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20019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15.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整合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

2、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一、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体制具体内容特点夏朝世袭制禹建立夏朝,启创立王位世袭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内外服内服:王畿地区;外服:四周地区较为系统地进行国家管理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向配合,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等级森严,层层分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内容: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分封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古代帝王后代,给予土地及人民;诸侯、卿大夫、士依次分封;天子及各级贵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并划分大

3、小宗;受封土地和人民的各级贵族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影响:积极: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华夏国家认同;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国家分裂;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鲜明,等级森严;原始民主具有约束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核心: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系统 秦朝文

4、书制度有何作用: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廷议西汉(发展)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权);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评价: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效率提高;完整的相权被分割,利于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制的成熟三、汉到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事务性分权);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

5、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宰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汉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其他史实汉到魏晋南北朝1、西汉初吸取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出现“七国之乱”,2、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3、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隋唐1、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

6、,形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宋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2、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设转运司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元地方设置行省,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错;明清明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民政、司法、军政;明后期至清,督抚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中央集权是变化的主因;分权、相互制约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继承性与创新性:既沿袭前代制度,又不断改进、创新;下稳上动:县级相对稳定,县之上变动较大;监察区多变为新的行政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

7、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也容易产生割据;2、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限;3、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整体来讲,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1(2022河南南阳中学高二期末)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一“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

8、理念更注重人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期认为君权神授、“天命恒常”,这种“天命观”不能给政事以有效、正规的指导;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认为“天命”是可以转移的,为此“天命”被赋予道德内涵,将“德”的概念引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实行德政才能顺应“天命”,这反映出天命观从殷商尊神转变为周人尊神但更重人事和修德,D项正确2.(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

9、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3(2022河南郑州高二期末)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

10、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知府行使权力受到长吏、通判牵制,元代地方行省权力相对较大,这表明从宋到元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D项正确;元代相对于宋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相对自由,排除A项;元代仍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权力扩大并不能抗衡中央,排除B项;元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明神宗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派出矿监税使,起

11、初有外廷官员参与,但不久就全部归内廷宦官执掌,矿监税使迅速布满了全国。内官税收体制的出台,完全变乱了原有的财政税收定制,改变了原有的整体税收机制。这反映了明朝A君主权力支配财政治理走向B外廷官员行政权力遭到削弱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的加强D白银货币化刺激了矿利争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廷宦官属于皇帝身边的近侍,派内廷宦官执掌税收,反映了君主权力支配财政治理走向,A项正确;内廷宦官执掌税收不会削弱外廷官员行政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白银货币化,排除D项。故选A项。只有公民能够参加国家 政权管理;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12、。体现一定分权思想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同:异:国家整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制;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一、比较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异同:寡头政治: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雅典民主制机构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轮番而至、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重视民主程序评价积极: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为后世民主积累宝贵经验;局限:范围有限,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造成多数人的暴政;1453年(1500年)古代史近代史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东罗马

13、帝国灭亡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史)西罗马灭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继续发展 476年(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中古西欧政治的特点 前期: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后期:王权衰而复振,英法等国出现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2、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原因 工商业发展;强化王权的需要;自治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3、英法等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影响 推动工商业发展;利于强化王权;推动统一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1、概念解析:直接民主指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而不需要选出议员代表自己参政议政,如雅典民主制;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

14、是指公民选出议员代表自己参政议政 直接民主制充分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但不同政治素养的人具有相同参政权力,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形成多数人的暴政;间接民主为专业人士治国,避免多数人暴政;2、英国君主立宪制(1)、英国政治权力转移的过程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法律制约,但仍有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任命内阁;伴随18、19世纪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逐渐“统而不治”;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成年男性相继获得选举权,权力不断下移;(2)、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内阁(首相)君主上院(贵族院)议会下院(

15、平民院)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力转移解散议会监督负责多数组阁任命世袭权力转移,形式任命提请国王选民选举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掌握立法权;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与内阁共进退。(3)、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原则联邦制原则: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元首、议员由民选产生。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任

16、命联邦法官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总统(行政权)国 会(立法权)联邦法院(司法权)分权制衡美国总统共和制下的权力关系:(立法权)(行政权)议会选举产生与总统对议会负责议会总统内阁经众议院同意可以任命内阁参议院(间选)众议院(普选)副署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行政权、立法权、军事权)最高法院授权(4)、法国议会民主共和制特点:实行分权制衡;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实行议会制共和制。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新宪法。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相同点:资产阶级代议制;分权制衡;政党政治;体

17、现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启蒙思想;1.(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皆得为官吏”的口号下,所有公职岗位均向每一个等级的公民开放,公职人员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由此,担任公职岗位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这一举措A否定了梭伦的政制设计 B导致雅典民主走向衰落C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D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不受财产资格限制,下层的贫穷公民也可以通过抽签选举担任公职,上升到上层,同样上层公民也有可能下降到下层,这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它是对梭伦设计的民主制的

18、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雅典民主发达的表现,而非衰弱,排除B项;废除氏族贵族的特权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江苏常州模拟预测)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在正当执行职务期间,有权获得确定的薪金和报酬,法官任职终身制,只有在上、下议院同时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撤销其职务。”“国王的赦免权对议会下院的弹劾案无效。”这些规定()A确立了英国议会主权原则B有助于实现司法权独立C表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D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不久,英国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强调司法独立、国王的赦免权对议会下院

19、的弹劾案无效等,说明其正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D项正确;确立英国议会主权原则的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排除A项;有助于实现司法权独立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18世纪初的英国国王并非“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787年,美国制定的联邦宪法出台,遭到很多反对,有的认为它剥夺了人的自主行事权,有的担心新闻自由会被消灭,很多人反对的理由则是宪法没有规定把未明确给予新政府的权力留给州政府及市民自身。1788年6月,第9个州通过,宪法生效。这意味着A十三州均需遵守该宪法 B少数反对的声音遭到了湮没C国家干预经济权力增强 D需要修宪完善分权制衡

20、机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权保障、新闻自由、州权、人民权力的存在都是对公权力的制衡,这些关注之处,随后以十条宪法修正案进行了保障,D项正确;民主制下,9个州通过,只意味着宪法只能在这9个州实行,1790年左右十三州才全部批准,排除A项;反对声音在修正案中得到尊重,排除B项;自由,也包含经济自由,国家干预经济,主要发生在20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资产阶级共和制诞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党派之争与宋案1912.8国民党诞生1913宋遇刺、二次革命1915复辟,护国运动1916取消帝制,军阀割据国民党训政1928孙中山“革命

21、程序论”国民党独裁专制一党治国+军权统治国民党宪政1948国民党“行宪”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因人设法北洋军阀混乱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但任何政党都没有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打压,政党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民族危机深重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政治经济思想时期政权建设建立地区意义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权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革命根据地(1)中华苏维埃共

22、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是开辟人民政权道路的重要实践;(3)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治国安民的经验;(4)管理干部不仅成为日后进行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领导骨干,而且成为新中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中坚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设置行政区解放区(1)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23、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临时宪法性质两会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2022河北深州市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A激发国民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凝聚国家复兴的力量D确立民主共和的制度【答案】C【解析】总统誓词中强调了推翻了专制,强调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意在凝聚国家复

24、兴的力量,C项正确;誓词并不是强调斗争,而是建设,排除A项;誓词中没有提到政府组织形式,排除B、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

25、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可知,这一时期为抗张时期,中共通过进行基层民主建设,以便更好的将政策落到实处,支援抗战需要,B项正确;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C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

26、生转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结束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在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B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A项;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全面展开,排除C项;政治协商会议职能发生转变是具体表现,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第4课 历代改革背景措施商鞅变法社会转型“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北宋时期的改革统治危机加

27、强中央集权;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张居正改革统治危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成效结局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初期有成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短暂缓解统治危机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从背景、措施、改革的成效和结局,中国古代改革有何共性?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32123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统治者的支持改革在王朝所处的时期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4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中国开始沦

28、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人民解放人民共同富裕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改革背景内容意义戊戌变法1898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清末新政1901-1911民族危机革命浪潮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建立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多领域变革,提倡新学,兴民权改革教育、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1.特点: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2.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9、。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35时间阶段主要内容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土地改革1953-1956过渡时期“一化三改”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三面红旗1978.12-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2012.11中共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中共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2017.10中共十九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30、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成就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对外开放全面认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1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

31、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王安石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改革开放)。2改革的原因总的来讲,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

32、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如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财政收入困难,国贫兵弱、民族危机严重等。(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可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分析。(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6)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

33、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东方六国,其地域较偏僻,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保守势力弱,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等措施促进其军功之士比例占据多数,而东方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快,保守势力也较为强大,因此这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材料所述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政治经济发展

34、不平衡,B项正确;2.(2022湖南模拟预测)从1896年至1911年,晚清政府共派出留俄学生37人。除1人辍学、2人不明外,选学工科的有12人,学习法政的有9人,学习商务的3人,语言4人,其他6人。这反映出当时国人()A发展工业的迫切要求B对进步思想的抵触态度C探索君主立宪的道路D全面学习俄国先进经验【答案】A【解析】学习工科人数众多反映出国人以及政府迫切要求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发展本国工业和国防、鼓励留学生选学工科的政策相一致,A项正确;学习法政的人数仅次于工料,足见国人当时对新思想的态度并非“抵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留学生对救国道路的选择,排除C项;全面学习俄国先进经验说法太绝对,

35、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福建模拟预测)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作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其中包括:化肥、石油化工以及电站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一政策的实施A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实践经验B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C强化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D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答案】A【解析】1973年实施的措施是在西方深处经济危机、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的条件下进行的,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开启及随后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B项时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件: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