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综合复习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1.下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这反映出西周相对商朝而言( ) A.政治疆域概念日渐清晰 B.王位继承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皇权呈现愈加强化趋势 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2.下表所示为近代西方国家部分重要法律文献的序言首句或第一条内容的规定。这些内容的差别主要是基于各国( )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1787年美国宪法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
2、一个众议院组成(注:以上仅为第一条第一款内容)人权宣言(1789年)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除了依据公共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差别外,其他社会差别,一概不能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梅克伦堡什未林、萨克森魏玛A.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广度 B.民主政体建立方式的差异C.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先后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3.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
3、,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坚定决心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或有治国安邦之策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 )A.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B.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C.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 D.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5.美国文官制度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
4、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6.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尚公”,注重团结合作和社会公德;“尚武”,仿效各国“全民皆兵之制”;“尚实”,学习西方实证精神,发展实业,使人人具备从事农工商各业的技能。该奏折( )A.强调选官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B.指明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途径C.突出教育改革对救国的作用 D.是对
5、新式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反思7.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A.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 B.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C.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D.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8.西汉初期的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施政时采用法家学说,严刑酷罚,打击盗贼和豪强势力,他们被称为“酷吏”;二是学习了儒家经典而被选拔入仕的知识分子,施政时则采用儒家的学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开辟学校、施行教化,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6、他们被称为“循吏”。汉初“酷吏”和“循吏”的并存( )A.说明了儒法有合流的趋势 B.反映了德政与刑罚的矛盾C.彰显了统治者治国的智慧 D.体现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9.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为使民众理解、掌握法典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法国民法学界编纂了众多关于民法典的解说和注释书,对成文法典进行有逻辑的、详尽的、系统的文本解读、阐释,以此为起点,欧洲的法典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反映出大陆法系( )A.司法机关拥有立法权 B.比较重视法律文本的解释C.判例法占据主导地位 D.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的原则10.如图为人民画报的封面,具体为:1954年8月工人上大学;1955年6月祖国的花朵。它
7、们集中反映出( ) A.生机盎然的新风貌 B.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斐然C.人民政权重视普及教育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传播11.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各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陆续签订一系列条约或建立同盟关系。到19世纪中叶,各国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而1848年开始席卷整个欧洲(除俄国外)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却有着明显的国际合作倾向。该现象的出现说明,维也纳体系( )A.是英国均势外交的产物 B.是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C.立足欧洲大陆封建秩序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将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所应调动的积极因素之一。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
8、话中,毛泽东把“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看待。上述举措( )A.践行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B.是对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探索C.转变了中共民族工作的主题 D.适应了对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13.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 )时期主要内容1949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中共十九大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
9、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14.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这说明唐后期( )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宦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南郊赦文唐文宗(809840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颁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两税法实施15.明清政府在承认宗族等民间组
10、织对地方管理的基础上,尽量将其纳入保甲制中,比如保甲的编排尽量适应基层社会的聚落形态,在宗族势力较盛的地方设立族正、族甲等。这表明明清时期( )A.宗族势力日益强大影响到政权安危 B.基层社会呈现官民合治的重要特征C.保甲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D.政府亟须调整基层治理的相关政策16.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过程: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倡导个人负责,福利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划、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备 B.
11、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运动。针对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宣传队就地利用各种群众大会、香火会、庙会、集市及学校作讲演;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不少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大家来选举选举秧歌等选举主题歌曲。1937年5月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第四条规定:“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选举条
12、例第二条明确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根据地的选举方法有“投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授豆法”“竞选法”“烧洞法”等。民主选举经过登记选民名单、提出候选人名单、确认选举资格、检查政府工作、进行投票选举、总结选举工作等过程进行。摘编自卫东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特征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当前我国民主化进程的积极探索,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可行之路。一大批有文化、有本领、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委会成员,使村委会干部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进一步健全。“民主听证会”“村务咨询日”“民主
13、活动日”等新的经常性民主形式不断涌现。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摘编自张小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的情况时
14、,可将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但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相得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指亲属犯罪理应相互维护、隐瞒,反之则定罪),是春秋决狱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法律仍有体现。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材料二教会法亦称宗规法或寺院法,以圣经为主要法源,通常是指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法
15、律。教会法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基督教相关联。380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通过敕令定为罗马国教,从此基督教转而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着力宣扬“原罪”、忍受、驯服和君权神授。教会对教徒的信仰和道德享有管辖权,并逐渐形成教徒之间的纠纷由主教裁判的惯例。自此,教会信条逐渐获得国家认可,成为法律。教会法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不仅调整教会内部关系,惩罚神职人员的渎职行为,而且对于俗人具有“罪孽”因素的一切行为都横加干涉。10至15世纪是教会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司法实践中,教会法成为欧洲封建国家通用的法典,教会法庭甚至凌驾于国家(世俗)法庭之上。教会法对西欧各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成为西欧各国
16、主要法律渊源之一。摘编自叶秋华西欧中世纪法制发展特点论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春秋决狱和西欧中世纪教会法各自盛行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论述教会法和春秋决狱的共同特点。(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
17、。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材料二史料内容文献史料一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回.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值,折收银、布绢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情况的史料
18、价值。(6分)20.【社会治理体制变迁】(12分)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认为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摘编自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请围绕“制度变迁”,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中外知识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
19、,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1.A 2.B 3.B 4.B 5.B 6.C 7.A 8.C 9.B 10.A 11.C 12.B 13.B 14.B 15.B 16.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特征:广泛深入的选举宣传;公正民主的选举原则;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依法有序的选举程序。(8分)(2)成就: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答出3点3分)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保障;调动农民参政的积
20、极性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答出3点3分)18.(1)春秋决狱:统治者的肯定和认同;儒家重孝伦理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使主流思想得到传播。(3分)教会法:基督教被尊奉为罗马国教;圣经和基督教信仰在中世纪的西欧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世纪西欧政局四分五裂,缺乏强大、统一的世俗王权。(3分)(2)共同特点:都体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都体现了伦理道德对法律审判的作用;都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19.(1)表现:白银采冶和加工规模扩大;官私手工业均有参与生产;白银成为赏赐军人的常用品;银器使用普及化,逐渐打破等级限制。(4分)原因:宋代对社会的
21、控制相对松弛;煤炭开采和燃料的改进;白银开采技术的提升;笼络军队的需要;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2)史料一、二均选自明朝皇帝的实录,为明朝官方正史,是研究明代白银使用情况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依据史料一可知,明初由于水路不通,部分地方在赋税中使用白银。依据史料二可知,正统年间为了保障卫所军官的薪俸,“金花银”制度逐步出现。上述两则史料表明了明代白银在税收领域的使用发展情况,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的背景。(6分)20.示例论题:宏观社会背景促进制度变迁。(2分)论述: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基础之上,伴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1617世纪,英国资
22、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至1688年“光荣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受到议会传统影响的资产阶级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最终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求更多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客观上推动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8分) 结论: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并逐步完善,这是英国资产阶级所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这一过程主要取决于近代英国宏观的社会背景。(2分)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