗马法: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罗马只有习惯法;前5世纪中期颁布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第一步成文法诞生;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仅限于调整罗马公民关系;前3世纪中期以后,在对外扩
43、张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6世纪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派诞生,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体现;前5世纪早期的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观点,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把哲学由“天上拉回了人间”;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中期的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著理想国,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也对西方基督教政治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前4C初至后期,古希腊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为现代许多科
44、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严密的逻辑论证方法。工场手工业时期(原工业化)15、16世纪(走向整体的世界)14、15世纪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食物物种以及病原体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世界开始打破相对隔绝状态,商品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意大利佛罗伦斯、威尼斯等自治城市兴起。15世纪英格
45、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王国王权得到强化,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航路开辟使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非洲原有社会发展进程,亚洲古老的帝国也受到冲击。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417世纪欧洲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倡导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宗教改革兴起,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617世
46、纪欧洲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1543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日心说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相关地图: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他航路开辟示意图、黑奴贸易路线图、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教皇子午线示意图、17、18世纪中期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垄断至东方贸易,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1858年正式取消。1602年荷兰也创立东印度公司,1799年解散。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发达,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贸易,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