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 程 标 准考 试 大 纲考 点 搜 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点击学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材梳理(一)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1汉朝(1)背景:汉初的有时对抗朝廷。封国封国(2)措施汉景帝平定“”。汉武帝颁布“”。(3)结果: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加强。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 ,严重削弱了中央
2、集权。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推恩令推恩令藩镇割据藩镇割据3北宋(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 收归中央,充实中央 。行政: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设负责监督。财政: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兵权兵权禁军禁军通判通判文官文官中央中央藩镇割据藩镇割据4元朝(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2)内容河北、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山西山西宣慰司宣慰司(3)作用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的开端。地方地方省制省制(二)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地位低的人担任
3、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中书省、三省体制。3隋唐(1)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令尚书令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决策决策执行执行4宋朝(1)宋初设立为最高行政机构。(2)为制约宰相又增设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军权和 。5元朝: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三司使三司使行政权行政权财权财权中书省中书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 ,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实行,选用官吏 不重才能。3隋至元(1)措施:科举制。(2)作用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紧联
4、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察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重门第重门第特权特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导学笔记1汉初王国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2什么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1)含义: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政的场所。(2)关系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中书省掌制定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
5、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3)评价作用:a.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b.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局限性: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统
6、治的积极作用。3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制度项目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开始于元朝与中央的关系(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因材施教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发展演变(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即宰相集体负责制。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3)宋朝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但相权被枢密院、三司使等分割。(4)元朝建立后,废三
7、省,只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分理宰相职责。(5)明代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丞相废除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影响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分裂之祸,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显然有其进步作用。“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随
8、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明显的弊端:“冗兵”“冗官”“冗费”与日俱增,使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其实质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1)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2)趋势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4)作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9、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1)隋朝创立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至此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在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3)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冲破了士族门阀
10、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势力的作用。它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国家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总之,科举制使荐官制发展到考官制,这无疑是一大社会进步,并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且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设问诱思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特点?提示:(1)分权。在中央分军权和相权,在地方分节度使的权力。(2)重文轻武。地方上派文臣做地方官。(
11、3)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精锐军队主要是镇压人民反抗,边疆防守空虚。走出误区要正确认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区别。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削弱相权,将朝中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个人手中。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是削弱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确立并完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已很完善,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辖机构。宋初,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元代六部是中书省的下辖机构。明太祖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
12、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科举制度的性质是选官制度,是从统治集团外部选拔人才进入统治集团,而不是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把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权由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手中,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曾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到明清时期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近代以后,对西方的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点击学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材梳理(一)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
13、度的废除(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 和丞相,设负责政务,对皇帝负责。(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中书省中书省六部六部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事务繁忙。(2)过程明太祖设置 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后来大学士有了 ,内阁地位提高。3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 机构或 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票拟权票拟权行政行政决策决策(二)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1原因: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1)康熙帝设 参与机要
14、事务。(2)时设立军机处特点: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品级不高,跪受笔录。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南书房雍正帝雍正帝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导学笔记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作用是什么(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
15、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2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3)认识:加
16、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材施教明初为什么设内阁?明朝内阁的权力有何变化?内阁首辅与宰相有哪些区别(1)原因:丞相被废除后,因政务繁多,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2)变化明太祖设殿阁仅备顾问,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后来权力渐重,拥有票拟权力。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内阁居六部之上。(3)区别: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
17、制度的区别(1)明朝内阁: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的批阅、族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以后,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2)西方内阁制: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被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政府所有高级官员的权力,
18、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3)认识: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它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皇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北宋:在
19、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趋势: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通过分割相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上极端。明朝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是怎样强化的?有什么特点?这一制度的加强从本质上是由什么决定的(1)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特点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a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
20、机构。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b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决定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3)决定因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21、设问诱思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联系朱元璋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提示:加强皇权;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改设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内阁。走出误区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虽然解决了君相矛盾,但导致皇帝负担加重,设立内阁是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相权和皇权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内阁制是明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相权与职责,也不可能像宰相那样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时期阁臣权
22、势膨胀,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不统辖六部,也不能直接干政。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开始将部分奏章交到内阁,由阁臣替皇帝拟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然后再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至明英宗,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学生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的职能理解不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皇帝也难以更改。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实际上是替皇帝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
23、时又设军机处。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军机处只是一个行政执行机构,不是决策机构。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探究1理解、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例1】以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正确的是()以分化事权为特点以强干弱枝为原则 直接目的是加强皇权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ABC D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A或B项,错选原因是思维定式造成的,以为任何措施最终都是加强皇权;还易错选,是因
24、为北宋没发生分裂状况,误以为就消除了分裂根源。北宋重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未消除分裂的根源自然经济。符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答案:C练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史论结合的能力。B项仅反映了收“财”的一面,且收权的应是中央,排除;朱熹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其理学主张的内容,排除;藩镇割据问题已解决,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探究2考查学生对明朝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认识【例
25、2】下图历史人物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他()明太祖朱元璋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解析:由于废除丞相,明太祖不得不事必躬亲,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答案:A练2(2011启东模拟)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权进一步集中到皇
26、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有丞相并不一定会导致社会混乱。应选B。答案:B热点链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针对“钱学森之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11月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回顾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也为社会培养了
27、一些人才,但总体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一旦做官就成了皇帝的忠顺奴仆。命题预测【例3】人民网2010年3月4日载全国39所中学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的举荐标准是()A被举荐对象家产的多少B被举荐对象出身的高低C被举荐对象人品和学问的好坏D被举荐对象与举荐人关系的亲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察举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根据才能、品行,与当今推荐制存在一定相似性,故选C项。答案:C练3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
28、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军功爵制度 B八股取士制度C科举制度 D察举制度解析:注意题中要求对后世考试制度的影响。由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发展到后期的一种形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1东汉末年,规定刺史可拥有地方的行政权和兵权。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引发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B缓和了宦官外戚之祸C平衡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解析:刺史行掌一方大权,形成割据势力,这是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根源;B项与题目无关;C项应改为打破,才恰当;D项指唐朝后期。答案:A2汉初,大臣晁错请求汉景帝“削藩”,其父说“刘
29、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回家服毒自杀。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汉初封国势力强大B“削藩”关系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C导致了汉武帝“推恩令”的颁布D“七国之乱”与此有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材料表明“削藩”对刘氏政权意义重大,但却将改革者个人置于危险境地。汉武帝“推恩令”是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采取的,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C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曾出现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的现象。这一现象是指()A西汉出现“王国问题”B魏晋时期割据政权并立C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 D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阅读材料能
30、力。“方镇”即唐朝中期的藩镇,节度使握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答案:C4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C宗法制度 D科举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靠功绩与才能”、“工匠的子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故选D项。A项按出身,B项还重视品行,C项按血缘关系,均排除。答案:D5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C分封制 D科举制解析: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不符;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
31、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答案:B6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仿效元朝中央机构设置B地位最高的中央行政机构C君权和相权矛盾斗争结果的替代品D到清朝即被废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掌握。A、B、D三项都缺乏史实依据,予以排除。C项反映了明朝内阁制度恰恰是丞相制度被废除后,明朝统治者对无法独自处理众多国家事务而被迫选择的补救措施。答案:C7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
32、年才被废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明太祖废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A、C、D三项所说与史实不符。答案:B8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力的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西周分封制 西汉“中朝”的建立
33、明朝的内阁制 清初建立军机处A BC D解析: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权力很大,地位很高,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含的选项,可知答案为C项。答案:C1(2010北京文综)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 B秦朝C汉朝 D唐朝解析:图片中既有“郡”又有“国”,说明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判断是汉朝。答案:C2(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
34、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权力的分权制衡体制,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不属于唐朝的监察机制,唐朝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答案:B3(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唐朝科举制下,无论富家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能参加科举考试,故A项说法错误;八股取士和熟读四书五经是明代科举制的内容和规定,故B、D两项错误;唐朝采取分科取士的做法,分为进士、明经等科,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4(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
35、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左思认为,有些人世代占据高位,导致英雄俊才得不到重用,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答案:C5(2010江苏单科)“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从材
36、料信息看,元代早已经崇尚佛教,占领西域后,元世祖因为这些地方广大而险要,因此顺应这里的习俗并设立机构加以管辖,这个机构是指宣政院。中书省是元朝的中央机关,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答案:A6(2010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使之相互制约,三分相权的结果是皇权的加强,故C项的说法最准确。A项的说法和材料信息正好相反,故错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时期,故B项错误;
37、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与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7(2010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从“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可知A、B两项错误;从“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8(2009福建文综)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38、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解析:本题考查公元纪年法,最好结合数轴分析,比如公元前300年之后是公元前299年,而不是公元前301年。因此,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9.(2009北京文综)北京孔庙(见右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解析:科举制度开始形成于隋朝,北宋时殿试成为科举定制,明朝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由此排除A、B、C三项。3块元代进士题名的碑说明元代亦沿用了中原的科举制,因此它们可以佐证元朝统治者
39、继承了中原文化。答案:D10(2009浙江文综)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解析:从图片中“通判”“知州”可以判断是在宋代,另外从行政机构设置路、州、县三级也可以得出答案。答案:B一、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
40、责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作用和影响不同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针对训练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郡县制下的皇帝控制了地方最高长
41、官的人事任免,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演变(1)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2)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唐朝时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5)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针对训练2西汉
42、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A行政权B监察权C军权 D财权解析:西汉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诸侯王与地方高官。答案:B三、宰相制度的兴衰(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2)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职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3)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4)北宋时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5)明朝洪武十三
43、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针对训练3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因而C项符合题意,在题干中A、B、D三项内容没有直接体现。答案:C四、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征1君主专制主义(1)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体现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位世袭制表明了皇权的不可外移性。(2)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自秦代确立以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体现了
44、“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原则。2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主要表现在:(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郡国、郡县无立法权。(2)郡县制地方官员的除授、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3)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发展趋势而言,地方政府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4)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3官僚政治它是中国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主要特点是:(1)官为君设,从而赋予官僚政治以浓厚的人治色彩。(2)中国的官僚政治虽然有一套完善的考选官僚的制度,
45、但是,无论是从考选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方式与程序上看,都体现了它的封闭性特征。(3)“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赋予官僚政治以腐败性。针对训练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正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本段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在建筑方面体现皇权至上的史实。答案:C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1)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汉承秦制。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
46、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创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3)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建立,唐朝时完善。这种制度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北宋设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6)内阁的创立:明太祖时开始创立,明成祖时正式确立,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7)军机处的设置:清雍正帝时设立,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针对训练5“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
47、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宋朝统治者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之一便是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答案:C六、从清朝中央机构的演变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清朝中央机构的演变(1)清朝初年中央机构由内阁、六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组成。其中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最大,是清朝中央的辅政机关,实权始终操纵在满洲贵族手中。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2)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草拟谕旨。这样南书房就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部分权力。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其目的就是让它们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南书房的设置是清朝前期专制主
48、义中央集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3)雍正时设军机处。其目的显然是加强皇权,需要注意的是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但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2认识:清朝中央政权机构的变化实质是皇权越来越大,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针对训练6(2011朝阳模拟)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A、C两项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材料内容,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故D项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