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

上传人(卖家):天方乘风 文档编号:3545392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目录录作业设计方案作业设计方案1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组织方式团 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一单元第 1 课2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第 2 课3远古的传说第一单元第 3 课(一)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距今约 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现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 的代表。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

2、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农耕生活的状况。古老的神话传说直接反映了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在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 一体的特征。(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时间界限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到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主要包括三课内容:第 1 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第 3 课 远古的传2。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北

3、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历史学家们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 早期人类化石、遗址等的研究,了解了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 程中的主要特点。原始的农耕生活。一万年前左右,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其中,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和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成为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部族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存在 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首领。随着生产 力的不断提升,人类的智力、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三)学情分

4、析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初次系统学习历史,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对历史充满 探求的渴望,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科学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培养。特别是 对于史前时期这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 引导。(一)单元学习目标1.北京人学习要点:北京人的发现及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学习提示: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学习延伸: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2.文明的曙光学习要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学习提示: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3.先民的传说学习要点:炎黄部落联盟;尧、舜、禹的传说。学习提示:了解传说与神

5、话中的历史痕迹。(二)单元作业目标1.构建时空观念的思维。本单元作业设计从构建时空观的思维角度出发,认识史前时期,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远古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群居到氏族聚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通过本单元作业的练习,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 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时空观念的思维。2.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本单元知识是以“三大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 顶洞人)、“两大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人文初祖”(炎帝、黄帝)和“一种制度”(禅让制)为主线。通过本单元作业的完成,使学生知 道历史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获取的史

6、料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3.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本单元作业设计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追溯 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方式,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叙述 历史或评价历史的历史解释的能力。说34.形成唯物主义的史观。通过本单元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认识到从生产力发展水平 来看,古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演进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生产力不断提升,人类的智力、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5.树立家国情怀的价值。本单元作业设计力求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

7、国的具体国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6.实现学科育人的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本单元的作业设计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形式,将课堂之外存在的生动的历史素材引入作业中,引导学生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历史,并学会由知识向 技能延伸,由学习向运用拓展,为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和 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的要求,作业以巩 固知识与技能、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落实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的,实现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8、结合本单元 的学习目标和学情,分别设计三类作业:课前预习作业、课后巩固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 作业。1.课前预习作业(时长大约 8 分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学生走进课堂的桥 梁和纽带,也是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这类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 惯和提高预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有效地学习。该部分作业形式主要为自主阅读 教材、梳理课文基础的历史知识。一般在新课开始之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对照作业要求完成知识点的梳理,以初步感知本节课的重难点。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 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而且,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预 习

9、效果,及时掌握到学生们普遍的疑问在哪里,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该部分作业的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自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评价卡”,对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评价结果可为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重要参考。自主学习评价卡得星标准自主学习评价我能认真阅读、圈划、找出关键信息,并全部完成知识点梳理。我能认真阅读、圈划,部分找出关键信息,基本完成知识点梳理。我能认真阅读课本。我能得42.课后巩固作业(时长大约 15-20 分钟)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学习的巩固

10、和深化,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能减负提质,又要能激发不同层次 的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因此,作业的设计必须遵循层次性原则。形式上,针对不同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设计作业呈现不同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内容上,分为 基础类、提高类和综合能力类作业。基础类为必做题、提高类为选做题、综合能力类为 挑战题等,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能够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即既能保证学生 达到共同基础,又能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挖掘,从而带动学生的进步。(1)基础类必做题该类作业设计的意图是检测学生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巩固和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服务。作业形式

11、为常规的选择题、判断、材料分析题为主。通过这类作业,教 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课堂中学习的效率,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这样,学生 就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提高知识存储,发展思维水平,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该部分作业的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评价标准如下:评价标准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作业正确率(A)A85%85%A70%70%A60%AP4949P42PA70%70%A60%AA70%70%A60%AA70%70%A60%AA70%70%A60%AP4949P42P42(四)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类型对应单元作业目标对应学习水平难度来源完成时间了解理解运用1选择题4中等原创40 分钟2选择

12、题2易改编3选择题3易原创4选择题3易选编5选择题3易选编6选择题2中等原创7选择题3易改编8选择题2中等原创9选择题2中等原创10选择题5易选编11选择题2易改编12选择题2中等选编13选择题5易改编14选择题2中等原创15选择题3中等改编16(1)辨析改错2易原创16(2)2易16(3)2易16(4)2易17(1)材料解析2,3易原创17(2)2,3中等17(3)2,3中等17(4)2,3,4较难18(1)1易18(2)1,3中等18(3)3较难119(1)活动与探究2,3中等原创19(2)2,3中等19(3)2,3较难19(4)1,2,3较难19(5)4较难知识备份(根据实际情况删减)改

13、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笔者设置本题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所发生变化的掌握程度,由调查可知,28.23%的学生认为春节联欢晚会上赞助商的变化反映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57.06%的学生认为该变化是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只有 5.37%和 9.34%的学生选择反映了“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现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娱乐活动,其赞助商的变化在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综上所述,通过本模块的调查,我们大致了解学生对社会生活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一定社会生活史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但仍有部分学

14、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从知识考察中加入社会生活史所包含的部分内容,有利于在下一模块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调查。在对社会生活史的内容进行知识性考察后,学生对“社会生活”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81.31%的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学生选择“人们的衣、食、住、行”的人数占15.9%;学生选择“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消费活动”分别是占0.99%和1.79%。由此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的定义是什么,只有少数学生对该定义尚不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社会生活相关概念的教学。在了解到学生对“社会生活”定义有较为准确

15、的把握后,笔者设置“你对社会生活史的理解是”一题,在该题中,58.25%的学生认为社会生活史是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的形式演变过程,35.59%的学生认为社会生活史是研究普通百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历史,3.98%的学生认为社会生活史是研究普通百姓物质生活的历史,仅有 2.19%的学生认为社会生活史是研究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历史。由此可知,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社会生活”的概念,但是对社会生活史概念的认识则有所欠缺,这是当前社会生活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关于“你认为学习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性如何”一题中,从上述数据可以得知,55.4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7.57%的学生认为比较

16、重要,6.16%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仅有0.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社会生活史有其重要性,学生的这一观念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推进教学。综上所述,通过本模块的调查,我们大致掌握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史”概念的了解情况。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生活”的概念,但不理解“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对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方面,笔者紧接着设置调查学生平时会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知识,57.26%的学生通过历史老师讲课与看历史教科书的渠道获取相关知识,27.04%

17、的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等影视资料的方式获得,选择“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了解”的渠道获取知识的学生分别占 9.74%、5.96%。由此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获得社会生活方面的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听历史老师讲课和看历史教科书的渠道,说明了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社会生活教学有其必要性。在对本模块学生对社会生活史学习兴趣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是感兴趣的,只有部分学生是不感兴趣的。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所以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在课上讲授和看历史教科书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历史方面的知识。这一情况恰好可对下一模块学生对教科书中社会生活史内容的感受进行调查。为了解

18、学生希望历史教师所采用教学方式的情况,笔者设置了“你希望你的历史老师在进行与社会生活话题相关的教学时”的多选题,88.67%的学生希望历史老师在进行与“社会生活”话题相关的教学时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77.53%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时更加贴近实际生活,78.73%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补充更多课外知识,选择希望教师多结合视频、图片等教学方式的学生占 86.68%。由此可知,大部分的学生希望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据本模块的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历史老师主要采取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讲授,认为结合视频、图片等相关

19、史料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社会生活史。在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正确,说明了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社会生活史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较为到位。同时,学生希望历史教师在讲授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综上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社会生活史教学有了初步的理解,通过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授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社会生活史的相关知识。学生对社会生活史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社会生活史的理解,也通过学习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从中获得不少的收获。但是,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学生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社会生活史的知识性考察中发现部分学生

20、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到位,间接影响其对社会生活史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多为从历史教材和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社会生活史的相关知识,部分学生从课堂以外的渠道学习该内容的知识。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存在着单一性。这便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社会生活史知识讲授以及概念讲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渠道学习,扩大知识面。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教师通常会采用随堂练习、课后练习题、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并分享所得等方式以检验学生关于社会生活史学习的情况,而在教师的观察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生活史的内容是感兴趣的,有时会与教师讨论社会生活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知道社会生活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利于推进社会生活史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从调查中可发现关于社会生活史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对社会生活史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出现对社会生活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对社会生活史概念及内容的理解,提高对社会生活史教学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信息技术2.0微能力]:中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原始农耕生活-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优秀作品[模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pdf)为本站会员(天方乘风)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