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模拟作文“附近的消失”写作解析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详解 “附近的消失”,是2019年底的一期十三邀中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说法。之后网络上有多篇文章借用这个说法表达个人的感悟,但具体理解各有不同。本次试题为了让这个说法得以具体化,举的三条例子,都不在项飚原话当中,甚至不见
2、于那些依附于这个概念的网络随感作品,只代表出题人对于这个说法的理解。当然,考场写作时只能立足于试题材料,我们下面将项飚的原话与试题材料做比较分析,只是为了方便突出材料的话题范围,不是想说出题人有什么误解。我们用“说法”而不是“概念”,是因为虽出自学者之口,也不过是随性而谈。十三邀的采访视频经过剪辑,项飚谈及“附近的消失”的散见于节目的几个片段,最直接的是在节目视频的第24分钟:一个自己纯粹原子性的个人,有的时候是关心(自己),然后有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跳出来,对很大的一个事件做很宏大的评论,但是他的中间这一层,对这个“附近”他没有兴趣的。他只对他家里头,或者全世界(感兴趣)。这个是附近的消失,是一
3、个问题。总体来讲现在社会它都是有一个趋势,消灭附近。不同点一项飚谈的是现代社会人的普遍生存状态,是社会生活的变迁(因为人只关心自己和大事件,是因为交通通讯等技术可以使人直达目的地,而失去了对周边的依赖,这一点项飚在他的谈话和文章中有所论说)。试题强调“青年人”,一是想贴近跟高三学生,二是在暗示新一代和过去人的比较,暗示人的变迁。不同点二项飚的“附近”是个人与遥远宏大事件之间的地带,相当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的家(社群)和国(可以参考乡土中国中的圈层社会)。试题的“附近”是在物理或伦理距离上贴近自己的人或事物。不同点三项飚对“消失”表达,是靠指明个人和宏大事件这两个端点来完成的,因为端点已经确立,那么将“附近”纳入视野本是必然,而“附近消失”略等于人的生活的断裂。试题表达“消失”,是直接指出“消失之物”。“附近”虽然包含了与“远方”的对比,显得更容易被关注,但“父母的烦恼”“需要帮助的人”带有隐性,对它们的关心是一种应然而非必然,所以这里的“消失”略等于“忽视”,是个人的对外部的责任的问题。不同点四项飚讨论的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问题,思考指向的是时代变化。试题讨论的是青年人待人处世的问题,思考指向的是个体的道德责任。不同点五项飚有感慨,无褒贬。试题含褒贬,带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