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纪录片”、“电视纪录片”两个名词是电影、电视发展的产物。其实,纪录片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等不同片种。这是电影时代的演化。第一章 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然而,电视时代的纪实节目越来越多,何谓纪录片又成了问题。各种相关的主张、理论,见于著述者颇多,却是众说纷纭。这一现象说明,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艺术,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且被广泛关注的艺术,相关论题内容丰富,值得认真探讨,却又未必能很快统一认识。第二节 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
2、是再现物象(生活)面貌。这种特性来自“照相”特性,即“复制”生活原貌的物质功能照相本体性、照相纪实性。没有现代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便没有纪录片和电影电视。近代科学沃土孕育了电影,催化了影视艺术和影视两大产业。影像本体性,产生了纪录片无与伦比的可信性,这是它最可宝贵的品格和魅力的物质源泉。第三节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思考与练习题、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第二章 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第一节 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电影自1895年问世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雏形期,呈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但是,电
3、影发明者却在坚持纪录真人真事、确立写实传统方面打下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纪录片艺术所继承和发扬。世纪年代至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和英国的“纪录片运动”是最有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他们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理论和丰富的实践,都在国际影坛留下了深远影响。第二节 苏联“电影眼睛”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20世纪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使得社会矛盾加剧,推动了纪录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潮流。格里尔逊电影小组的实践说明,能把电影用于宣传的是权力和财力官方或大公司。达到何种效果,电影人虽有相当艺术活动空间,却又受到局限。一些欧美电影人依靠官方和非官方投资把纪录电影用于社会宣传的深度和影响,甚至比英国纪录片运动
4、更突出。第三节 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一、洛伦茨 “形象化文献”的口号是纽约“电影摄影联盟”提出的。二、里芬施塔尔 在20世纪年代,德国女电影演员、摄影师兼导演里芬施塔尔以制作渲染纳粹权势的纪录片而知名。三、尤里斯伊文思 纪录片艺术学派的出现,并不像行文所列那样有序、简单。20世纪20至30年代,欧美地区便是多学派并存或叠连出现、叠连消逝的。侧重探讨影片技巧、形式的先锋派便是其中之一,盛行于法国、德国,影响遍及欧洲各国和美国。世纪年代前后,在欧美相继涌现出几个纪录电影新学派:“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和“影像人类学”等。不管影视史家把它们视为一个还是几个学派,它们为影视纪实艺术带来的飞跃性发
5、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基本主张是,对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进行跟踪和客观记录,千方百计地追求真实自然效果。第四节 从政论影视到写实学派一、时代背景 名目不同的新学派是西方电影写实主义传统的新发展。这些新学派的出现有着思想的和物质的双重背景。二、科学派的风格特色 法国真实电影的创立者是社会学者让鲁什。他于年摄制的夏天的故事是第一部有影响的旗帜性作品。他在总结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真实电影学派:其目标是直接把握人物、运动或事件的现实性。三、20世纪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进入20世纪年代以后,纪录片风格的演变与文化人个性化、电视传播空前发展有关。由于经济繁荣、电视传播需求和制作手段的轻型化,少数大专业公司垄
6、断局面被打破,西方自由文化人和小公司成为独立制片的重要力量。影视艺术的上层建筑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与自己依附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何况我国是世界上罕见的具有数千年连续文化传统的国家,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极强。因此,在纪录片创作方法和风格问题上,简单地与国际对号是不适当的。第五节 我国影视纪实艺术风格的演变一、传统模式的形成和影响 我国内地的影视纪实艺术长期沿用着宣传教育模式,大体是格里尔逊式的中国化。确切地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苏联纪录电影模式的中国化画面加解说的形象报道风格。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纪录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长期把持宣传舆论阵地。影视被强制为“
7、帮政治”服务。三、改革开放之风推动纪录片艺术的腾飞 从20世纪年代末开始,我国纪录片创作长期存在的选材面窄、手法陈旧、样式单一的面孔迅速改观。纪录片的主要用武之地开始转向电视。纪录片呈现初步繁荣景象。思考与练习题、请谈谈主要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请谈谈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第三章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 纪录片本性在于视听形象纪实性,纪实之谓包含物质技术效果和人的主观认识双重作用。具体表现为若干特性。本章侧重讨论真实性、文献性和政论性。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其某种特性或强或弱有所不同。真实性、文献性是众多媒介、艺术和科学学科所共有。针对热点政治问题的政论是宣传舆论斗争中最犀利的武器之一,而论
8、据的真实、充分则是政论威力所在。纪录片的直观形象无疑是最好的论据,视听形象本性的优势恰恰在于“形象说话”。第一节 纪实本性与政论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影视纪实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真实性是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缺乏真实感的“纪实”虽真犹假,全无价值。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一、真实的相对性 优势的背面是劣势。照相本性的先天不足是,再现表象的浮浅性和时空局限。影视纪实艺术游刃于照相本性的优势与劣势之间,其易在此,其难也在此。二、干预与反干预 真实性话题长期争论不休,中心不是要不要真实,而是在于何谓真实。如何达到真实,尤其是围绕创作方法与真实的关系、作
9、品风格与真实的关系等等若干论题展开。三、纪录片的局限性 有一点应该肯定:纪录片不存在绝对真实,谈真实不宜附加“绝对”、“完全”这类极端修饰词;更不可枉言“全面反映”、“系统反映”、“深刻反映”之类;不必把真实性说得神乎其神,尤其不可把某种写实方法、手段如“纪实采访”绝对化。否则,可能误人自误。四、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 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确比真实更重要。观点错了,越真实危害越大。五、反造假的现实意义 虚假感是纪录片的常见病,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设法预防。一、文献片与文献性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占着相当显赫的地位。构成文献片的首要条件是重大政治性题材。不管是对正在发
10、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历史的追述,内容特别重要者才堪称文献片。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二、文献性形象化历史 20世纪年代美国工人电影组织正是敏锐地认识到纪录电影的这一特性,才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这是对一种艺术特性的科学概括,也是一种艺术主张。三、客观手法文献性的光彩 客观手法非常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文献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过程。文献性与“事实说话”是毛与皮的关系,这是前提。四、时空特定性与文献性 文献性与时空特定性密不可分。不管什么题材,优秀之作都善于从传播、审美和学术的多角度全面审视其价值,并从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高度揭示其深层内涵,展示其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使
11、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定时代感和特定环境氛围,从而在良好的传播、审美效果基础上增强其多层次的学术价值,避免浮浅、简单地记录生活。思考与练习题、如何认识纪录片艺术特性?、如何认识并坚持纪录片真实性?、纪录片的文献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性第一节 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 纪录片是不是艺术,有没有审美功能,人们对此是有不同认识的。追求自然美是当今的强劲潮流,艺术审美也不例外。这不能不说是广大人民和艺术家对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病”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传统文明的逆反思潮,一种积极时尚和进步现象。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一、平实感 平实感来自选材和纪录方法两方面,都显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二、怯矫饰 题
12、材和创作角度是一回事,纪录方法和策略是另一回事。就平实感而言,方法起主要作用。平实感是一种写实效果,有其独特的营造方法和策略,这就是视听形象纪实的诸多策略和方法。三、艺术真实与艺术真理 自然美是一种美学效果,它既是艺术真实,又直逼艺术真理。纪录片自然美常与客观、真实等范畴关联,却不完全等于客观和真实。四、大巧若拙与大雅若俗 既要自然效果,又要摒弃浮浅纪实,这就是纪录片自然美的特殊性。纪录片自然美是发挥纪实特性妙用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策略的结合,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一、艺术手段的综合性 纪录片是综合性影视纪实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的产物。简单者表现为无声片与广播的结合,稍复杂的便是与文学、音乐
13、和美术综合等。大部分作品中这些艺术手段往往缺一不可。第三节 和谐美艺术同化二、多种艺术元素的非独立性 这种互相包容、互为元素的现象并非纪录片所独有。著名美学理论家苏珊朗格把这种现象名之为艺术“互换”、“交叉”、“吞并”,也叫“同化原则”。三、残缺美营造和谐美 解说词、讲话、音乐、音响等诸声音,是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部分不仅允许相对“残缺”,而且应自觉以其“残缺”营造完美。影视纪实艺术并不排斥造型,并在述事、造型基础上寄情、寓意、寓理。广义而言,没有不讲究摄影造型的纪录片,没有不含情感的纪录片,也没有不寓道理的纪录片。一部优秀之作总是以情为血肉,为色彩。在这一点上,它完全符合普遍
14、的艺术审美规律。第四节 意境美揭示技巧 对立统一的世界本是阴阳合成。丑是一种客观存在,广义而言,丑是生活、事物多面性的一个侧面。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恶丑。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思考与练习题1、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有哪几点?2、如何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3、纪录片对丑内容应如何处理?第五章 选题策划与采访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 “创作准备”是一个泛语。它包括长远的基础性准备和特定的专门准备。前者包括思想、理论方面的准备、专业技能的准备和生活的积累,后者是一个选题的具体创作准备。一、长远基础性准备 这是指职业所需要的思想、理论、职业道德、文化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以至语言的、
15、身体的训练。这些准备既要靠课堂训练,更要靠实践中的锻炼。长远基础性准备是无止境的,是一种长期的自觉的思想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修养。二、特定的专门性准备 为某一选题的采访、拍摄,少不得必要的物质准备。比如,下农村、上高原、进森林、下矿井、出海、出国、上战场等,都需要一定物资、设备等方面的专门准备。选题的孕育、产生经过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想出来的、有采访发现的、有领导布置的,却都是生活的昭示和社会的需要。选题的产生又与媒体性质、作者身份有关。题材的取向集中地表现了媒体的性质和传播宗旨。第二节 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 作品的艺术样式取决于个人追求,同时与作品题材和创作方法有直接关系。因而,策划
16、必须对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进行总体考虑。第三节 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 不能实现的选题策划是无效劳动,并不罕见。创作方案的确定,往往是一个过程。为了让作品具有形象性、故事性和情节化,必须经过一定采访过程才能最终确定方案。第四节 创作形象思维与故事性一、及时修改方案 付诸实施的策划是创作活动的组成部分,却不是完全独立的阶段。先期采访,乃至拍摄过程中,修改、补充创作方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二、两种思维 纪录片固然经常表现核心人物,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却应是主创者编辑、摄影和录音人员。前期创作过程中,主创者需要两种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故事性在前期创作中孕育 你的选题可能不是故事性
17、的,故事性却是前期创作必须重视的话题。纪录片的故事性越来越被重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或以一个事件为主线编织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欢迎。从排斥故事到重视故事是纪录片史的有趣现象。思考与练习题1、先期创作准备的必要性是什么?2、创作策划与两种思维的关系怎样?第六章 采访与拍摄第一节 采访 在纪录片创作中,采访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着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一、先期采访 先期采访与传统采访大体相同,依据选题策划进行:有明确采访对象,包括人物、单位和地区;有具体采访提纲,即采访内容要点;有向采访对象搜集文字材料的计划。二、拍摄采访 对纪录片而言,拍摄、录音才是真正的视听纪实采访。今天常
18、用的跟踪事件过程的即兴拍摄采访,不经先期采访,在大体确定选题内容范围的基础上,带机拍摄采访。不同的采访方法意味着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的采访方法又与不同题材内容有关。纪录片的风格样式良多,基本分属写意主题表现风格和写实客观记录风格两大类。第二节 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 围绕纪录片真实性的谈论太多,如何理解、处理,必然直接影响作品的面貌。有必要从采访、拍摄之始就有明确主见。在纪录片话题中,“主观”和“客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无非从不同角度强调其对作品思想与效果的重要作用。第三节 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 作为艺术创作,绝对不“干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干预”一语,是一个缺乏固
19、定内涵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和“干预”方式、程度差别颇大,不能简单地说是与否。广义而言,创作过程中与被采访者的接触,对内容的选择、拍摄中的取舍、访谈时的提问等等,都是“干预”。干预是主观意识的突出体现。第四节 拍摄中的主观干预 “重现”是对某一特定人物过去的有意义经历由本人重新演示进行拍摄。一般是限于一个人的内容、时隔不久、环境无变化;“重现”的内容与整个作品内容没有明显视觉差异,即对象“自身”的重演。时隔较久,环境变化,当事者形象面貌全非,或涉及人物较多的内容,则不宜重演。第五节 重现与真实再现 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有一种模拟演示法,既是对考古活动和成果的记录,又是对历史之谜的破译,显示出特有的
20、魅力。第六节 模拟再现一、交友拍摄 交友拍摄是通过先期深入生活,把自己置于被采访者之中,与他们成为熟人,甚至成为彼此信赖的朋友,人们因而消除了对作者(对镜头)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甚至忘了作者和镜头的存在。这时,他拍到的东西便是最大限度的自然、生动。第七节 交友拍摄与偷拍二、偷拍 偷拍,也叫隐藏拍摄,目的也是摄取自然状态,可以远溯到20世纪年代苏联的“电影眼睛”派,以不暴露摄影机、隐秘摄取人物形象为特点。思考与练习题1、纪录片的主体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关系。2、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的关系。第七章 摄影造型(上)摄影摄像、造型构图、镜头画面等等,是前期创作使用最多的几组专业语汇。这六个词语本来具有各自内
21、涵,却经常被当做三个术语用,既是业内习惯,也表现着从电影到电视科技发展的连续性。一、标准镜头二、长镜头(短焦镜头)三、广角镜头(短镜头)四、变焦距镜头五、特殊效果附加镜第一节 光学镜头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一、影视摄影构图特点(一)系统性(二)动态性(三)视听同时性(四)现场一次定型第二节 视听时空统一摄影构图之一 二、反常态表现时间 新技术又可以反常表现时间的延续性快速和慢速展示时间:比如,运动员的高速跳跃变为慢速飞翔、肉眼看不到的种子发芽变为快速生长等等。三、构图形式(一)单意构图和多意构图(二)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三)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四)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四、
22、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1、中心突出,层次分明。2、声画一体,视听和谐。3、画面简洁、含义准确。4、光影合理,色彩逼真。5、形意并重,营造美感。6、要有“分割”构图意识和画面衔接意识。7、运动画面的速度、节奏要与被摄体动静形态相吻合,或快或慢,符合内在韵律;起幅落幅形式有目的性,为后期编辑创造条件。8、任何正常与反常的构图处理,都要与作品整体内容相适应,与作品风格相吻合。一、景别的强制性 多种景别是摄影者手中大大小小的采景框,用以裁取、观望无限世界的局部面貌。这个“局部”可大可小,犹如大小窗户,窥望的视野范围不同。大时(远景、全景)大到目力所及的海阔天空、景物全貌,小时(近景、特写)小到指尖细纹(显
23、微摄影还可以更小)。第三节 景别摄影构图之二二、距离与景别(一)远景自然与社会环境描绘功能(二)全景叙述性造型语汇(三)中景解释描写的功能(四)近景突出与强调的功能(五)特写艺术的揭示功能一、角度的含义 拍摄角度是影视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影视画面造型的化合手段。摄影者在面对大千世界认真选择内容的时候,不能不同时关注着拍摄角度。任何景别都含有一定角度。第四节 角度摄影构图之三二、高度与角度(一)平摄角度(平视拍摄)(二)俯摄角度(俯视拍摄)(三)低角度(仰摄角度)三、方向与角度 被摄体具有方向性,摄影角度也表现为方向。构图方向话题有多层含义,这里侧重讨论再现被摄体方向问题,同时也涉及拍摄方
24、向角度。(一)正面方向(二)侧面方向(三)背面方向(反拍、背面角度)四、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一)客观性角度(二)主观性角度五、角度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摄影角度主观性与客观性话题的意义,不应限于从形式上区分两类角度,而是由此加深探讨构图创作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正常(习惯)与反常(新奇)的关系。思考与练习题1、镜头的物理特性与造型功能是什么关系?2、摄影构图的统一性思考应遵循什么原则?3、景别的种类及其构图依据是什么?4、角度对摄影造型有什么意义?5、各种角度的艺术效果有什么差异?第八章 摄影造型(中)第一节 画面内容结构摄影构图之四一、画面主体 被摄主体是画面视觉焦点和趣味中心,是主要表
25、现对象,一般处在画面的突出位置。二、画面陪体(一)前景(二)后景(三)背景、环境(四)空画面(空镜头)三、正确处理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一)以少胜多,宁缺勿滥(二)甘当配角,各归其位(三)均衡统一,稳中求变(四)完美和谐,彼此呼应 运用各种光线于摄影,称为光线造型或摄影照明。在影视创作中,照明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运用白光于造型的艺术。对于摄影,白光犹如绘画用的墨与彩,无彩便无画,离开白光也无从摄影。因而,摄影又被喻为运用光影和色彩的电影绘画艺术。第二节 光线与摄影摄影构图之五一、强光与弱光比较 光线的强弱,对摄影造型有直接影响。二、光的方向性与摄影造型(一)顺光(二)侧光与斜侧光(三)逆光
26、和侧逆光(四)背景光与剪影三、自然光与人工光比较 自然光即日光和天空光;人工光即灯光照明,指白炽灯、碘钨灯等各种灯光。按其照明特性又分为聚光灯和散光灯等等。(一)自然光(二)室内自然光(三)自然光的调补(四)人工光的主要特点和应用(五)夜景拍摄与光线四、光线造型的多重思考(一)“无从选择”与纪实风格(二)光线的藏露效果一、色彩(一)色彩特性与视觉特性(二)色彩特性与摄影造型第三节 色彩、影调、线条摄影构图之六二、影调 影调是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三、线条 物体线条特性与视觉感受:当人们看到挺拔的大树、塔式高楼时,当看到弯弯的拱桥、蜿蜒的小径、曲回的河道时,或者看到
27、伸向天边的钢轨、公路时,都会产生深刻印象,甚至为之慨叹。这印象与慨叹既是对物体之质、更是对物体之形的视觉感受。于是,笔直、弯曲、挺拔等等线条的印象,便牢牢地烙印在大脑里。思考与练习题1、你是如何理解画面主体的?2、画面主体与诸陪体的关系是怎样的?3、光线对摄影造型有什么意义?4、光线对表现三维空间有什么作用?5、光线特性对造型有什么影响?6、色彩、影调、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的意义是什么?7、影响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的因素有哪些?8、请列举影调的种类及其效果。9、请列举线条的种类及个性。第九章 摄影造型(下)第一节 运动与造型摄影构图之七 动与静的关系是影视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最重要标志:运动与
28、摄影结合使影视作品与客观生活原貌大大逼近。影视作品中固定机位拍摄静态对象的画面构图占比例很少。一、活动对象摄影造型 世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对摄影来说,运动是不同动势动感的各种活动。小到植物枝叶晃动、人的五官手势活动,大到动物奔跑、列车奔驰,只要摄入画幅便是介入了艺术表现运动态势的审美创造领域。二、活动摄影造型 活动摄影造型是影视科技、艺术发展最快的方面之一。影视活动拍摄技巧、方法的丰富、变化,使画面造型样式和效果不断翻新;景别、角度等等传统影视造型语汇被赋予“变化”的内涵,要求新的思考。(一)摇拍(二)移动拍摄三、对象与摄影机多重活动拍摄 这是包括拍摄对象活动与镜头变焦
29、、机位移动等多重活动的摄影造型方法,也是影视摄影中最复杂最新颖的摄影造型方法。它表现为对被摄主体活动的摇、移、跟、升降、变焦拍摄的综合运用,表现为多种景别和角度的连续变化,又表现为一种延续时间长、包容内容多的摄影方法。四、多机活动拍摄同一项活动 有的拍摄对象机动性强,活动范围大,单机完整拍摄或不可能、或形式单调;多机拍摄可以保证完整记录被摄对象的运动过程,有可能捕捉到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戏剧性细节,有利于从多角度观察拍摄对象及其运动的丰富蕴含。五、现场同步直播的多机拍摄 大型直播常用于时事性活动:重要国际性政治、体育活动,重要庆典、仪式(如香港回归、国庆大典、奥运开幕式)等等。电视同步直播是迄今最
30、迅速的立体化传播方式,它真正实现了摄、播、视听同步,使时效、直观、真实等多重传播特性达到极致。六、晃动镜头与基本功 摄影机以上下左右前后活动拍摄称为晃动镜头。作为技法和风格,晃动镜头有自己的美学地位。那就是用于特定人、物的主观镜头和特定题材的客观记录风格。一、造型技法与摄影猎奇 “猎奇”至今仍被视为新闻和文学不良倾向之一,归于反对之列。那是指低俗和不健康内容的传播。摄影造型猎奇则是强调创新的同义语。猎奇之心人皆有之。古今许多题为“奇观”和“观奇”的艺术品之所以受青睐,正是对猎奇心的满足。第二节 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二、“挑等抢”与摄影猎奇 精彩的摄影作品固然与方法、手段有关,但很多情况下却取决
31、于拍摄时机的掌握。拍摄时机有一般和最佳的差异,更有“时机未到”和“时过境迁”的差异,时机是成败关键。思考与练习题1、运动摄影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各种运动摄影基本方法及其特点。3、简述“挑等抢”与摄影造型的关系。第十章 采访与录音第一节 录音纪录片前期创作的“半边天”把纪录片的前期创作仅仅理解为拍摄或强调以拍摄为主,是过时的观念和习惯。一、现状 电子录像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声画同步采录,电子录像机的优越性能充分弥补胶片摄影同步录音的技术性局限,获得现场的真情实感,使声画关系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同时采录的画面和声音成为不可分割、不分主次、达到天然一体的理想效果。二、原因 物质决定意识,技术
32、影响着观念。电影从无声到有声,是真正的艺术革命。录音机小型化则是纪录片的二次革命,直接催化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等写实艺术学派的出现。三、现场录音的重要性 纪录片同期声指各种客观声音,相对于后期制作加配各种主观声音解说和音乐等。同期声包括与画面同步产生的拍摄对象的讲话、主创者的现场访谈、评论、各种表演和各种自然声(即环境声和人的说笑声等等)。一、各种谈话录音 各种访谈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客观声。谈话者可以是重要人物,也可以是普通百姓;内容可以是系统、全面的,也可以是只言片语;谈话性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谈话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甚至当面争论;谈话形式可以是自谈,也可以与主
33、创人(记者、编辑、主持人)对谈、问答。第二节 访谈与现场声有闻必录二、表现人物性格的谈话 在特定环境中注意捕捉到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谈话尤其难得。三、现场声录音 这里说的现场声指“应邀谈话”以外的各种客观声。自然声同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纪录片最珍惜那些与可视形象同生同在的自然声。自然声是视听形象的组成部分,声源是可见的,堪称有声有色;有时先闻其声,再见其形,直到让声音延续到另外的环境,都能真实合理地再现有声世界。四、录音技术与技巧 前期录音首先是一种技术,技术出问题便无艺术可言。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我国影视纪实艺术声音观念和实践的全面突破。第三节 从望长城的艺术成就看前期录音创作
34、思考与练习题1、纪录片同期声的美学意义与文献价值何在?2、录音在前期创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十一章 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上)第一节 影视特有的画面组接艺术蒙太奇技巧之一一、蒙太奇与生活 生活蒙太奇最先出现在诗歌、小说等古典文学中,是生活现象的反映,又是叙事和表现技巧。到了电影时代,蒙太奇竟成为一种影响巨大的艺术技巧。二、蒙太奇否定之否定 蒙太奇(MONTAGE)这个对影视艺术影响深远的专门术语,是无声电影时代的产物。其法语原义是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含义形象而深刻。没有“构成”、“装配”何有建筑?从基础、墙、柱到一榫一铆,无不是“构成”、“装配”。用于电影艺术,则是指画面“
35、组接”、“结构”之意。三、长镜头 20世纪30年代,法国导演让雷诺阿发明了一种与蒙太奇理论和技巧不同的拍摄方法,即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画面组接被长而完整的运动画面取代。四、蒙太奇技巧的任务 画面组接是后期创作的实用技巧,是实现预想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画面和声音组合的惟一目的是使作品结构顺畅和效果客观、自然、逼真。不成功的画面组合,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逼真效果,甚至能造成作品失败。五、组接技术的发展 胶片剪辑的特殊灵活性是可以像拉布条一样在看画器上来回拉动观看、推敲、选择画面和剪接点;可以逐段剪辑、反复修改;电子录像剪辑只能把选好的镜头连接,剪辑好的段落、作品一次成功
36、,长度固定了,修改只能在固定长度内换镜头,推敲的机会有限。这对画面和接点的充分选择,无疑是一种限制。六、理性蒙太奇 事实证明,这两种蒙太奇存在明显偏颇,就其内含而言,却具有表现蒙太奇的基本特征。一、单一式叙事组接简单的叙事(一)单一式时空统一的叙事组接(二)单一式时空跳跃的叙事组接(三)单一式叙事组接的结构形式第二节 叙事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二二、复合式叙事组接较复杂的叙事(一)平行交错复合式组接(二)交叉复合式组接(三)主次互补的复合式组接 影视作品的画面组接并不都是为了叙事,还有更重要的表现功能。蒙太奇的奇妙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概括性和冲击力上。第三节 表现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三一、对比式 对
37、比组接是表现式组接最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不同视听形象的组接对比,形成某种印象或结论 二、喻比式 喻比也称隐喻或暗喻。喻比在影视中是以具体形象喻示相对抽象含义的手法,也是常用的表现蒙太奇组接手法之一。三、象征式 象征与喻比颇为近似,是一种镜头组接对应关系,也具阐释和联想作用。差别仅在于象征是以具体形象对应上下情节所涉之事之理,利用某种视觉形象来代表作品中的特定含义、内容,具有集中、简练、形象化的意义。四、重复式 重复是运用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画面和声音)的反复出现,起到强调、突出作用。五、烘托式 烘托也是表现式组接技巧的常见形式,是写意型纪录片最有效的组接技巧之一。烘托是一种渲染,类似中国画
38、的浓墨重彩,意在重点增势。思考与练习题1、蒙太奇对纪录片后期创作的意义是什么?2、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怎样?第十二章 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下)第一节 多景别全景深长画面蒙太奇技巧之四 多景别全景深长画面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出现,打破了单独画面不具叙事表意功能的结论。尤其是影像和声音同步产生的“长镜头”具有特殊的纪实叙事功能已是不言而喻。一、“长镜头”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又称镜头蒙太奇,是移动拍摄的一种摄影造型形式。二、作用 长画面蒙太奇兼有叙事和表现两种功能。也就是说,长不是惟一条件。实际的多景别和不间断,既长于叙事又长于表现,才使它具有蒙太奇特性。一、画面景
39、别匹配问题 同内容同时空画面组接,需要画面景别多样,需要不同景别匹配。全、中、近、特写景别搭配,能营造由远及近、由虚到实,或由局部到全貌、由具体到概括的效果,符合生活习惯。第二节 画面组接依据与接点选择蒙太奇技巧之五(一)角度变化(二)色彩、影调和谐二、画面组合与接点选择问题 应该说,任何行云流水效果的作品结构,都是剪辑者精心选择画面接点的结果;任何画面的开头和结束都不是随意割切的,而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一)静态画面组接 静态画面(固定画面静态内容)之间的组接,俗称“静接静”。相对而言,静态画面接点选择是比较简单的,画面的价值在于造型因素,接点是无形的,接点选择实为画面长度(时间)的选择,以
40、观众看清内容为依据。(二)活动画面组合与接点选择 动态画面及其接点选择复杂得多,创造余地也大得多。动态画面组接包括:活动体的固定画面之间、活动体的活动画面之间、活动画面与固定画面之间等等多种组接形态。(三)动体运动画面组接1、理顺速度连贯性。2、“动接动”结构的接点选择。3、理顺方向性。(四)动静相接的组合 静态画面和运动画面组接,即“动接静”或“静接动”的“动静相接”组合。包括:动体画面与静态画面相接、静态画面与动体画面相接、运动画面与固定画面相接、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接、动体运动画面与静态画面相接等等多样形态。节奏是各种时间艺术的特性,也是影视作品的一种特性,或者说,影视作品是最重节奏的时
41、间艺术。不同节奏体现着作品思想内容所需要和作者艺术追求的动感效果,表现为有限时间(长度)里作品结构布局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是营造艺术悬念、冲突和某种特定氛围、意境的有效手段。第三节 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蒙太奇技巧之六一、作品总体结构布局的起伏变化(一)创作一个好开头(二)内容结构的丰富与结构起伏变化二、运用剪辑技巧创造有变化的动感(速度感)(一)节奏与“感觉”(二)作品风格与节奏类型三、巧用现场声、解说词和音乐增强动感变化(一)段落转折与衔接(二)段落间直接过渡的形式一、运用影视资料的形式1、运用历史影视资料于影视作品创作,国内外出现多种情况:2、剪辑中的资料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第四节 影视资
42、料与剪辑蒙太奇技巧之七二、运用影视资料的新创作 以影视资料编辑为主的新创作,大有可为。有一种影片,以广集影片资料编辑而成,如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纪实、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纪实、人活天地间、中国等等。思考与练习题1、谈谈长画面的利与弊。2、谈谈节奏及其组接技巧。第十三章 访谈、现场声和模拟声剪辑 现场声、谈话、解说和音乐等声音,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录片中,声音首先是内容,同时也是形式。谈话和现场声是有声源的声音,具有客观性。“访谈”在当今纪录片里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后期声音创作的首要任务是为谈话定位,即运用谈话素材营造某种作品的形式,包括是否保留
43、作者现场主持、叙述的形式。第一节 “访谈”的选择与剪辑一、调查性纪录片与访谈 以谈话为基本内容和形式的纪录片被称为“调查性纪录片”、“访谈纪录片”,是报道型纪录片的发展,风靡全世界已经多年。二、剪好作者形象 如果作者不出面也不出声,自然不存在形象问题。但是,当作者在作品中直接参与谈话(不管出面与否)的时候,便出现了作者形象问题,处理好作者形象便是谈话组接的一项要求了。三、访谈中插画面的利与弊 当以谈话为主组成段落时,声音的重组往往需要插画面弥补,才能获得完美的视听效果。插画面的作用是:使谈及的内容形象化,减少概念化;配合讲话扩展信息量;消除声音剪辑痕迹,是处理谈话重复、冗长、语病的有效方法。四
44、、权威性谈话的选择与组接手法比较 谈话未必都用于访谈纪录片。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都能利用谈话。常见的各式各样人物或长或短的对镜谈话,经过不同剪辑,效果大异其趣。而组接方式、形态的不同,又与作品风格有关。五、珍惜捕捉的自然交谈与争论 编用一般叙事对话固然不可少,接触人物内心世界和尖锐矛盾的交谈、争论,弦外之音丰富,更能发人深思。六、观点对立和心灵交谈的剪辑 报复的代价是作者采访中发现的人为制造的错案,并继续深入采访,最终弄清了真像。两个关键人物的谈话一真一假。合理而严密的谈话组接,构成了作品的重要部分。七、电话采访对话 电话采访已成为报道体纪录片常用的访谈手段。电话采访能有效地扩大采访面,能有效地打
45、破时间、环境阻隔,及时实现最必要的采访,获得必要的信息。八、群众性访谈 广义而言,凡作者要求(或应他人要求)面对镜头的谈话都是访谈。惜哉,文化中除重点采访对象,还有街头群众采访。九、偷拍的声音运用 偷拍是一个老话题。当今的成功偷拍因为“有声”而更具价值。有些偷拍形象,并不能说明问题,而“私下对话”之声,却是真情袒露,真相大白。这是一种特殊的访谈。“现场声”习惯称为“音响”(音响包括现场音响和模拟音响,谈话也是一种现场声)。第十章“采访与录音”重点讲了“谈话”和其他现场声录音。本节主要讨论“谈话”以外的“现场声”包括环境声、自然声、人的欢声笑语和有声源的音乐等等声音的剪辑问题。第二节 现场声选择
46、与剪辑一、现场声的艺术价值 作品中现场声也有传达信息的作用。现场声的普遍作用是渲染氛围和传达情绪,能有效地阐释画面,使视觉形象的某种深层蕴含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因而具有其他造型元素难以代替的作用。二、现场声需要艺术处理 一般说,前期录回的写实音应予保留、使用,让所有内容有声有色,自然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三、发挥现场声的营造功能 现场声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难以估量的,是语言和音乐无法代替的。现场声能参与叙事、论理、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能承担时间、空间的转换和组合,能共建艺术节奏,也能直接传递信息。纪录片重视同步现场声,并不排斥必要的音响资料和模拟声。现场拍摄,不是都能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理想声
47、音,纪录片中的某些声音也不都是同步录回的现场声。摄录采访中,画面不错而声音不好的情况是很多的。第三节 音响资料和模拟声运用思考与练习题1、请谈谈“访谈”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及剪接原则。2、请谈谈现场声的艺术价值及剪接技巧。3、请谈谈模拟声的意义和运用。第十四章 解说词创作 第一节 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不完整”取胜一、“读不懂”的解说词二、解说词与作品开头第二节 解说词的多样性 纪录片风格样式的多样性,突出地表现在解说词的运用、解说词的写作的多样化上。纪录片解说词形态,差异很大。大到可以干脆不用解说词,或者以“解说词当家”。一、写实风格报道型二、写意风格文学型三、写意风格政论型四、无解说型 与任何写
48、作一样,解说词也是从打腹稿开始的;与一般写作不同的是,纪录片解说词要变成声音经过剪辑合于作品整体,才能与受众见面。第三节 从腹稿到剪辑一、打腹稿“过电影”文艺写作之始和整个过程中,作者脑子里都会充满形象,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形象。纪录片解说词写作之始和整个过程中,则要不停地在脑子里“过画面”,不能不想到画面本身将要表现什么,又如何表现;要知道哪些画面无需解说词便能“自己说话”,那些部位、段落需要“旁白”解说。二、解说词常见病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常见病,主要是对它的地位、特性理解偏颇产生的。三、优秀解说词的共性 国内外的高手和佳作为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积累了宝贵适用的经验。四、解说词的剪辑 好的解说词是
49、写出来的,也是剪出来的。剪辑是解说词的最后创作;剪辑可以最后一次挤压解说词的水分,剪辑中可能出现解说词妙笔、亮点。思考与练习题、解说词在影视纪实艺术中的地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解说词与纪录片风格样式的关系如何?、解说词创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十五章 音乐创作第一节 音乐与纪录片一、表达感情的主观声音 音乐是纪录片中最富艺术性的主观声音。自从有声电影诞生开始,音乐便与各种影片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音乐退出某些纪实片后,又出现了音乐与纪录片关系的新话题:音乐还是纪录片必需的吗?回答是肯定的。二、音乐纪录片 在音乐型纪录片里,音乐则处于特殊的地位。在这类作品里,音乐与其他诸元素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同
50、生共荣的关系,音乐构成作品的筋骨与灵魂。三、音乐的表现作用(一)对作品结构起承转合的粘合作用(二)描绘作用 好的音乐用于不同地方,都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又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具体的优秀纪录片音乐,首先服务于具体作品,同时,又能把良好作用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从而发挥更广泛、更长久的积极作用。这种关系突出地表现在纪录片主题歌的创作和传播上。第二节 主题歌式音乐一、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 “言之不足”“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的规律,无疑是许多纪录片作者的共同体会,也是一大批优秀主题歌孕育、产生的共同规律。二、主题歌式音乐的特点(一)一般有专人演唱(二)反复而不重复(三)主题歌放在作品什么部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