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题 我与社会【走进课标】1、 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感受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2、 理解社会上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3、 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责任意识:关心社会,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政治认同:自觉养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必备知识 强化巩固】【阅读教材 构建知识
2、体系】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教材P2-P6,给学生8分钟时间,要求带着学习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圈画出答案之后建构知识体系。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哪几种?(P5相关链接)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列关键词:社会生活、业缘、地缘等。列问题:比如课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分别讲了哪些内容?(社会生活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点评。教师呈现一个体系示例,供参考体系示例【教师点评 突破难点】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观察运用你的经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图片P2-P3,思考
3、:(1)你是通过通那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点拨:(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有很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等,许多方法都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2) 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活动二:阅读P3“探究与分享”的小华的暑期“大事”来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
4、是一个圈,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点 拨: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等。教师小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二、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活动三:阅读教材P5-P6“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和“拓展空间”我是消费者 我是邻居大哥哥社会关系网思考:1.同一个人,为什么
5、有不同的身份?点拨: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2.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点拨: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3.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点拨:(1)父母通过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 同学、老师通过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通过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的方式与我产生联系。(2)父母给予我生命,哺育我成长;老师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
6、道理;同学让我懂得了友谊的重要性;公交车司机为我出行提供了方便;等等。4.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点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教师小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课堂小结 巩固知识】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
7、,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课堂限时 真题演练】1轩轩特别喜欢双休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陪妈妈逛逛街、买买菜,晚上和爸爸一起看看电视谈谈看法。轩轩的做法会()增进与爸爸妈妈的情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A BCD【详解】本题考查感受社会生活。没有正确认识轩轩做法的意义,排除;故本题选A。2“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个人的行为对社会没有影响B社会离不开个人C个人离不开社会D大海是由无数滴水组成【详
8、解】本题考查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分析题干,“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个人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故C说法符合题意;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行为对社会有影响,故A说法错误;B:材料没涉及社会离不开个人,故B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只是解释字面意识,没说出蕴含的道理,故D说法错误;3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只有融人社会,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 )A社会生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C融人社会生活就可以走向成功D社会生活是一片坦途【详解】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
9、系。依据教材知识,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只有融人社会,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A说法正确;B: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文不是因果关系,故排除B;C:“就可以”的说法太绝对,所以C排除;D:依据教材知识,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不是一片坦途,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4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下列社会关系与其建立的基础对应正确的是()妈妈和李阿姨是同事业缘关系爸爸和姑姑血缘关系张叔和小白是同乡业缘关系我和小花是邻居地缘关系A BCD【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关系的相关知识。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妈妈和李姨是公
10、司同事,这属于业缘关系,正确;:爸爸和姑姑属于血缘关系,正确;:张叔和小白是同乡,这属于地缘关系,错误;:我和小花是邻居,这属于地缘关系,正确;故本题选C。5问题探究:情境一国栋和妈妈在家观看了习总书记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的现场直播。了解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方法和成就。知晓了当年我国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情境二嘉豪和他的伙伴们到某农业庄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情况。(1)国栋、嘉豪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2)除了以上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3)感受社会生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答案:(1)电视新闻;社会调查。
11、(2)读书看报、上网浏览、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研学活动等。(3)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分析】(1)第一步:审设问。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个人,需要调用社会生活的有关知识。第二步:审材料。有效信息: 国栋和妈妈在家观看了习总书记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这是通过电视新闻了解社会生活。嘉豪和他的伙伴们到某农业庄园进行社会调查,这是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第三步:联系所学
12、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链接学科知识。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电视新闻;社会调查。(2)本题考查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结合实际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作用,依据教材知识作答即可。【规律提示】审设问,明确主体、确定答题方向角度,考查范围;(一)审材料,分层归纳,提取关键词,概括主旨;(二) 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链接学科知识,把材料里的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三)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答题)非选择题1.答索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法律术语和时政精辟术语;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编写完整化,各
13、要点要支持原理(法理)+方法论、观点十材科等。2.主观题的答案要科学有效,无知识性错误,表述清晰无歧义,运用学科术语,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段的整体认知与表达能力。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2 在社会中成长【走进课标】1、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2、 能够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3、知道人在社会的课堂中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核心素养】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学习重难点】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重点: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必备知识 强化巩固】教师
14、活动:投影上节课1.1的背诵问题(提前布置)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候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课堂导入】问题: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呢?学生回忆生活实际,回答问题。教师简要点评并导入本课: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问题导学 阅读教材】学生活动:给学生8分钟时间,要求带着学习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圈画出答案并展示。为什么个人离不开社会?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如何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构建体系】建构体系指导: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理清本
15、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导学案上建构体系,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点评。教师呈现体系示例,供参考。【体系示例】【教学过程 突破重难点】第一目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
16、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1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解决问题:1.为什么个人离不开社会?总结提升: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生活与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第二目 养成亲社会行为(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实践活动四: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问题:1.分析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17、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提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活动五: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问题:我们参加
18、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课堂演练】1.某学校在开展帮助残障人士的活动之后,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脆弱的变坚强了由此可见( )A.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成长B.社会能够让脆弱变得坚强C.我们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D.人们的情绪是变化无常的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人社会。这是因为,只有在社会中成长才能(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实现我们人生
19、的社会价值真正实现由“生物的我”向“社会的我”的转变获得一定的身份和物质生活条件A. B. C. D.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有同学据此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更重要,书本知识学得再多也没用。”请你对该观点加以辨析。解析: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对我们的成长都很重要。参
20、与社会实践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帮助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沟通能力,提升道德境界,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学习书本知识,能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本领,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夯实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解题思路】审设问,明确主体、确定答题方向角度,考查范围;(四)审材料,提取关键词,读懂漫画,概括主旨;(五) 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链接学科知识,把材料里的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六)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答题)非选择题1.答索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法律术语和时政精辟术语;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法理)+方法论、观点十材科等。2.主观题的答案要科学有效,无知识性错误,表述清晰无歧义,运用学科术语,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段的整体认知与表达能力。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