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 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 人类进化示意图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以及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进化而来。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 年 5 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资料:1921 年至 1927 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 3 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 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 4 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惯出分析能力及知识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化石”为主线,突出教学重点并让薛恒认识化石在考古发掘中的重要作用。从更细致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北京人的具体特点,-3-探究活动: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使用工具获取食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突出本科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课堂上打破常规,让学生自发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颈部,走向文明。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巩固提高课后活动练习题学生自主作答检查知识点学习效果-1-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第 2 课原始农耕生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设疑导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新课讲授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明曙光。讨论并归纳总结: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2-2.河姆渡人的生活(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3.原始农业的发展(1)知道学生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耕生活。教材分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讨论归纳总结: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自学归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论的能力。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认同先民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3-内容并归纳特点。(2)从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你能看出我国先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变化,你有何感想?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课堂小结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进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回答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巩固提高课后活动练习题学生自主作答检查知识点学习效果-1-第 3 课远古的传说第 3 课远古的传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炎黄部落联盟大败蚩尤的史实。2.炎帝和皇帝的发明创造及对后世的影响。3.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4.“尧舜禹禅让”和“大禹治水”。【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2.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片的方法。3.学生参与互动的方法。4.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学些祖先辉煌。3.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逐鹿之战、禅让制【教学难点】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教师介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敬仰?多 媒 体 资料 导 入 介绍,贴近生活和实际。新课教学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幻灯片展示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思考:(1)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指 导 学 生通 过 阅 读归纳,了解传 说 中 的炎 黄 帝 对-2-距今四五千年时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2.逐鹿之战炎帝和黄帝先后通过阪泉和逐鹿两大战役结成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最终炎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教师介绍逐鹿之战3.炎帝和黄帝的贡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归纳炎帝和黄帝的贡献3.播放炎帝和黄帝的视频,强化学生记忆学生归纳: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灯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材料阅读: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和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学生思考: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其他发明:文字,音律,算盘等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初步了解禅让制,理解禅让制的优点于 华 夏 民族 形 成 所做 出 的 巨大贡献培 养 学 生的 比 较 能力 以 及 学科 渗 透 和知 识 迁 移能力。培养学 生 自 学能 力 和 语言 表 达 能力。通 过 大 禹治 水 这 一古 老 又 熟悉的故事,创 造 恰 当-3-二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简单介绍禅让制的概念2.尧舜禹【探究】尧舜禹三人依靠什么样的品行和能力得到民众的爱戴,依次成为部落的首领?他们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视频:大禹治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延伸: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得出答案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解除了黄河水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土的早期文物的介绍以及课后“知识拓展”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物遗址的出土和发现能否证实炎帝黄帝以及尧舜禹的传说都是“史实”,如果不能,为什么?的 历 史 学习氛围,有利 于 学 生对 这 一 事件 深 刻 的理 解 和 把握。历 史 的 学习 有 着 科学 严 谨 的精神,现实中,人们往往 容 易 把传 说 和 史实 混 为 一谈,学生更是 无 法 区分,设置问题 就 是 为了 让 学 生注 重 证 据的 科 学 精神,激发学生 搜 集 证据,寻求证明 的 科 学探索热情。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历了 5000 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培 养 学 生的 民 族 情怀 和 爱 国-4-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会更加富强。主义情怀。-1-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 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2.了解秦国的灭亡和楚汉之争【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秦朝的暴政,从而探究出农民起义的原因2.分组讨论,探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学会图表法及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难点】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传,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样被推翻的?观看视频资料【兵马俑】让 学 生 知道 本 课 的学习目标,有 目 标 的进 入 课 堂教学新课教学一、秦的暴政阅读教材资料,思考以下内容:秦暴政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阿房宫前殿东西宽 69 米,南北深 115米,占地面积 8 万平方米,再联系【兵马俑】中的数据,这么巨大的工程,需【阿房宫】http:/ 万人修建阿房宫,几十万工人修建秦始皇陵,最后却被秦二通 过 最 真实 的 数 字资 料 展 示让 学 生 体会 秦 暴 政的 最 基 本-2-要多少人才能建造完成呢?【兵马俑】http:/ 60%上缴国家。2.刑法残酷教师讲述焚书坑儒,连坐,秦朝的各种刑具3.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变本加厉,对民众的剥削更加残酷,且肆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地步二、陈胜吴广起义阅读思考,回答一下问题:(1)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3)起义的过程和结果?(4)起义的意义?世全部杀死在墓穴里陪葬。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在大规模的工程建筑和大量缺乏劳动力的社会中,人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学生讨论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让学生充分认识秦朝的暴政统治通过阅读资料,并小组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有条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表达以上问题的答案。学舍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巨表现-奢华让 学 生 自主讨论,唤起 对 秦 暴政的仇恨。过 渡 性 的了 解 陈 胜吴广起义,为 后 面 的学 习 做 准备巩 固 所 学-3-三、楚汉之争阅读思考:教材 49 页1、巨鹿之战2、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鸿门宴】http:/ 解 农 民起 义 的 两个阶段通 过 小 故事 让 学 生回 到 那 个硝 烟 弥 漫的战场,也了 解 为 什么 项 羽 最后失败了?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统治,了解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见识了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斗争,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秦末的农民起义,要知道秦的暴政是爆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要了解农民起义推翻暴政后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性质上的改变。-1-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的建立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3.了解“文景之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教学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视频大风歌http:/ 失作 业,而大饱 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书食货志使学生切实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2-教师点拨:家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教师总结:汉高祖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活动二】阅读教材,并交流讨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二】1.以上史料说明什么问题?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学生自由讨论,广泛发言。学生回答:(1)反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由于勤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造成(3)【探究问题三】(1)什么是修养生息政策?(2)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什么?(3)政策的根本目的?(4)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影响?学生回答: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休养生息政策,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3-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刘邦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与民休息,除了让士兵复员生产,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把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规定十五税一之外,还采取了下列措施:(1)调整和建立新制度。(2)压抑商贾。规定商人不准作官,禁穿丝织品,禁带兵器、骑马,并向商人征收重税。(3)对匈奴和亲。(4)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如以谋反罪名杀韩信和彭越。汉高祖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汉王朝的一套统治制度,恢复和完善了自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http:/-1-第 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 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2.通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的作用。3.正确评价汉武帝【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想象力2.汗无毒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巩固,学生通过比较秦皇汉武的一同认识到对历史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 2000 多年的思想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和作用。【教学难点】对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评价汉武帝。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展示汉武帝学生们通过图片议论汉武帝图 片 导 入新课,让学生 知 道 本课 的 知 识内容新课教一、“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登上帝位只有 16 岁,这位年轻的皇帝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学生讨论并积极回答:1.诸侯王实力强大通 过 学 生的讨论,让学 生 更 加-2-学汉武帝和主父偃是如何通过推恩令使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的?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 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讲解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在思想上如何才能使人们从此也服从于中央,听命于皇帝呢。一起看看汉朝初年还有哪些问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学生了解推恩令的背景和意义学生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示推恩令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主 动 的 参与 到 教 学当中通 过 学 生的 自 主 学习,展示和教 师 的 集中讲解,让学 生 养 成自 主 阅 读教 材 和 分析 教 材 的能力-3-题?了解董仲舒的强项令http:/ 过 学 生的讨论,让学 生 更 加主 动 的 参与 到 教 学当中通 过 出 示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 充 分 思-4-实行这些措施的影响:学生回答: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是在全国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2.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的许多政策推行奠定了基础。考,培养学生 分 析 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使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汉室江山迎来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1-第 13 课东汉的兴衰第 13 课东汉的兴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创设情境东汉印象多媒体展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蜡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观赏知名的东汉文物图片,说出文物的名称,感受东汉的灿烂文化对 于 东 汉 历史,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课堂 导 入 的 目的 就 是 引 学生 与 东 汉 历史接轨,从图片引入,在于提 高 学 生 的兴趣。新课教学一、东汉的建立(一)王莽篡汉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及其建立的王朝。-2-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 9 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教师讲解:“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初始元年(公元 8 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1 王莽仿照 周礼 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二)东汉建立教师讲述:东汉建立的背景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一、东汉的兴衰;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阅读教材,归纳东汉建立的基础知识(时间,建立者和都城)拓 展 王 莽 改制的内容,一方 面 建 构 从西 汉 灭 亡 到东 汉 建 立 历史 变 迁 的 完整性;另一方面 引 导 学 生用 用 批 判 的眼 光 传 承 古代文化。-3-(一)光武中兴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史料阅读】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后汉书光武帝纪材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奉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里其一”后汉书教师补充: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强项令董宣】时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行凶杀人,因为躲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去抓他。等到湖阳公主外出时,却用这个杀人的奴仆做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截住公主的车,拦住公主的马,用刀划地,学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讨论并回答问题。阅读史料,归纳刘秀巩固政权的措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生阅读并归纳: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通 过 制 作 西汉 亡 至 东 汉兴 朝 代 更 替时间轴,加深学 生 对 历 史时 间 概 念 的理解,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培 养 学 生 的历 史 思 维 能力 与 知 识 迁移的能力。通 过 背 景 介绍,设置问题,培 养 学 生 历史 想 象 的 能力 和 运 用 所学 知 识 解 决问题的能力精选史料,尽量 还 原 东 汉初 期 真 实 的历史面貌,引导 学 生 身 临其 境 的 认 识光 武 帝 刘 秀巩 固 政 权 的具体措施。-4-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呵斥那个奴仆下车,于是杀了他。湖阳公主立即还宫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想用棍子打他。董宣叩头说:“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怎样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打,请让我自杀吧。”就用头撞柱子血流满面。(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阅读思考:材料一: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恒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后汉书恒帝纪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问题: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师生活动:七嘴八舌话三国问题: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三。、农民起义黄巾起义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学生通过阅读强项令董宣的故事,认识光武帝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政治上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学生阅读关于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资料。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引 导 学 生 从史 料 和 历 史故 事 中 学 习历史,增强学生 学 习 历 史的兴趣-5-答以下问题:1.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教师讲解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1-2 ,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 184 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民遭殃阅读史料,拓展知识,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王朝的兴衰史,领略了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也为三代而衰的东汉扼腕叹息,虽然在短暂的一课中我们了解的东汉还不够全面,但也要不禁思索,东汉因何而兴,因何而衰梳理知识,借古鉴今-1-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和意义。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抱负、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2013 年 9 月,丝绸之路沉寂 1200 多年后,新一届政府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开启中亚之旅,倡议用新的合作模式,呼吁“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的视野。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丝绸之路能够得到如此关注,他是怎样的一条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听老师讲解对 于 新 疆的学生,对丝 绸 之 路并不陌生,用 图 片 加讲 解 的 方式,让学生对 新 丝 绸之 路 进 一步了解新课教学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 36 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1.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在地图上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置2.简单描述当时西域各国的情况。利 用 地 图工具,让学生 增 强 感知 能 力 和读图能力-2-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问题 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问题 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教师总结,特别要讲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中途被匈奴擒获,不忘使命,忍辱负重,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让学生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问题 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二、丝绸之路提问:(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 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之前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后来又为何攻打匈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为了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学生以地图为媒介,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经历的地方。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政治经济间的来往,东西方文化和物品不断沿着这条道路进行交流,这就是闪耀几千年的丝绸之路学生阅读资料,在地图上标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讨论问题利 用 地 图工具,让学生 增 强 感知 能 力 和读图能力-3-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三、对西域的管理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立,有什么意义?【延伸】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 73 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域都护府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利 用 地 图工具,让学生 增 强 感知 能 力 和读图能力通过讨论,认 识 丝 绸之 路 的 影响 和 历 史意义,产生民 族 自 豪感-4-元 166 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张骞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风范,最后,欣赏梦驼铃-1-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 15 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2.知道司马迁和史记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4.知道张仲景和活脱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的相关资料,认识造纸术对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2.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和事迹,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新课教学一、造纸术的发明活动与探究 1,关于蔡伦图片:蔡伦和蔡候祠展示图片,让 学 生 先认 识 蔡 伦其人-2-教师介绍蔡伦和造纸术: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 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6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讨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电脑可以取代纸质书籍,而且节约资源,你认为可能吗?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详细资料,了解蔡伦与他的造纸术。蔡伦改进的纸从哪些方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点拨】从经济和传播角度了解和认识张仲景的医学贡献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通 过 资 料展 示 和 讲解,让学生学 会 从 语言 中 提 炼材料,找到精髓-3-张仲景(约公元 150154 年约公元 215219 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 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