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学业评估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1.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制度( )A.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 B.加强了王朝的中央集权C.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 D.强化了商王的专制权力2.公元前366年,罗马的平民首次担任执政官。公元前287年,完全由平民组成的特里布大会通过的决议不需经过元老院或第一等级
2、主导的森都里亚大会批准,也被承认具有法律效力。这( )A.使政治体制缺乏权力制约 B.限制了罗马贵族的权力C.导致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D.扩大了罗马平民的权力3.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两院议员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4.1948年,解放区石家庄大河村农民用投豆子方式选举村干部,谁背后碗中的豆多,谁当选,故名“豆选”。下图为版画豆
3、选的一部分。这幅画体现了( )A.全国农民逐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B.男女平等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C.解放区重视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D.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民主制度探索5.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审订其阙,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 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6.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
4、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 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7.据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表明在当时( )A.科举考试成功推行 B.地方权力逐渐增强C.官员选拔择优录取 D.中央集权日益强化8.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了多种法律并存的局面。以至于伏尔泰不无讽刺地说,“在这个王国里,每当你从一个驿站到另一个驿站就出现这种情况:在每次换乘马匹的时
5、候,法律也就变了”。这一现象( )A.反映了法国民法典形成的背景 B.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C.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根源 D.体现了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9.史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秦汉统治者的举措( )A.推动了农耕文明的扩展 B.维护了秦汉王朝的长治久安C.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D.旨在加强对匈奴的有效管理10.巴黎协定是由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2016年正式实施。该协定致力于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
6、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停止落实不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这反映了( )A.巴黎协定不具备约束力 B.国际法的实施受到大国强权的影响C.二战后国际法涉及领域扩大 D.巴黎协定有效遏制了气候变暖1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12.下面为明洪武时期
7、颁布的有关江南地区赋税的政策。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概况洪武十七年“命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四府,以黄金代输今年田租”洪武十八年、三十年更定钞钱或金银折纳米的比价A.货币田赋时有征收 B.“金花银”推行困难 C.一条鞭法实施有效 D.科差制度遭遇危机13.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还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反映了( )A.美元失去国际主导货币地位 B.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 D.人
8、民币发展得益于货币多元化14.有学者指出,19世纪的英国由于银币存量极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让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取代银本位制,让英镑变成世界货币,如果英国的计划取得成功,那么只要开动印刷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英镑纸币就将取代亚洲的白银。这说明( )A.英镑已失去世界性货币地位 B.货币成为国家博弈的工具C.英国本土的黄金资源较丰富 D.亚洲白银已成为世界货币15.下表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财政收入结构百分比统计。该表可以说明(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地丁69.5%39.5%盐课16.4%8.8%常关税10.8%3.0%杂赋3.3%9.6%厘
9、金018.2%洋关税020.9%A.晚清丧失领事裁判权引发的变化 B.晚清岁入总额大幅度增加C.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D.晚清传统财政的逐渐瓦解16.14、15世纪法国城市中兴起了基层民间组织兄弟会。兄弟会一般不要求会员来自特定阶层或具有特定身份,其组织框架与当时的市政官制度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兄弟会的建立( )A.有利于弥补市政机构“社会保障”的职能 B.表明基督教对中世纪市民社会的高度控制C.削弱教会和贵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 D.是中古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
10、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15分)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整理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的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
11、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整理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19.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
12、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它一直被历史学家称为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
13、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奥斯曼帝国取得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建立的意大利、德意志帝国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新民族主义的表现”。摘编自赖海榕、黄玉
14、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分别归纳每一阶段的基本内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影响。(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鹰顶金冠饰最高处是一只雄鹰,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花瓣形金冠上錾刻着四狼咬四羊的图案,冠带则雕刻着老虎与猎物的紧张对峙,猎杀仿佛一触即发。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
15、胡服骑射。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吗?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
16、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政权建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
17、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1.A 2.D 3.A 4.C 5.D 6.D 7.D 8.A 9.A 10.B 11.B 12.A 13.B 14.B 15.C 16.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4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分)(2)内忧
18、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答出3点4分)(3)乡村治理的创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答出2点4分)18.(1)1416世纪,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启蒙运动期间,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平等、自由;19世纪上半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6分)(2)积极:促进民族国家建立;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激发爱国热情,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促进、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答出3点3分)消极:极端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和歧视性,19世纪末主要表现为殖民
19、扩张;当今社会则会引起国际关系紧张,引发民族冲突和战争,破坏国际和平与稳定。(4分)19.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分)阐述:各民族农耕、游牧经济类型具有天然的互补性。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一些民族之间虽一度是对手,但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局面的形成。战国赵武灵王放弃宽袍大袖,实行胡服骑射,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是农牧文明交融互补的典范。唐朝的怀柔政策,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团结。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
20、真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均在维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采取汉化措施,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使民族交融得到发展。元朝的统一,推动了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和平相处,元朝一方面深受中原典章制度影响,另一方面如行省制的创立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在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民族交融始终是民族关系演变的主流。随着民族交融,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0分)20.示例观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21、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诸侯王,由此形成“王国问题”。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的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通过以上措施,汉代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朝中后期,广设节度使,节度使权重,“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中的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州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通过以上措施,北宋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8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建立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之上,迎合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