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350709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单选题(20小题,50分)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手史料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3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D

2、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5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这反映出A贵族生活被全社会效仿B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C宗法制对社会影响深刻D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3、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7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行政管理有力B农业发展需要C社会政局稳定

4、D生产工具改进9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10秦朝法律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玉玺”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中央集权11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

5、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13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为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在法律答问中有一条律文: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律极其严苛B说明土地私有,严禁兼

6、并C有利于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1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A增加财政收入B旨在恢复生产C削弱割据基础D便于文化统一15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到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材料中涉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是A盐铁专卖B统一铸造五铁钱C北击匈奴D颁布实施推恩令16秦汉时期对手工业生产实行严

7、格管理。如果“矫制专行,非奉使体”,不按国家计划而擅自“鼓铸盐铁者”及其他生产品者,都“法至死”。这一制度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增强了商品经济的活力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17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A汉武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司法案件的处理缺乏统一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18汉武帝时代,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赋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B旨在宣扬儒家

8、民本思想C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结合D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19. 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严控外戚干政 B确保决策独断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宦官专权20如表所示是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据表可知,汉朝边疆治理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题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

9、和屯田A呈现出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B指导思想是修文偃武守在四夷C方略是镇抚相济和以政立教D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

10、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8分)22.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

11、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材料三只有到董仲舒完成儒学改造,使儒学从思想领域走向政治领域以后,儒学才更加具备自上而下地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条件与可能。也就是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摘编自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

12、性。(8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8分)参考答案1.【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万20万年以前,所以根据“距今20万年前”可知北京人遗址符合题意,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排除A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左右,排除BD项。故选C项。2.【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且多雨,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

13、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A项正确;生活习惯不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河姆渡人、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C项;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原始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尧舜禹时期,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说明作为雏形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我国可考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B项排除;由原始状态进人文明时代早在尧舜禹时期之前,C项排除。故选D项。4.【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构字特点和今天的汉字基本

14、相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较为成熟的汉字,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商代是奴隶制王朝,而非封建国家,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目的不是记录商代历史,排除B项;甲骨文未通行于各个部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上作用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家族村社”,“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可以看出宗法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项正确;“全社会”表述绝对,排除A项;“停滞不前”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

15、狄”的思想,指的是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是“华夷之辩”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孟子明确提出了“用夷变夏”的观念,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孟子的思想都是坚持夷夏观念,并未放弃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的爵级,人们可根据军功的大小获得不同级别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

16、,提升新兴地主阶级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机制,故排除B项;二十等爵制所确定的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8.【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管理能力增强,可以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A项正确;农业发展需要、社会政局稳定、生产工具改进等属于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9.【答案】B 【详解】B题干所列的思想家都反对政

17、府过度剥削百姓,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各家学说的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道家学说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玉玺”可知,“朕”、“制”、“诏”、“玉玺”等属于皇帝的专有称号,这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的特点,排除A项;皇位世袭指国家皇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根据

18、“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结合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秦朝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故选B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官僚政治,并没有延续先秦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秦朝虽然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这并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秦朝虽然初步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材料中“创制立法”不符,排除D项。12.【答案】B 【详解】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正确;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分封制

19、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可知,秦朝的律令旨在维护土地私有,C项正确;材料反映秦律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体现秦律极其严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的人口迁移政策,意在削弱反抗的旧贵族分子、六国人民等势力的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控制,C项正确;秦始皇此举意在削弱割据基础,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

20、D项。故选C项。15.【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解决材料中的王国问题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答案】D【详解】秦汉时期通过严刑峻法对手工业进行管理,尤其是盐铁领域,这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这一制度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A项;对手工业的管理是否能促进自耕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无法证实,排除B项;这一举措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

21、选D项。17.【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受此影响,儒家士大夫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领域,根据儒家经义断狱,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处于大一统时期,社会秩序并不动荡,而且从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根据儒家经义断狱,说明司法案件的处理有了统一的依据,而非缺乏统一,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尊儒尚法,而非二者合二为一,排除D项。故选B项。18.【答案】D 【详解】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国力雄厚,所以汉赋“尚奇”“尚繁”“以大为美”迎合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此时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所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迎合了统治思想的需要,即汉赋迎

22、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选;浪漫主义文学在汉赋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汉赋主要是迎合统治者需要宣扬忠孝,而非旨在宣扬民本思想,排除;“各种文体的结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19.【答案】B【详解】光武帝用宦官制约三公,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保独裁专断,故选B项;严控外戚干政,根本上还是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项;“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主要削弱了相权,强化君权,排除C项; 宦官专权要到东汉中后期,D项显然错误。20【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中央政府把边疆地区分为三类,设置不同机构,区别管

23、理民族事务,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汉朝管理边疆并非是为了北拓边疆,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汉代的边疆机构并未体现镇抚相济和以政立教,排除C项。 故选D项。21.【答案】(1)从宗法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2)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22.【答案】(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

24、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2)深远影响:对西汉政治:“推恩令”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儒学逐

25、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尊儒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大多数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1)必然性:注意限定信息“唯物史观”,依据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

26、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并结合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可知,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为了巩固统治,各国进行变法运动。(2)影响: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该举措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依据材料三“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而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大一统的民族观才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信奉的政治理念”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该举措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民族观。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