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沪粤版运动与力单元组织方式团 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怎样描述运动第七章第一节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第七章第二节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七章第三节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七章第四节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注意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 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 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体内容如下: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 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 现象。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2解读如下:1.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也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种运动形式,这里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强调不仅要简单的知道,而且要练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不止机械运动,电磁 运动,热运动,还包括化学,生物学中的运动,天
3、体运动等,了解这些现象既可 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多样性,又能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2.物理让学生再次学习速度,重在让学生体会建立速度概念的科学方法,使 学生理解速度是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 的速度。关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能利用公式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 中有两个求出第三个,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计算。3.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课标既有过程要求,又有知识要求,应当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惯性是物体的普遍属性,生 活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都跟惯性有关,要求学生能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 有关现象,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思考,体会惯
4、性的存在。4.二力平衡条件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等后续知识的基础,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属于了解水平。二、教材分析本章包括怎样描述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及 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 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知识及有关科学方法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上一章 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压强浮力、功和能的预备知识,也 是学生高中进一步学习力学的基础。本章的重点是速度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难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物 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和惯性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实际中有非常 广泛的
5、应用,另外比值定义法对以后学习其他类似的物理量会有所帮助,牛顿第 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它科学地、定性地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在力学发展史上,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意义。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力对运动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抽象能力及认知结构尚不成熟,其中有一些是基本正确的,也存在不少不合理的观念,甚至是错误的经验性认识,因此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而且能够从物理 现象中归纳科学的规律,这都为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举例 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了解
6、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 停的运动中。2.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会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知道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了解一些物体的大致速度。3.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 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通过实验和推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体会“理 想实验”的科学方法。4.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两个:静止和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了解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是变化的。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单元作业设计基于对教材、学情、作业进行的合理分析,关注育人价值,科 学设计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设计中采用了
7、分层设计的形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 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的内容作业,注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 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所设计的基础练习区和素养挑战区作业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 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课外实践区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和成长环境,作业内容和形式便于操作,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确定本单元的知识系统,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现对学
8、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目标。4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知道机械运动的相对性。2.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处于永恒的 运动中。3.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初步的 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5.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 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生活中,八年级学生对运动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从物理现
9、象中归纳出科学规律,对新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能通过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但学生对参照物比较陌生,生活中 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大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大地是 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 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1.参照物的认识和理解;2.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经情况。2.运动与静止的 判断及其相对性。1.通过作业 1,初步认识机械运动。2.通过作业 2,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 物处于永恒的运动中。1.观看北京冬季奥运会,说一说什么是机械
10、运动,你是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2.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的相关视频,谈谈你对运动的多样性的感受?并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 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答案答案合理即可作业分析难度团 较易中等较难来源引用 改编团 原创为便于作业后的精准评价和及时矫正,将学生答题情况预设三个层次,其中 A层次最高,C 层次最低(下同)。5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观看视频,参与作业观看视频并能说出自己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观看视频能科学表述机械运动,对运动和静止提出自己的见解目标 2收集资料,参与作业收集资料,能够表述自己对运动多样性的感受收集资料丰富,表述科学准确,
11、能做出新的实验设计预习第一项作业通过让学生在收集观看真实情境的活动中,引发学生深入思 考“什么是机械运动”,初步体会运动和静止,调动学生头脑中对于“机械运动”的一些实例的认识,并初步体会课本中对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描述预习第二项作业给予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关键词的方式给学生搭建了思维脚手架,激发学生潜在发展水平,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充分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后期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 不停的运动做好了准备。分层评价设计有利于教师课堂上对学情的把握更加的充分,从而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加游刃有余。1.通过作业 1,让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更加深刻,突破深入认识机械运动的
12、定义 这一难点。2.通过作业 2,让学生对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作业 3,让学生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意识到宇宙中的一 切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中。51.观察以下图片,回答以下问题:6(1)对比两幅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有动?(2)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3)总结一下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2.做一做:将书本放在桌面上,把橡皮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沿桌面缓慢并缓慢 拖动书本在桌面上水平前进,思考:(1)以书本为参照物,橡皮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桌面为参照物,橡皮是运动 的还是静止的?(2)你还能列举哪些生活的实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3.展示课前收集
13、到的收集一些关于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 动、生命运动的相关视频和实验设计,并表达自己对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答案1.(1)1 号和 2 号动了,3 号和 4 号没动(2)(3)答案合理即 可2.静止;运动;答案合理即可3.答案合理即可作业分析难度团 较易中等较难来源引用 改编团 原创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参 与 活 动并 回 答 问题积极参与并能表述依据积极参与并能够总结结论,科表述自己的观点目标 2参 与 活 动并 回 答 问题积极参与活动并正确回答问题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说明运动的相对性目标 3参 与 活 动并 能 够 表述 运 动 的多样性积 极 参 与 活
14、动,科学表述运动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活动,科学表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第一项作业设计重视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将机械运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来,建立“参照物”、“运动”以及“静止”的概念,为深入认识机械运 动和运动的相对性打下基础。第二项作业让同学们更形象地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并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知道“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而是要知道机械运动相对性及其特点,并能用身边的事例加以说明,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的发 展。第三项作业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多样性,更是让学生在喜爱的活动中67来学习,希望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和表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1.通过作业 1、2
15、、3,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检测能否根据参照物能够判断物 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通过作业 4、5、6、7、8,巩固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检测能否根 据情景判断所选择的参照物,能举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3.通过作业 8、9,将生活和相关知识点线面融合,对相对运动形成深刻的认 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认知。4.通过作业 10,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1.下列所举各类 运动 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抛出的篮球在空中运动B.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运动C.植物的生长D.春风拂面2.如图所示,一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的;若以
16、岸为参照物,白鹭是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3.(1)飞行员在回忆飞机俯冲的情景时说:“大地迎面而来”,他是以做 参照物的。(2)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是以为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静 止在高空中是以为参照物的。4.下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的。(选填“静止”或“运动”)5.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词句优美,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原是晚云遮明月”是以月为参照物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17、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的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轴为参照 物6.春天来了,老师和同学们乘车前往郊外春游。老师看到汽车开动后还有同学在 车内走动,连忙站起来大声对同学们说:“汽车行驶过程中,大家坐着不要动!”,谈谈你对这里的“坐着不要动”的理解。永不停息的运动世界这一思想,能用科学的知识和语言说明实际问题。87.小明说:“并非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山岭、树木都是静止的”针对他的这种说 法,请谈谈你的观点。8.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两车相遇时,甲车座位上的
18、乘客从 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东运动,由此可判断()A.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西运动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一定向东运动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可能向西运动9.一列车由北向南在雨中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则()A.窗外有风,但无法判断风的方向B.窗外有风,而且是由北向南的风C.窗外有风,而且是由南向北的风D.窗外没有风,站在铁轨边的人看到雨滴是竖直下落的10.阅读短文,动手制作并回答问题:特技摄影请 大家参与一起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 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 路上
19、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你会看到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由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 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作为迅速移动的背景: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1)根据材料,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你应该如何做?(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制作“特技摄影”“武艺高强”“飞檐走壁”或“孙悟空腾云驾雾”等电影特技模拟实验,体会运动的相对性所带来的神奇的视觉效果(任选其一)。8答案1.C
20、2.静止;运动 3.地面;地面;地球 4.运动;静止5.B;6.答案合理即可 7.答案合理即可8.B 9.B 10.答案合理即可9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正确认识机械运动根据参照物能够判断物体运动情况在复杂素材和问题中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目标 2、3理解生活中运动的相对性并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具体实例中运动的相对性在复杂的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运动的相对性目标 4能够阅读并理解材料完成填空部分会模仿短文内容使用材料做实验能用规范语言表述实际问题中的物理知识与此知识点有关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此项作业的基础练习区和素养提升区,题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可以
21、较 好地达到检测效果,更有利于教师课后分层指导,另外考虑到学生在语文诗词 和天体运动及复杂的生活实际情境中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物体运动情况和选择参照物,不善于用规范的物理语言描述实际问题,因此设计对应的练习,意 在让学生提升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课外实践区的作业涉及到物理、美术、摄影等相关领域知识,实践性强,既可 以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制 作属于自己的“特技”,同时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10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什么是 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2.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
22、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3.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安 全意识,激发兴趣,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 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 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 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3、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的过程,理解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 象速度的计算过程和单位换算1.通过作业1,2题,知道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作业 3,4,5,7 题,知道速度的概念,对生活中常见交通工具速度有一定的 估测,了解物体有不同的运动状态。1.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的快?2.百米赛跑在到达终点前,怎样比较谁跑得快?3.速度就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与的比叫 做速度,速度公式:4.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哪些变速直线运动?5.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物理量。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 通过 10m的路程,则他的速度是m/s,其物理意义是6.某战
24、斗机 4s 内飞行 200m,汽车 60s 行驶 1800m,问谁运动得快?你是怎样判 断的?7.查阅相关资料估测以下交通工具的速度:人步行,自行车,电瓶车,汽车。了解为何国家规定不满 14 周岁青少年禁止骑电瓶车。11答案1.用时短的跑得快 2.在前面跑得快 3.运动快慢,路程,时间,v=s/t 4.合理即可5.运动快慢 2 该物体每秒运动 2 米。6.合理即可作业分析难度团 较易中等较难来源引用 改编团 原创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通过生活经验能完成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目标 2通过生活经验能完成的部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能够建立物理模型
25、解决实际问题为便于作业后的精准评价和及时矫正,将学生答题情况预设三个层次,其中 A层次最高,C 层次最低(下同)。通过预习课本内容清晰了解物体的运动快慢的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观察和 生活经验,建立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物理的认知能力。1.通过第 1,2,3,5 题明确速度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第 4 题增加学生对图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方式的认知以及不同运动种类的 理解1、5 m/s=()km/h36 km/h=()m/s2、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个长为1800m 的隧道,如果该火车通过隧道所 用时间是 144s,问: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km/h
26、?3、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1:2,运动的时间之比是 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之比?11124、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和 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分别列举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什么运动?5、某舰发射火箭弹,舰艇上炮手发现火箭弹发射后,经过 4s 击中目标,同时看 到爆炸的火光,已知该舰艇距离爆炸目标 2040m,已知声速 340m/s,不计光的传 播时间。求:(1)而在发射后经过了多长时间能听到爆炸声?(2)火箭弹的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2.18,10 2.54 3.3:4 4.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 运动 5.(1)10s(2)510m/s作业分析难度较
27、易团 中等较难来源引用团 改编团 原创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对 本 节 概念 有 清 晰认知对复合单位的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具有分析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2对 本 节 概念 有 清 晰认知对图像以及不同运动关系深入理解具有物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建立速度的过程,理解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速度的计算过程以及单位的换算也是要注意的。12131.第 1,4,7 题加深对运动概念、不同运动情况、速度的理解。2.通过第 2,3,5,8,9 题巩固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建立安全意识。1、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A.老牛破车B.电炮火石C.一
28、日千里D.蜗行牛步2、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3倍。若甲、乙两车所 用时间之比 2:1,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A.1:6B.6:1C.3:4D.4:33、一列长为 400m 火车正以 36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求:(1)求火车所行驶 18km 的路程所用时间;(2)36km/h 合多少 m/s?(3)若火车完全通过某隧道用时 200s,问该隧道长度为多少?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图象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 的运动 情况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A.B 物体作 3m/s 匀速直线运动B.A 物体作变速运动C.B 的速度大于 A 的速度D.B 物体运动
29、6m 距离,需要用时 3s。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本实验能用到的测量工具是(至少写出 2 种)。(2)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公式_。(3)实验中木板的坡度应该(“小”或“大”)。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开始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 所示,由图像可知:14(1)甲车的速度 _m/s,若甲车以这个速度继续运动,当乙车通过40m 的路程,所需时间 t=s;(2)运动最慢的小车是;(3)若以丙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_(选填“静止”、“向东运动”或“向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是丙运动路程的倍。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
30、的路程 s 越大,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v 越大B.物体用时 t越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v越大C.物体运动的速度 v 和路程 s 成正比,与时间 t 成反比D.物体运动的速度 v由 s 和 t 之比决定但与 s,t的大小无关8、一辆长为 60m的大型货车,在匀速通过 140m长的大桥时,所用时间是 10s,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 400m 的桥,需要的时间()A.17sB.23sC.20sD.30s9、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 2-3 倍,反应时 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 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
31、某人酒后驾车沿 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 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 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 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 30m,若该司机的反应距离是 18m,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 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2)人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行走,刚好不会出现安全事故?(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3)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警示语。14答案2.C2.B3.(1)0.5h(2)10(3)1600m4.D5.(1)刻度尺,停表(2)v=s/t(3)小 6.(1)4,10(2)丙(3)向东运动,47
32、.D 8.B9.(1)1.2s(2)0.95m/s(3)合理即可15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理解速度不同表达方式熟练掌握速度不同的表示方法目标 2理解速度公式会进行简单速度计算复杂的实际情境中进行运动相关计算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物理模型、概念、规律,让学生不断体验物理与 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应用物理与物理认知能力,建立安全 意识。帮助学生总结经验,积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16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2.知道什么是惯性,并能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认识伽利略“理
33、想实验”的科学 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4.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 的科学态度。5.通过惯性知识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平均年龄比较低,抽 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尚不成熟,因此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牛 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惯性概念的建立,要求学生的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 理性,因此这是本节的难点。同时虽然学生对惯性有些感性认识,但由于知识的 局限性,会产生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有惯性的错误认识,这
34、也是学 生学习本节的一个障碍。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符的,而且该规律不是从实验中直 接得出,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1.通过作业 1 至 4 题,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尝试理解其中关键词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通过作业 5,知道惯性的概念,惯性有利有弊。1.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则保持。2.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则保持。3.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指出力不是原因,而是改变原因。4.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定律
35、。5.惯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时要利用,有时要预防其危害。(1)列举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2)列举生活中防止惯性的例子:17答案1.静止 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维持物体运动 物体运动状态 4.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 5.答案合理即可作 业分 析难度 较易中等较难来源引用 改编 原创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通过 阅读课本 能完成填空部分通过活动一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简单的问题目标 2通过 阅读课本 能完成填空部分通过活动二知道什么是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惯性的利与弊通过阅读课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理解力是
36、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 初步理解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时刻伴随着我们,惯性有利也有弊。通过阅读、观察、查阅资料等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归纳的能力。171.通过作业 1,回顾“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认识伽利略“理想 实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2.通过作业 2,初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作业3至7题,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能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简单的 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1.在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中,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 的同一高度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
37、,分 别停在图中所示位置(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18(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为在该表面受到的 阻力最。(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4)牛顿第一定律用实验来直接验证。(填“能”或“不能”)(5)实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填“需要”或“不需要”)力维持,力是的原因。(6)本实验主要采用了和理想实验两种研究方法。2.如图所示,用 10N 的水平推力 F 去推一个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物体做匀 速直线运动,若物体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物体将
38、()A马上静止B运动一段后停下 C 做匀速直线运动D不能确定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B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 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4.一辆汽车分别以 6m/s 和 4m/s 的速度运动时,它的惯性大小()A一样大B速度为 4m/s 时大C速度为 6m/s 时大D无法比较5.我国规定,汽车司机和乘客必须系安全带,它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对人 带来的危害()A高速行驶B快速起动C紧急刹车D上述各项都可以6.运动员抛出的铅球由于能在水平地面上向前运动;而它的速度 渐渐变小,这是由于。7.洗 衣 机 脱 水 时,衣 服 和
39、 水 被 一 起 甩 出,当 碰 到 桶 壁 时 衣 服会,但衣服中的大量水分因为具有,还要继 续,所以水和衣服会脱离开来,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物体的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例如:为了能够灵活地改变速度,调整方向,歼击机不仅做得轻巧,作战中有时还需要甩掉副油箱;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 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小轿车转弯灵活,起步 很快,而火车起步却很慢。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容易程度 与物体的有关,即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有关,且物体的越大,惯性越大。1.(1)速度(2)毛巾 大(3)匀速直线(4)不能
40、(5)不需要 改变物 体运动状态(6)控制变量 2.C 3.D 4.A 5.C 6.惯性 受到摩擦力 7.停 止向外运动 惯性 向外运动质量 质量 质量19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经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过程,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能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具体的问题目标 2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能利用惯性解释相关现象通过习题的设置首先让学生回顾实验设计的思路,运用的方法,观察到的现 象,感受认识真理的过程充满艰辛。答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情感价值观 的升华。接下来考查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最后考查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41、,能否用惯性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 素养。信息链接可以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1.通过基础练习题,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结合这一定律,能够对假设不受力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作出推测;理解惯性概念,并能利用惯 性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2.素养拓展区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大展身手的机会,起到培优拔尖的作用。3.课外实践区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惯 性知识的应用也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1.如右图,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惯性。(没有/仍具有)每当航天员出舱活动时,总要用一条“绳子”跟飞船相连。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
42、,这条绳子有什么作用?202.如右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A 1B 2C 3D 43.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C物体惯性的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4.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物体的惯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标枪运动员通过助跑提高成绩,利用了运动员自身的惯性B紧固锤头时撞击锤柄的下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C拍打窗帘清除上面的浮灰,利用了窗帘的惯性D将脸盆里的水泼出去,利用了水的惯性5.如图所示为小车载着木块向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
43、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A 都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B 都是小车突然加速时发生的 C 图甲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 D图乙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1.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止时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如图:(1)突然拉动小车时,你看到什么现象?(2)小车突然停止时,你又看到什么现象?2.子弹离开枪膛后能继续飞行,是因为()A.子弹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B.子弹具有惯性C.子弹受到的惯性大于空气对它的阻力D.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3.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B.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C.行驶中的公交车紧
44、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是由于惯性力的作用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任选其一)1.在百科全书或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牛顿和伽利略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两 位伟大科学家的小报告。2.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伤害都与物体的惯性有关,为了减小此类事故 的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写出你所知道的任意两条,并与同学家人交流。2021(1);(2)。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做好记录,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小论文。1.如果没有这条绳子,航天员出舱后一旦处于运动状态,将一直运下去。很难停下或再回来。有了这条“绳子”,可以 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2.B 3.D 4.D 5
45、.C1.(1)木块向后倾倒(2)木块向前倾倒 2.B 3.A答案略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具体问题目标 2、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知道惯性的利与弊会用规范的语言解释各种惯性现象目标 4能够阅读并理解材料完成填空部分会利用短文内容,使用材料做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能够学以致用与此知识点有关的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 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此项作业的基础练习区和素养提升区,可 以达到检测的效果,有利于教师课后分层指导。另外考虑到学生不善于用规范 的物理语言描述实际问题,因此设计对应的练习,意在让学生提
46、升对相关知识 的认识。课外实践区的作业涉及到物理、语文、交通等相关领域知识,实践性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物理规 律发现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感悟物理学家善疑勤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锻炼学 生21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22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 问题的能力。3.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物体不受力
47、时的运动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深的认识,本节课希望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较好的掌握,实验难度不大,但需要团队配合。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运动和力有更深的了解,能够根据受力分析推断运动情况,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2.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和力的关系1.通过作业 1,复习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2.通过作业 2,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和平衡力。3.通过作业 3,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和力的关系。1.课本 P56 图 7-37 中,它们的状态分别是、。2.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
48、或做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这一对力叫做平 衡力。3.课本活动 3,A、B、C 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答案1.静止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2.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3.改变改变改变作 业分 析难度 较易中等较难来源引用 改编 原创23为便于作业后的精准评价和及时矫正,将学生答题情况预设三个层次,其中 A层次最高,C 层次最低(下同)。作业目标等第目标 1通过图片示例复习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C能通过速度的变化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B知道物体处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A目标 2通过阅读课本,能完成填空部分C体会什么是二力平衡B会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A目标
49、3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加速,减速,曲线运动等C知道物体处于这些状态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B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非平衡力的原因A通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并延伸至生活中归纳身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特点,进而自主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阅读、观察等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层评价设计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精准的把握学情,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的巩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1.通过作业 1、2、3
50、,感受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的相互联系。2.通过作业 4,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运动和力的关系。1下列情况中,物体受到平衡力的是()。A空中加速俯冲的小鸟B从螺旋滑梯上匀速滑下的小孩 C 匀速通过弯道的D静止在桌面上的墨水瓶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B 物体一定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C 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平衡力作用 3.如图所示,下列各图中,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是()23244.如图 7-45 所示,小车在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是由于它受到力 的作用;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是由于它受到力的作用,归纳起来,说明力的作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