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反思1.放大镜学生对放大镜很熟悉,本届六年级学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于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并不了解。本课就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1:观察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这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三个镜片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一起观察比较;也可以逐个出示分发镜片,让学生逐个镜片仔细观察后再综合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材料分发方式呢?两种方式各有优点,一起分发比较省时间,逐个分发学生对该镜片的观察会更加关注和仔细。该活动是本节课两大观察活动之一,我推
2、荐逐个分发器材,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关注力观察。探索2: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有何不同。这一活动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老师需要为学生准备至少三种直径相同但凸度不同的放大镜。和探索1不同的是,这个活动需要同时向学生呈现三种放大镜镜片,以便学生观察和比较。让学生亲历观察和记录,以体验获取感知,发现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做记录时需要注意:1.画图尽量精准,三种镜片的凸度要明显有区别。2.表格1中镜片的特点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拓展:自制放大镜。这是一个实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该活动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装水的烧杯,先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放大物体图像。当学生看到放大的
3、物体图像时还是十分惊奇的。接着给学生展示了装水的球形烧瓶和试管,引导学生思考这三种装水的容器和放大镜有什么共同点。既自制了放大镜又归纳总结了放大镜的特点。最后提醒孩子课后利用学具袋中的水滴盘制作水滴放大镜,也可以利用家里的物品自制放大镜。2.怎样放的更大怎样放得更大?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将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的方法,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两个放大镜来制作“组合凸透镜”,也就是简易显微镜,让学生体验显微镜的发明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聚焦: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也许你的班级上有个别想法不
4、同的学生会回答:“制作凸度更大的放大镜。”的确,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可这样的回答往往让老师们很难顺利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此时,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呢?可以试试这样说:“人们在磨制放大镜的过程中,发现要制作放大倍数更大的镜片,焦距就要越小,但是标准焦距是有限制的,所以人们无法磨制出具有更大放大倍数的镜片。”探索环节活动一:制作组合凸透镜。我的做法和教材中有些不同。教材中提供给学生两个放大镜镜片来制作,我提供给学生三个放大镜镜片,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其中两个镜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会制作出放大倍数不同的组合凸透镜,做好后可以交换观察。探索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
5、大镜相互平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放大倍数大的镜片要放在下面。至于原因,和凸透镜成像原理有关,无需向学生解释。活动二: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观察餐巾纸撕开后的边缘、头发、衣服、书本的文字等,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昆虫标本观察。活动三: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这里是学生初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生只需要掌握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即可,其余的结构可做简单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做对比,发现组合凸透镜上面的镜片对应的是显微镜的目镜,下面的镜片对应的是显微镜的物镜。拓展:教材中向学生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电子
6、显微镜是学生现在认识的放大倍数最大的放大装置。到此为止,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工具的部分发展历程:肉眼-放大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不断升级改造,彰显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进步又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后面人类还会制作出更加先进的显微镜。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特点以及利用两面放大镜自制简易显微镜后,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一次探索实验。学生对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充满天生的喜爱,关键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往往将使用显微镜和成功获得观察结果感到兴奋,但
7、对观察后的记录和分析较为疏忽。根据学生学习特性,将本节课重点放在显微镜的正确使用,难点放在观察后的记录和分析,帮助学生对记录的分析和研讨上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自身学习的反思。探究活动一:利用不同观察工具观察蝴蝶结构并记录教材设计是利用三种不同工具分别蝴蝶身体的不同微小结构部分。为了聚焦观察对象的结构特点,通过问题引导驱动学生挑战观察难度最大的微小结构,让学生主动认真去观察自己希望了解的结构;其次,引导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记录呈现观察内容。三种观察工具,是一个有序的观察过程,课堂上我是要求学生先用肉眼观察,然后发放放大镜观察,以此让学生每一个环节的观察都趋向细致、清晰。随后,开展显微镜使用的指导使用,引
8、导学生使用显微镜的关键问题是:蝴蝶翅膀是怎样的结构才能让它如此轻盈的飞行,翅膀到底有什么?(或者蝴蝶的触角是怎样的结构特点?)用关键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探究活动二:使用手持式显微镜观察本环节是在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后再次利用手持式光学显微镜观察,从教学逻辑上说是用不同显微镜进行同质任务。前一个环节的光学显微镜使用是全新的,学生学习的认知负荷较大。因此本环节我没有开展。将使用手持式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能够延后到下一课。但是,学生使用显微镜中已经产生了光线不足的疑惑,引出自带光源的显微镜使用就顺理成章延后一课。活动环节三:交流研讨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记录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课堂上教师
9、利用手机及时拍摄和记录学生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非常重要。研讨环节分为两个步骤实施:第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交流,交流的指向是显微镜观察到细节和放大镜、肉眼观察到的区别有哪些?研讨环节,要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教材中对蝴蝶翅膀上的“鳞片”是作为观察任务表述的。但是学生的观察反馈来看,其实学生是不理解的,学生自己的记录也无法呈现这一个细节的。教师拍摄的照片,此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了。清晰度越高的照片对促进细节的理解越重要。此外,上课前,也要搜集部分蝴蝶翅膀显微镜下的照片,指导学生能做好更认真的观察和记录铺垫。微小世界的学习,学生兴趣浓郁,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实验标本可以观察。因此本课
10、教学中,身边微小的物体,可以提供较为充足的材料。当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后,包括小晶体材料、昆虫标本、以及实验室能够准备的玻片标本都能及时提供学生,拓宽对微小世界的认识宽度。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材解读与处理本课主要由“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两个活动组成,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虽然本课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但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细胞、认识细胞,学生兴趣浓厚、十分兴奋。为了能更加详细地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更为了能留给学生充足的实验和观察时间,我将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理论学习,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2.学习如何制作洋葱细胞玻片标本;第二
11、课时:实践操作,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课时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所以本节课对显微镜使用的复习采用视频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对于本节新课内容“学习如何制作洋葱细胞玻片标本”,我采用“自学教材演示实验观看视频”的模式,力求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该重点知识。第二课时实验操作时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和老师都不愿看到的,那就是受到材料的限制一个小组只有一至两个操作员,其余的孩子只能观看,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本节课我准备了充足的器材,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制作一张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每个同学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后可以再观察组内其他同学
12、制作的标本。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提供制作玻片标本的材料盒,待小组四人全都做好标本后,留下标本,其余器材收拾好放回材料区,整理好的小组才能领取一台显微镜观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显微镜,防止学生将显微镜弄湿弄脏影响使用。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制作的标本太厚而看不清细胞,对这类学生我单独辅导后再让他们领取材料盒重新制作一张标本。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对洋葱内表皮细胞结构、形态等有了直观的认识。前一节课结束时就有学生留下问题:洋葱有内表皮,是否也有外表皮?外表皮有细胞吗?本课就是从遗留问题引入学习:洋
13、葱外表皮有细胞吗?其他更多的生物是否也是细胞组成的?细胞的结构形态是否相同呢?学生对观察微小世界的兴趣、积极性无需调动,完全从心底里充满无限向往。必须认真加以引导的是他们的记录,必须激励认真做好记录的学生。课堂上通过两个手段:第一,评价方式。能够观察实验中做到认真、准确、详细记录的学生奖励一张“实践果”(科学奖励卡之一);第二,引导学生注重证据意识的积累,“我们判断不同生物的结构细胞是否相同,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交流?”上述两种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自觉记录。本节课观察的材料准备必须丰富,材料准备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自备食材,只须能制作成透光的材料都可以;二是教师准备玻片标本,提供学生
14、观察了解,特别是动物类的一些标本。上课的反馈来看,学生更希望自己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进行观察,上课甚至有学生不惜利用蚊子拍死的瞬间,将鲜血制作成了血液玻片标本进行观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制作。课堂学习时间所限,每位学生一般制作两种不同的玻片标本,画出两种不同的细胞记录。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对不同观察细胞的交流和研讨。交流环节必须让学生远离显微镜和实验材料。全部交流环节要依托自己的记录。其次交流活动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生物的细胞形态是怎样的?不同的生物细胞形态相同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同一种观察生物的细胞是否相同?为了激励学生交流的参与积极性,还设置了记录标本竞猜环节:展示
15、的是什么细胞?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学生对多肉细胞的交流因所记录的差异引起很大的争议,也由此产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由于课堂制作和观察时间不足,最后决定下一节课增补多肉植物玻片制作和观察的任务。研讨的最后环节,指向大概念的归纳性问题:我们所观察的这些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相同吗?有没有不是细胞构成的生物呢?由此可以推断,细胞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比,产生自己的概念性理解。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第六课,是学生学习了细胞玻片标本制作,以及显微镜的使用后的又一次新的学习挑战任务观察水中会运动的微小生物。本课有以下几个活动:一是学习制作水中微小的生物
16、玻片标本,并开展观察任务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二是对比资料分析自己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可能是什么。聚焦的问题真实、难度大,课堂过程越有效。我的做法:出示一杯清澈的液体,告诉学生,这是取自野外的清水,很多居民平时都会直接饮用,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可取?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很快聚焦到一点:肉眼观察的清澈,很有可能不干净,甚至会有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生物。随后引入正题:水中可能会有微小的生物。这些生物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怎么才能观察到?我们该怎么尝试认识可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呢?引向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对比资料等。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学习制作玻片标本,直接启发学生,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制作玻片标本,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很
17、自然迁移细胞标本的制作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时候,几乎可以不做任何补充只需要反问学生,诸如:你认为需要碘酒吗?你认为微小的生物会运动,你有什么好方法?等等,学生自然就会自悟式的做出自己的反思和调整。为了引发更多学生思考,也可以采用呈现上节课材料,小组讨论分析哪些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然后全班反馈。这个环节重点是观察、记录并对比资料辨别观察所得微小生物是什么名称。我提前准备了微小生物资料,并随机出示。学生观察记录后很快就会提问,老师这是什么微小的生物?此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水中微小的生物,指导学生对比辨别是什么。为了研讨时的复盘,课堂上我用手机拍摄了显微镜下微小的生物照片,用于辅助学生研讨环节时的交流信息补充,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记录的重要性。第二个环节是研讨,研讨环节要回顾课堂基本问题:根据自己的观察,清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你的证据是什么?你观察到什么?你有什么理由证明是微小的生物?指向微小的生物也是生物的核心特征。并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关注微小的生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辨别指向观察对象重要特征以及细节的描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