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犯罪学(一)试卷(课程代码002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广义犯罪学概念可以涵盖狭义犯罪学和( B )A.犯罪原因学 B.刑事政策学C.批判犯罪学 D.犯罪经济学2.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对犯罪学研究的意义在于( C )A.认识犯罪 B.指导刑事政策C.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D.推动犯罪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体现出的学科性质为( A )A.“正题法则”学科 B.综合性学科C.交叉性学科 D.边缘性学科4.犯罪学研究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特点是在( B )A.古希腊罗马时期 B.中世
2、纪时期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5.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是( A )A.天生犯罪人论 B.犯罪三元论C.自由意志论 D.犯罪二元论6.我国学者对犯罪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 A )A.20年代 B.40年代C.60年代 D.80年代7.比较典型的非官方犯罪统计是( D )A.统一犯罪报告 B.犯罪白皮书C.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D.自我报告调查8.犯罪学研究中,对二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资料收集方法是( C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C.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9.犯罪学研究犯罪行为的目的是( C )A.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B.在国家范围内准确地定罪量刑C.对社会危害性最严重行为
3、的防控 D.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特征10.我国犯罪学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年龄规定是( D )A.12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下C.16周岁以下 D.18周岁以下11.对个人犯罪动机形成起直接作用的具体生活环境是( A )A.家庭环境 B.学校环境C.社区环境 D.职业环境12.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发生量及其比率通常被视为( A )A.犯罪状况 B.犯罪特点C.犯罪规律 D.犯罪趋势13.有关犯罪数量的错误表述是( C )A.犯罪数量即是犯罪明数 B.犯罪明数即官方犯罪统计C.犯罪暗数系由被害者自身因素产生 D.犯罪暗数分为绝对暗数和相对暗数14.犯罪学中关于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理解是指( D )
4、A.刑事犯罪被害人 B.已遭受犯罪侵害的人C.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D.犯罪被害人可以是国家15.最初研究的被害人再次被害的侵害来自( C )A.媒体 B.亲朋C.警方 D.邻居16.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双重角色型转换可能发生于( C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被害人推动模式C.“相向加害”竞合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17.“坚持或是参与犯罪亚文化会极大提高伤亡的概率”的观点属于( B )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B.同质群理论C.日常活动理论 D.被害人化理论18.典型的体质生物学研究属于( B )A.家族犯罪史研究 B.体型与犯罪研究C.孪生子犯罪一致性研究 D.染色体异常与犯罪研究19.不属
5、于犯罪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的是( D )A.人为什么会实施暴力和攻击行为B.是否有所谓的犯罪人格C.幼儿时期的经历是否会影响成年时期的犯罪行为D.脑功能障碍对犯罪的影响20.由迪尔凯姆失范理论促成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是( B )A.挫折_攻击理论 B.犯罪生态学理论C.差别交往理论 D.犯罪亚文化理论21.试图解释所有的犯罪及偏差行为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是( D )A.紧张理论 B.文化冲突理论C.标定理论 D.差别交往理论22.犯罪的刑事惩罚对策内容集中反映在( D )A.立法问题上 B.司法问题上C.执行问题上 D.刑罚问题上23.犯罪化问题属于刑事立法对策范畴中的( D )A.确立科学的刑罚哲学
6、B.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C.对犯罪规定合理的刑罚 D.合理划定犯罪圈24.属于监禁性保安处分的措施是( D )A.更生保护 B.限制居住C.驱逐出境 D.少年保护25.以下选项中对罪犯矫正措施概括最全面的是( D )监禁隔离教育感化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培训A. B.C. D.26.关注罪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以罪犯复归社会为最终目标体现出的罪犯矫正原则是( A )A.人道化 B.社会化C.个别化 D.教育化27.我国建国初期形成的狱政罪犯矫正的主要方法是劳动改造和( B )A.心理矫治 B.教育改造C.激励矫正 D.分类矫正28.狭义的犯罪预防是指( A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C.
7、教育预防 D.打击预防29.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方向一般有( B )A.2个 B.3个C.4个 D.5个30.三级犯罪预防埋论中的第三层次预防对象是( B )A.潜在犯罪人 B.已然犯罪人C.犯罪高发区域 D.犯罪易发情境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31.犯罪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的危害社会行为,依刑事法律及规定应该被采取矫正措施的人。32.道德发展论:道德发展论认为,儿童与青少年必须在其生理属性与身心情境互动之下,才能健全地发展其道德判断力。否则,如果其道德认知发展停滞,就容易导致犯罪。33.剥夺政治权利:指剥夺犯罪人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34.心理
8、矫治:心理矫治指遵循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原则,运用心理矫治技术,通过个别矫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措施,帮助罪犯调整心态,排除心理障碍等一系列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5.简述犯罪学与社会学的联系。答:(1)从研究内容上看,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同时,犯罪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它是犯罪学和社会学的共同研究内容。社会学从其本学科的研究角度出发,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条件对犯罪的影响入手,说明犯罪的社会病症,提出社会改良的政策和方案。犯罪学也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和防控手段。在这一点上,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相互渗透的。(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都
9、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都以实证的和人文的研究方法为基础。(3)犯罪社会学是在犯罪学和社会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36.简述犯罪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应该注意的问题。答:(1)要明确两类方法之间的关系,即定性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 (2)要在研究中恰当地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要克服过分偏向某一种方法的不恰当做法。 37.简述犯罪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的种类。答:(1)根据精神损害对象不同,分为自然人与法人的精神损害; (2)根据精神损害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分为直接和间接的精神损害; (3)根据精神损害的内容不同,分为人
10、格的精神损害与心理健康损害。38.简述现代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理念。答:(1)不认为单一的生物或心理特征可以合适地解释所有的犯罪行为; (2)不重视犯罪的法律定义; (3)不认为生物或心理特征本身会使一个人犯罪,而认为是上述特征与环境的互动才会使犯罪发生。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39.(本题11分)论述实证犯罪学派与古典犯罪学派理论的主要区别。答:(1)研究方法的区别;古典学派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而实证犯罪学派采用实证和归纳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 (2)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注重研究犯罪行为,主张“自由意志论”;而实证派犯罪学重视研究犯罪人,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非
11、受其“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其自身的或其所在环境的因素所左右; (3)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将刑罚视为最重要的犯罪对策,认为刑罚既能惩罚犯罪,又能预防犯罪;而实证派犯罪学则认为,刑罚只是诸多犯罪对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40.(本题12分)结合我国新世纪以来犯罪现象的状况论述现阶段犯罪规律。答:(1)状况:刑事犯罪仍处于高发态势,但已经不再大幅度增加;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仍然持续高发,并呈严重化态势; 群体性事件仍高发,出现新趋势; (2)规律: 犯罪数量持续增长; 犯罪结构比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型犯罪不断出现;犯罪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犯罪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 犯罪现象的地理分格
12、局初步形成。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5分。41.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专门针对防治校园欺凌作了大量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学校在防控校园欺凌方面的主体责任,包括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等;在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职责中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行为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对学生欺凌行为采取管理教育措施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参与预防和
13、处理学生欺凌等;对于严重不良的学生欺凌行为,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制止,依法调查处理等。总之,“两法”从家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各角度多措并举,为根治校园欺凌行为奠定了法治基础。问题:(1)试述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犯罪预防的哪些特点。答:我国的犯罪预防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点: 多主体; 多手段;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学校如何设计防范校园欺凌的工作方案。答:学校设计防范欺凌方案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进行“反校园欺凌”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并覆盖到所有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反校园欺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并保证“反校园欺凌”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建立“校园欺凌”风险排查制度,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现象的苗头性问题。(既排查校园存在易引发的“校园欺凌”现象的风险因素,又要制定应对措施。) 实行“校园欺凌”现象通报制度,及时将“校园欺凌”性问题向家长、教育部门及公安机关通报。(学校将“校园欺凌”现象及时通报给家长、主管教育部门及公安机关,既能实现多方共治,又能实现公平正义。)