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李斯斯一、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二、二、掌握本文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掌握本文的说理方法、铺陈手法等写作特点。三、三、学习本文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学习本文的构思与语言,提升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李斯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无论是他的李斯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无论是他的XX还是还是XX都在历史上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被曾国藩评价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被曾国藩评价为“智力皆横绝一世智力皆横绝一世”,但就是这,但就是这位在历史中曾经权倾一时的人物,在上位期间也有差点
2、被驱逐的经历,那他位在历史中曾经权倾一时的人物,在上位期间也有差点被驱逐的经历,那他又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呢又是如何化解这个难题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谏逐客书,了解千年之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谏逐客书,了解千年之前一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前一代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一、导入一、导入1.1.解题解题谏:谏:劝谏、劝告劝谏、劝告逐:逐:驱逐驱逐客:客: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书:书:不是书信,而是同不是书信,而是同“疏疏”、奏疏上,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奏疏上,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出师表)。种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出师
3、表)。“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就是李斯所写的一篇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公文。就是李斯所写的一篇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的公文。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他也在被逐的客卿之列,那秦王为什么要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他也在被逐的客卿之列,那秦王为什么要下逐客令呢?下逐客令呢?2.2.背景引入背景引入据史记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
4、子,收留了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也。”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
5、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
6、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得离开秦国。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
7、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客卿。谏逐客书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职。“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义的。1 1、文章思路:、文章思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
8、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2 2、全文中心论点是:、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二、初读感知二、初读感知3 3、层次段落、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第一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
9、卿是错误的。第二段: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灭的功绩。第三段: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是相违背的。第四段: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第五段: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
10、将遭之秦国危亡。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1 1论点鲜明。论点鲜明。开门见山,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开门见山,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2 2论据充足。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1 1)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本文第一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本文第一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公广纳
11、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然后作者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之名也”。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
12、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紧了中心论点。三、研读赏析三、研读赏析(2 2)现实事例。)现实事例。第二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第二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
13、任用人才则相反,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法。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
14、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的正确。(3 3)理论作证。)理论作证。第三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第三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不却众庶”是是“不却众庶不却众庶”的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15、,那样会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逐客是错误的。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
16、秦国的危亡。,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3 3论证有力。论证有力。本文论证方法多样。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
17、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客令。4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1 1)大量的对偶句。)大量的对偶句。如:如:“强公室,杜私门强
18、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
19、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2 2)大量排比句。)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3 3)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西取、东得、迎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拔”、“西并西并”、“北收北收”、“南取南取”、“包包”、“制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等铺
20、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1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遂散六国之从: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从,通假字,通“纵纵”,合纵。,
21、合纵。四君却客而不内: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内,通假字,通“纳纳”。而陛下说之,何也?: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说,通假字,通“悦悦”。西蜀丹青不为采: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采,通假字,通“彩彩”,彩饰。,彩饰。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傅,通假字,通“附附”,缀着。,缀着。四、知识归纳四、知识归纳2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至今治强: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西取由余于戎。: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
22、西名作状语,向西西并巴蜀: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名作状,向西使之西面事秦: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名作状,向西使之西面事秦: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侍奉蚕食诸侯: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名作状,像蚕一样娱心意、说耳目者: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使动,使娱乐娱乐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使动,使愉快愉快故能明其德: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使动,使德明却宾客以业诸侯: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使动,使完成事业完成事业强公室:强公室:使动,使使动,使强大强大3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窃以为过矣:窃以为过矣:私下私下窃以
23、为过矣:窃以为过矣:过错过错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改变改变举地千里:举地千里:占领占领拔三川之地:拔三川之地:攻取攻取包九夷:包九夷:吞并吞并制鄢、郢:制鄢、郢:控制控制遂散六国之从:遂散六国之从:瓦解瓦解功施到今:功施到今:延续延续杜私门:杜私门:贵族豪门贵族豪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从前假使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拒绝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获得服太阿之剑:服太阿之剑:佩带佩带树灵鼍之鼓:树灵鼍之鼓:陈设陈设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取用退弹筝而取韶虞: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摒弃,不要非秦者去:非秦者
24、去:离开离开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方法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排斥故能成其大: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形成,实现此所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借给借给此所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赠送,给予赠送,给予今逐客以资敌国: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来,表目的不可得也:不可得也:实现实现4 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东得百里奚于宛: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状语后置遂霸西戎: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省略句,省略“于于”国以富强: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省略句,省略“之之”百姓乐用: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被动句,乐于被用东据成皋之险: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江南金锡不为用: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被动句。西取由余于戎: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